四、金融指标

四、金融指标

1.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是单位和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存款和手持现金之和,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从而影响货币需求并使其与货币供给相一致。

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通常来讲,衡量货币供应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是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物价指数变动较大,则说明货币供求不均衡,反之则说明供求正常。从这个意义上讲,货币供应量亦是一个与普通百姓有关联的经济指数,它的多与少、量与度,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速度,也决定了每个人手中货币的币值。

2.利率

利率是指在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利率的波动反映出市场资金供求变动状况。在经济持续繁荣增长时期资金供不应求,利率上升;经济萧条市场疲软时,利率会随资金需求的减少而下降。利率也影响着人们的储蓄、投资和消费行为。利率有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国债利率、回购利率、贴现率等。

贴现率与再贴现率。央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调整再贴现率,能影响商业银行资金借入的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对社会的信用量,从而调节货币供给总量。如果央行提高再贴现率,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向央行再融资成本提高,进而带动整个市场利率上涨,起到紧缩信用的作用,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

回购利率。国债回购是交易双方在全国统一拆借中心进行的以债券为权利质押的一种短期资金融通业务,其回购利率是一种无风险利率,可以准确反映市场资金成本和短期收益水平,比较真实地反映中国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已成为央行制定货币政策、财政部和其他债券发行人制定发行策略、市场参与者进行资产管理的重要参考指标。

各项存贷款利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利率水平上浮引起存款增加和贷款下降,一方面是居民消费支出减少,另一方面是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它会同时抑制供给和需求。利率水平的降低则会引起需求和供给的双向扩大。

3.汇率

汇率是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相互交换的比率。一般来说,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外汇汇率是由一国货币所代表的实际社会购买力平价和自由市场对外汇的供求关系决定的。通常汇率下降,本国货币升值不利于该国的商品出口和外汇收入,但有利于该国的商品进口。

4.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是一国对外债权的总和,用于偿还外债和支付进口,是国际储备的一种。我国现行货币运行的一个特点是,央行不断以基础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大手购汇,稳定了汇率,同时增加了基础货币供应,同时扩大了的外汇储备会相应增加国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