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反转形态
反转突破形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反转形态能帮助我们发现价格趋势即将发生改变的迹象,从而做出正确决策,避免损失或带来收益。这里我们将分别介绍双重顶(底)、头肩顶(底)、三重顶(底)和圆弧形等多种反转形态。
1.颈线
在我们所研究的反转形态中,有一条重要的线,被称为颈线。就人体而言,颈线是头和身体的分水岭。在形态理论中,这一条线也是价格走向不同方向的分水岭。各类反转形态总是经过突破—支撑(受阻)—再突破该颈线最后完成这个图形形态。在顶部形态中,颈线是支撑线;在底部形态中,颈线是压力线。
2.双重顶和双重底
双重顶和双重底就是通常所说的M头和W底,这种形态在实际中出现得非常频繁,是利用形态进行判断不可缺少的基本形态,如图10-20所示。
图10-20 双重顶和双重底
(1)双重顶与双重底的形成过程
第一,双重顶的形成过程。当证券价格快速上升至某一水平后遇阻回落并在峰位留下大成交量,然后成交量随证券价格下跌而萎缩;当证券价格在颈线处获支撑再度回升时,成交量虽有所放大,却达不到先前水平,上升动力不足以使证券价格冲破前次峰位,证券价格再次遇阻回落并突破颈线,形成下跌趋势。当证券价格向下突破颈线时,成交量不一定要放大,如图10-19左所示。
第二,双重底的形成过程。证券价格高位回落,成交量随之萎缩,当跌破至某一水平后,部分投资人认为跌幅已深从而逢低吸纳,证券价格止跌回升,但反弹幅度有限;随后证券价格受到颈线压力再次滑落,成交量也随之进一步萎缩,当证券价格回至上次低点时重获支撑并回升,此时成交量迅速放大(这次回升时的成交量要大于前一次反弹时的成交量),强大的买力促使证券价格冲破颈线,形成上升趋势,如图10-19右所示。
(2)双重顶与双重底形态中的高度测算
双重顶底反转突破形态一旦得到确认,就可以用它对后市价格的运行幅度进行预测。其预测结论是:从最后一次突破颈线算起,证券价格将至少要跌(涨)到与形态高度相等的距离。所谓的形态高度就是形态的顶点到颈线的垂直距离。也就是图10-19中,D点下跌(上涨)的幅度至少等于A点或B点到颈线的距离。
(3)补充说明
第一,要求双重顶底的两个顶或底完全相同是很困难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不相等,允许有一些差异。第二峰(谷)若稍高于(低于)第一峰(谷),并不能认为原有的上升(下降)趋势恢复了。此时会遇到如何判断两个顶或底的差异是否处在所允许的差别范围内的问题,这显然涉及主观因素的判断。
第二,两个顶或底可能是由多个小顶或底组成的复合形状。在形成顶或底时,价格有时并不是刚一接触到这个价位就立即掉头反向,而有可能经过多次小的波动冲击这个顶或底,不成功之后才掉头,这样就有可能形成一个顶或底复杂多样的情况。
第三,在成交量方面,双重顶和双重底有细小的不同。双重顶的两顶的位置成交量都很大,双重底显著萎缩。除此之外,双重底向上突破颈线时,一定要有大的成交量配合。而双重顶向下突破颈线时,则没有成交量配合的要求。
第四,如果两个顶点(底点)出现的时间非常近,则只代表一个次级下跌(上升),大多属整理形态,之后证券价格将朝原方向运动;相反,两个顶点(底点)出现相距甚远,则反转形态的可能性很大。两个顶或两个底之间相距的距离越远,也就是形成双重顶或双重底所延续的时间越长,则将来双重顶或双重底反转的潜力越大,波动越剧烈。时间长短体现的是形态的规模。小规模的双重顶底的两个顶底之间应相距2周至3周,大规模的双重顶底可能会延续数年。
第五,双重顶底的形态高度与形态之前的上升(或下降)趋势的波动幅度相比,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过低容易将其当成波动过程中的小干扰而被忽略,过高则形态中的波折本身就可被看成一次新的上升或下降的趋势,而与原来的趋势不属于同一层次。
(4)市场观点
第一,证券价格有效突破颈线后,若是M头,应看空,若是W底,则应继续看多。
第二,证券价格无法突破左峰顶点且成交量明显较左峰少时,上升乏力,易形成M顶,宜降低仓位;在W底形态中,当右底形成时不宜马上介入,但当证券价格自右底回升且量价配合良好时,可酌情买入。
第三,当有效突破颈线后,纵然有小幅反弹(回落)至颈线附近,也应坚持原有立场——看空(看多)。
3.头肩顶和头肩底
头肩顶和头肩底是价格形态中出现得最多的形态,是所有图形形态中最为可靠的反转突破形态,如图10-21所示。
图10-21 头肩顶和头肩底
从图10-21中可以看出,这种形态一共出现3个顶(底),也就是要出现3个局部的高点(局部低点)。中间的高点(低点)比另外两个都高(低),称为头,左右两个相对较低(高)的两个高点(低点)称为肩,这就是头肩形名称的由来。
(1)头肩形的形成过程
1)头肩顶
从头肩顶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多空双方的拉锯情况,具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不同的部分:①左肩形成阶段:证券价格经过一段时间上升后升幅已大,并配有相当大的成交量,在获利回吐的情况下,证券价格出现短期的回落,成交量锐减,从成交量的图形看,左肩是高成交区。②头部形成阶段:证券价格经过短期的回落后,开始新一轮上升走势,成交量亦随之增加但小于左肩,说明买方跟进者减少,证券价格升破上次的高点后,在获利盘抛压下重新回到左肩的低点附近,成交量在这次回落期间亦同样减少。③右肩形成阶段:证券价格下跌到接近上次的回落低点又再获得支持回升,可是市场投资的情绪显著减弱,成交量较左肩和头部明显减少,证券价格无法抵达头部的高点,只升至左肩附近便开始回落,于是形成右肩部分。④突破颈线:从右肩顶下跌穿破由左肩底和头部底所连接的底部颈线,其突破颈线的幅度要超过市价的3%以上。简单来说,头肩顶的形状呈现3个明显的高峰,其中位于中间的一个高峰较其他两个高峰的高点略高。至于成交量方面,则出现梯级形的下降。
在研判头肩顶形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头部高点比左右肩高点高,左肩和右肩的高点大致相等。部分头肩顶的右肩较左肩略低或略高。但如果右肩的高点较头部还要高,形态便不能成立。②成交量方面,大致是左肩最大,头部次之,而右肩最少。③证券价格跌破颈线后,头肩顶形态才宣告成立。证券价格在跌破颈线后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回升(回抽),这种情形通常会在低成交量跌破时出现。不过回抽不应超越颈线水平,否则头肩顶不成立,有可能是迷惑投资者。④当颈线跌破时,不论成交量增加与否都要坚定信念。倘若成交量在跌破时激增,显示市场的抛售力量十分庞大,证券价格会在成交量增加的情形下加速下跌。⑤头肩顶是一个杀伤力很强的反转形态,其最小跌幅可以这样确定:从头部的最高点画一条垂直线到颈线,然后在完成右肩突破颈线的一点开始,向下量出同样的长度,由此量出的价格就是该证券价格将下跌的最小幅度。⑥跌破颈线后的回抽往往是最后一次逃命机会,要趁机出清持仓。⑦这是一个长期性趋势的转向形态,通常会在牛市的尽头出现。若在低价区出现,则可能是空头陷阱。
2)头肩底
头肩底是将头肩顶倒过来,又称倒头肩式,是空翻多的可靠反转。①左肩形成阶段:证券价格下跌,成交量增加,接着是一次成交量较小的次级上升。②头部形成阶段:证券价格又再下跌且跌破上次的最低点,成交量再次随着下跌而增加,较左肩反弹阶段时的交投为多,形成头部;从头部最低点回升时,成交量有可能增加。从整个头部的成交量来说,较左肩为多。③右肩形成阶段:当证券价格回升到上次的反弹高点时,出现第三次的回落,这时的成交量很明显少于左肩和头部,证券价格在跌至左肩的水平便稳定下来,形成右肩。④突破颈线:最后证券价格正式策动一次升势,且伴随成交大量增加,当其颈线阻力冲破时,成交量更显著上升,整个形态便告成立。
在研判头肩底形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头肩顶和头肩底的形状差不多,主要的区别在于成交量方面。②当头肩底颈线突破时,就是一个可靠的买入信号。其最少升幅的量度方法是从头部的最低点画一条垂直线相交于颈线,然后在右肩突破颈线的一点开始,向上量出同样的高度,所量出的价格就是该证券价格将会上升的最小幅度。③当颈线阻力突破时必须要有成交量激增的配合,否则可能是多头陷阱。④一般来说,头肩底形态较为平坦、波动幅度较小,因此,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⑤在升破颈线后常会出现暂时性的回跌,但回跌不应低于颈线。⑥在头肩底的形态内,反抽多数会出现。
(2)头肩形形态中的高度测算
颈线突破,反转确认后,证券价格下一步的大方向就知道了。下跌(上涨)的幅度,我们可以通过头肩顶底形态的测算功能,大致估算未来证券的下跌(上涨)的幅度。测算方法:从突破点算起,证券价格将至少要跌(涨)到与形态高度相等的距离(最高点与颈线的直线距离),即图10-21中两个箭头所表示的距离至少相等。上述测算是一种经验总结,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参考,实际情况并非一定如此(下同)。预计证券价格今后将要跌到什么位置能止住或将要涨到什么位置而掉头,永远是进行证券(特别是股票)买卖的人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不易回答的问题。对头肩底而言,除了在成交量方面与头肩顶有所区别外,其余可以说与头肩顶一样,只是方向正好相反。例如,上升改成下降,高点改成低点,支撑改成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头肩顶形态完成后,向下突破颈线时,成交量不一定扩大,但日后继续下跌时,成交量会放大。头肩底向上突破颈线,若没有较大的成交量出现,可靠性将降低,或者会再跌回底部整理一段时间,积蓄买方力量才能上升。
(3)对头肩形的补充说明
第一,头肩形的两个肩的高度可以不一样,即图10-21中的A点和C点可以不相等。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两者都是不相等的,相等只是偶然现象。同样,肩与头之间的两个低点或高点也通常是不相等的。这就是说,颈线多数情况下不是水平的,而是倾斜的直线。
第二,头肩形有很多的变形体复合头肩形。主要类型有一头多肩式形态和多头多肩式形态,如图10-22所示(以头肩顶为例)。
图10-22 变形体复合头肩形
第三,在成交量方面,头肩顶和头肩底有区别。从头肩顶来看,从左肩、右肩和头这三者相比来看,右肩的成交量一定是最少的,左肩与头相比,成交量没有结论,但是一般倾向于认为左肩的成交量大于头部的成交量。另外,突破颈线后,头肩底要求有较大的成交量,头肩顶则没有这个要求。
第四,头肩形形成的过程所花费的时间越长,价格在此过程中的起伏越大,将来突破颈线后,价格反转的潜在力量就越大,对头肩形适用的规律越可信。头肩顶形态的形成时间可能是10~15分钟,也可能是数年。一般而言,头肩顶形成的时间越长,出货的压力越大,随后的空头趋势持续的时间也越长。大的头肩形可能需要花几年的时间才能完全形成。
第五,颈线被突破后,价格可能不是一直朝突破的方向走下去,而是有一定的回头,这也叫反扑。但是,这种反扑会遭到颈线的控制。反扑到颈线是“逃命”的时机。突破颈线之后的反扑更容易发生在头肩底形态中。由于头肩形中的颈线不容易确定,利用反扑就没有双重顶、底那样方便。只有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对头肩形才能使用反扑技术。
第六,头肩形有时可能是持续整理形态,而非反转突破形态。如果头肩形作为持续整理形态,形成头肩形的时间一般比较短,主要发生在3种情况下:①下降趋势中出现头肩顶,并且颈线向上倾斜;②上升趋势中出现头肩底,并且颈线向下倾斜;③与形态之前的价格波动的幅度相比,形成头肩形的价格的波动区域较小。前两种情况与后面要介绍的旗形很相似,最后一种情况需要进行主观的判断。
上面对头肩顶底形态进行了介绍。对头肩底而言,除了在成交量方面与头肩顶有所区别外,其余可以说与头肩顶一样,只是方向正好相反。例如,上升改成下降,高点改成低点,支撑改成压力。
3.三重顶、三重底形态
三重顶(底)形态是头肩形态的一种变体,它由3个一样高或一样低的顶和底组成。与一般头肩形最大的区别是,三重顶(底)的颈线和顶部(底部)连线差不多是水平的,这就使得三重顶(底)具有矩形的特征。比起头肩形来说,三重顶(底)更容易演变成持续形态,而不是反转形态。另外,如果三重顶(底)的3个顶(底)的高度依次从左到右是下降(上升)的,则三重顶(底)就演变成了直角三角形态。所以,三重顶(底)从本质上说就是头肩形。头肩形适用的规律三重顶(底)都适用。有些文献上甚至不把三重顶(底)单独看成一类形态,而直接纳入头肩形态。
严格意义上的三重顶(底)形态在实际中较少,因为要求3个顶(底)相同或相近是比较困难的。常见的形态有斜三峰和斜三谷。斜三峰形态是3个顶依次上升或下降,斜三谷是3个底依次上升或下降的形态。对于斜三峰,必须要求在3个从左到右高度依次是上升的峰之前,要出现一次“疯狂”的上升过程。这是使用斜三峰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4.圆弧形态
将证券价格在一段时间的顶部高点用曲线连起来,每一个局部的高点都考虑到,我们有时可能得到一条类似于圆弧的弧线,将证券价格盖在其上;将每个局部的低点连在一起也能得到一条弧线,将证券价格托在其上。前者被称为圆弧顶形态,后者被称为圆弧底形态。它与其他反转形态在运动过程中多空双方争斗激烈现象不同,它的价格变动较为和缓,一般呈弧形,如图10-23所示。
图10-23 圆弧顶与圆弧底
(1)圆弧形的形成过程
圆弧形在实际中出现的机会较少,但是一旦出现则是绝好的机会,它的反转深度和高度是不可测的,这一点同前面几种形态有一定区别。
①圆弧顶的形成过程。证券价格开始时从低档持续上扬,成交量也明显增加,在一轮大升势后,获利回吐形成的卖压日益沉重,证券价格上升速度趋缓,成交量也不再增加,市况进入胶着状态,每日的波幅很小,先呈逐日向上小步移动,当证券价格缓缓上推到顶点后,多头力不从心,证券价格渐渐转为逐日向下小幅移动并开始由慢到快下落,在图表的K线图上恰好构成一条圆弧线。圆弧顶向下突破时出现量的变化即价跌量增,只要突破形成,跌势可以确认。
②圆弧底的形成过程。证券价格在一轮大跌势之后,市场卖压逐渐减轻,成交量随之减少,当证券价格缓慢下跌到底部,交投异常冷清,成交量极度萎缩,证券价格的升跌幅度不大,经过一段时间的窄幅盘整后,买方力量逐渐增加,推动证券价格缓缓上扬,成交量也逐渐扩大。随着空头回补和新多头的加入,证券价格开始在成交量大幅扩增下快速上扬,从而形成向上圆弧状。圆弧底在K线图上,先呈逐日盘下之势,然后再缓慢小幅盘上,成一个圆弧线,也称为锅盖底线,一旦冲破锅的口部,上升空间可观。
(2)圆弧形中的成交量和成交时间
要识别圆弧形,成交量也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无论是圆弧顶还是圆弧底,在它们的形成过程中,成交量的过程都是两头多、中间少。越靠近顶或底成交量越少,到达顶或底时成交量达到最少(圆弧底在达到底部时,成交量可能突然大一下,之后恢复正常)。在突破后的一段时间,都有相当大的成交量。圆弧形形成所花的时间越长,今后反转的力度就越强,越值得我们去相信。一般来说,应该与一个头肩形形成的时间相当。
(3)圆弧形的突破
要判断圆弧形是否被突破是极为困难的,它不像头肩形等还有颈线可以利用。由于价格走过的形状是曲线,所以,没有近期的支撑线、压力线等很有帮助作用的线供我们使用,只有长期趋势线和原来的支撑线和压力线可供使用。下面是几种供参考的方法。
第一,圆弧到最后的边缘后,往往要形成平台,这个平台被突破可作为判断圆弧被突破的标志之一。
第二,圆弧的顶部(或底部)有一个向下回落(或向上反弹)的低点(或高点),这个低点(或高点)的价位被突破也可作为判断圆弧被突破的标志之一。这实际上是前期的低点或高点的应用。
第三,圆弧形最初形成时的价位被突破也可作为圆弧被突破的标志之一。但是,这个开始时的价位一般难以确定。
第四,突破后巨大的成交量也是被突破的标志之一。圆弧一旦被突破,其上升(或下降)的空间是无法估量的,上升(或下降)的过程往往是垂直式的,人们根本无法想象。突破后,价格也会有所反扑,但幅度不会像头肩形和双重顶(底)那样大,根本回不到原来的圆弧边缘的价位。所以,对于突破后的反扑,我们在操作上应采取与前面介绍的不同的策略。
(4)研判要点
第一,出现圆形顶之前,证券价格一般已有较大涨幅;而证券价格到达顶峰附近后,成交量明显减少,证券价格在短期移动平均线附近小幅波动,最终缓步下跌。
第二,圆形顶(底)的最终形成要经过较长时间,特别是在顶部(底部)的横向盘整,应仔细观察,不可贸然进出。但圆形顶(底)一经形成,应果断出(入)。
第三,圆形底部形成后,证券价格有时并不会马上上涨,而是在走出圆形底时形成一个来回窄幅拉锯的平台,也称锅柄。这个平台可谓是“进货平台”,随后会出现较强力度的上涨市况。
第四,证券价格在底部整理完成后开始进入上涨初期,成交量并不马上明显放大,因为此时许多投资者仍未确认其形状;但当证券价格加速上升时,成交量随即迅速激增,显示一个巨大的升市即将来临。
第五,圆顶或圆底属缓慢形成的转市信号,这种转向造成的上升或下跌幅度,通常要根据圆形的跨度而定。跨度越大,升跌的空间也越大,反之则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