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导论
佤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临沧市的沧源、耿马、双江、永德、镇康和普洱市的西盟、澜沧、孟连等县。其中,沧源、西盟是佤族的主要集居区,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佤族现有总人口396610人(2000年),其中,沧源、西盟两个自治县的佤族人口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近50%。
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据史料记载,佤族先民属于形成今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的古代濮人的一支,佤族内部在历史上没有统一的族称,自唐朝起,在有关的汉文史料中先后曾有“望”“望苴子”“生蒲”“古剌”“嘎剌”“哈瓦”“佧瓦”等。佤族的自称,各地略有差异,居住于沧源、双江、耿马、澜沧等地的佤族自称为“布饶”“巴饶克”;居住于西盟、孟连等地的佤族自称为“阿佤”“勒佤”“阿卧”等;居住于永德、镇康等地的佤族自称为“佤”。他称主要有“阿佤”“本人”“拉”“滚拉”“佧佤”等。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用过“佧佤族”的族称,但“佧”字含有贬义,1963年3月,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分“巴饶克”“阿佤”“佤”三大方言。佤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过去主要以刻木、结绳记事和实物来传递信息,20世纪30年代,外国传教士曾设计过一种用来拼写佤语的文字,当地称之为“撒拉文”,该文字由于缺乏科学性,不能正确地拼写佤语,在佤族地区未能推广开来。1957年,我国的民族语文工作者创制了一套以“巴饶克”方言为基础方言,沧源县艾帅佤话为标准音,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现已推广使用。
唐宋时期,佤族受南诏大理国的统治,明清至民国时期,主要受傣族土司管辖。历史上佤族人民曾与其他民族一道,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反压迫斗争,尤其以1934年爆发的沧源班洪佤族反抗英帝国主义侵占阿佤山的“班洪事件”闻名全国。
新中国成立前,各地佤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西盟大部分和孟连、澜沧、沧源的部分地区,正处在原始公社解体、奴隶制和封建领主制正在形成的过程中;沧源的一些地区,耿马、双江等地的佤族社会,已属于封建领主制的范畴;永德、镇康和保山等靠近汉族居住地的佤族,则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阶段。
在历史上,佤族的分布地域很广,从佤族的神话传说中得知,佤族先民最早分布于滇西南迄缅甸北部地区,汉晋开始迁徙至澜沧江以东和萨尔温江以西的地域。大约在唐朝,由于其他民族的不断迁徙与当地佤族先民形成了交错居住和杂居状况,佤族分布区域则相对较小。到清代中叶,逐步形成了佤族目前的分布格局。现在佤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延伸地带,这些地区山峦重叠,平坝极少,也称阿佤山区。佤族主要聚居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境内,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干湿分明,垂直气候明显,物产资源极为丰富,素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之称。
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坡或小山巅上,房子随山势而建,不拘方向,由高而低。一个村寨的规模,大者上百户,小则十几户,一般在百户上下。从用材上说,主要有竹木结构和土木结构两种。从建筑样式上说,主要有“干栏式”楼房和“四壁落地房”两种。沧源、西盟、孟连、澜沧、双江的佤族房屋以竹木结构为主,为“干栏式”建筑,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无遮挡,用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杂物。佤族在修建房子时有互助的习惯,一般当日即可建成。大头人和有钱的人可以建“大房子”,其标志是在房上设特别的木刻,墙上挂有象征富有的带犄角的牛头骨,形式和陈设则和普通人的住房相同。室内有主、客、鬼三个火塘,主火塘供煮饭用。镇康、永德的佤族,其住宅多为用土坯、砖、瓦修建的四壁落地房,也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放农具杂物。
佤族以稻谷(大米)为主食,小红米、玉米、豆类也食用。肉类以家养的禽畜为主,有牛、鸡、猪等,农闲时猎取野猪、麂子、野鸡、鸟类等食用。蔬菜品种众多,有竹笋、青菜、黄瓜、冬瓜、辣椒和野菜等。佤族的饮食比较简单,普遍食用烂饭,一般日食两餐或三餐。过去,佤族在吃饭时大都用手抓食,现在都用筷子和勺。佤族喜欢喝酒,他们将小红米煮熟拌入酒药发酵,约半个月后将其放在竹筒内掺入冷水,即成水酒。佤族有“无酒不成礼,无酒说话不算数”的说法。此外,还喜欢饮苦茶、吸草烟和嚼槟榔。
佤族的服饰各地不同。西盟佤族传统的男子服装,是无领短上衣,裤子短而肥大,用黑色或红色的布缠头,青年男子颈部多以竹圈或藤圈为饰。女子穿黑色无领短衣,下围直筒褶裙,头戴银箍或篾箍,以银项圈和多串料珠为胸饰,腰部和颈部戴若干藤圈,还喜欢戴多个银镯和大耳环。沧源佤族的男子服装,是圆领对襟上衣,裤子短而肥大,用黑色或红色的布缠头。女子以长发为美,戴银或铝制的耳饰和项圈,穿圆领窄袖右衽开襟短衣,胸饰有银泡数排,下穿直筒长裙,有多种花纹。永德、镇康的佤族服饰与当地的汉族服饰基本相同。
道路是村寨内部人们相互沟通和对外交往的重要设施。佤族村寨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村寨内的道路多不够完整,呈不规则状,完全随房屋排列变化自然形成,多为土路、乱石路,坎坷难行。寨子通向外边的道路,一般有三四条,依各寨进出方便而定,多为羊肠小道。
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佤族也不例外。佤族格言“格拉那莫格拉扬”意为“孝敬是礼”,反映了佤族重要的道德规范。佤族以尊重长辈、孝敬老人为荣,若老人失去劳动能力,儿女们则负担赡养费用,或代为劳动生产。老人死后,也有送终之礼。
由于种族繁衍的艰辛与医药卫生的落后,生命在阿佤山显得脆弱而珍贵,因此,佤族特别注重对儿童的爱护与养育。佤族格言“格拉莫格拉宏”意为“相爱是礼”,主要体现在对儿童的爱护与养育上。佤族在幼儿满月及儿童5岁时父母要举行两次育儿仪式,以后还要带儿童参加各种宴会,学习“阿佤理”,让其懂得美好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在日常生活中,佤族忌讳打骂儿童,因为他们认为这不仅会使儿童肉体受到伤害,更主要的是会把儿童的灵魂吓跑。
佤族创造了简单的历法。每年有12个月,岁首月以某种自然现象为标志。根据每个月的气候和其他条件,安排生产、宗教和其他活动。
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新火节、播种节和新米节。新火节是佤族的年节,充满了“辞旧迎新”的色彩。每年农历十二月或次年一月,村寨各家各户在长者的指挥下熄灭火塘的火,举行“送旧火”仪式,然后到神山用“钻木取火”的方式取新火种,并带到长者家中燃成大火,各家各户再将新火取回使用。在佤族看来,新火节是灾难、饥饿、疾病的结束,是吉祥、温饱、健康的开始。播种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举行。播种之前,头人先要召集村寨的长者杀鸡看卦,择定吉日并祭祀谷魂后,各家各户便开始到田地播种。夜晚,大家围着火塘吃饭、喝水酒,接着到广场唱歌对调,祈祷风调雨顺,家家丰收。新米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中旬举行。当谷物开始成熟时,头人召集有威望的长者商定吉日。过节前,村寨的青壮年男子要修路搭桥,妇女则打扫卫生,洗涤衣物。节日这天,由各家各户到田地里采摘少许谷穗,统一到主办节日的头人家,然后杀鸡、宰猪、过滤水酒,煮糯米饭,饭熟后,头人念祝词、看鸡卦后,大家开始吃饭、喝水酒,共庆丰收。当夜幕降临,男女老少齐聚广场,唱歌跳舞,热闹非凡。此外,耿马四排山的佤族有青苗节,沧源班洪、班老的佤族有贡象节等。随着民族间的交往,佤族也过端午、中秋、春节等汉族传统节日。
2003年,西盟佤族自治县新创了木鼓节。2004年,沧源佤族自治县新创了司岗里狂欢节。两个节日都是以民族大团结和传承佤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旋律,也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佤族以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和消费单位。财产多由幼子继承,女子没有继承权。佤族命名时用父子连名制,其特点是“逆推反连”,由自己上溯祖先。例如“散比里—比里松”,这是一个家谱中的两代,其中“散比里”标明“散”是“比里”的儿子,“比里松”也标明“比里”是“松”的儿子。两代相连虽然仅指“散”与“比里”两人,但却标明儿子、父亲和祖父三代人的辈分。
过去佤族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交往,称为“串姑娘”,青年男女三两成群聚在一起,对唱情歌,中意者赠送礼物定情。经过谈情说爱,如男女双方愿意结合,便可缔结婚姻,但需由父母做主。结婚时,男方要给女方聘礼,称为“奶母钱”和“买姑娘钱”,后者可以延期交付。
禁止同姓通婚是佤族婚姻中的一条严格的律令。所谓“同姓”,是出于同一祖先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们的集体,就佤族现实来讲,是家族。佤族过去特别盛行姑舅表婚,与外族通婚的情况很少。
佤族的丧葬习俗主要以土葬为主。佤族把人死分为“永孟姆”(善终)和“永早敖”(凶死)两类。凡是正常死亡的,如老死病死的,并在家中死的为“永孟姆”;凡是意外死亡的,如刀、枪、水、火、自杀、难产以及死于外地者为“永早敖”。丈夫在妻子妊娠期间病死的,也视为“永早敖”。佤族对两类死亡的丧俗有明显区别,“永早敖”者不能和“永孟姆”者葬在一块墓地,也不能实行同等规模与形式的葬礼。阿佤山每个村寨都有两块墓地,一块为葬“永孟姆”者的墓地,一块为葬“永早敖”者的墓地,两块墓地在寨子西边一公里左右处,“永孟姆”者的墓地在上,“永早敖”者的墓地在下,相隔一定距离。佤族的丧葬习俗中,墓穴的选择有时用鸡蛋占选,将鸡蛋抛起到人头顶的高度,让鸡蛋落下,若鸡蛋破碎,则表示死者愿意埋在那个地方,若不破碎,则需另选,直到鸡蛋破碎为止。佤族墓地真正体现了公有的性质,死者无论选择墓地的哪一地点,都无“占有权”,如再有死者葬在同一地点,仍有选择的自由。佤族村寨墓地的简朴性也许是世界各民族中的典型。佤族的传统葬俗既不立碑、不起坟,也不举行扫墓祭拜活动,体现了佤族人民协调自然环境的愿望和能力,以确保和谐的生存环境。
佤族文学属于民间口头文学,内容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谚语等。佤族人民通过各种文学样式,展示了佤族的审美观念、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成为我国民族文学宝库中的一朵艳丽奇葩。
广泛流传在佤族地区的“司岗里”神话传说,是佤族人民家喻户晓的口头文学,内容包括天地的形成、动植物的产生、人类的起源和民族产生、语言由来等。“司岗里”神话把佤族生产、生活经验,民族历史,文学艺术,民族关系,风土人情等融为一体,是集合佤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在佤族的民间传说中,《沧源崖画的传说》《猎头祭谷的传说》《新米节的传说》《水酒的来历》等最具民族特点和文化内涵。在佤族的故事中,孤儿的故事和动物的故事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孤儿的故事具有广阔的社会基础,是佤族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代表性的故事有《孤儿岩惹》《孤儿和仙女》等。动物的故事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代表性的作品有《骄傲的老虎》《百鸟盖房》《黄牛、水牛和豹子》《牛为什么吃草犁地》等。
佤族的童话和寓言富有很强的哲理性,又具有诗意和美感,是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代表性的童话有《岩嘎和龙女》《牛哥哥》《一只好胜的老虎》《数星星》等。代表性的寓言有《害羞的竹子》《爱漂亮的马鹿》《石岩、风和白花》《潭水和山泉》等。佤族的谚语是佤族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表现了佤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和道德品质,也反映了佤族人民的处世哲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如“地不种长草,人不勤饿肚”“一棵竹子不成蓬,一人做事难成功”“是树就要直立挺拔,是人就要心地善良”“旱地宽,荒的多;姑娘白,懒的多”等。
佤族的文化艺术有绘画、雕刻、音乐和舞蹈等。佤族的绘画和雕刻艺术大都与佤族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有密切联系。绘画一般体现在“大房子”的木板壁上绘制人像、动物图像等,大都简单原始;雕刻除了在“大房子”的屋脊上刻有人像和鸟像外,剽牛、祭鬼标志的牛角叉和木鼓上也往往刻有人像和牛头等,也都较为粗糙和简单。此外,沧源崖画的族属一般认为是佤族,在十五个崖画点上,可辨认的图形有一千多个,绘画颜料以赤铁矿粉末、动物血和胶质植物汁液混合而成。沧源崖画构图简练,人物、动物图形千姿百态,反映了沧源崖画地区先民狩猎、放牧、村落、战争、舞蹈等内容,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极其丰富的音乐、舞蹈资源。佤族音乐的特点主要是原始、朴素、优美、健康,以其质朴的音调和粗犷的风格而独具一格。歌曲都是一些民歌,有劳动歌、情歌、宗教歌、悼念歌、欢庆歌和儿歌等;使用的乐器有口篾、短笛、葫芦笙、独弦琴、木鼓、象脚鼓、铜铓等。佤族舞蹈题材广泛,舞风古朴粗犷、热情奔放,主要的舞蹈有圆圈舞、木鼓舞、盖房舞、舂碓舞、甩发舞、象脚鼓舞、竹竿舞等。其中的木鼓舞和甩发舞是佤族舞蹈的经典之作,展示了佤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享誉中外。
佤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佛教和基督教三种。原始宗教信仰是佤族最具特点和普遍性的信仰;佛教和基督教传入佤族地区的时间不长,信仰者也只是部分地区的佤族。
佤族相信灵魂不灭和万物有灵。在他们的观念中,人类、山川、河流、植物、动物和凡为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一切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等,都有灵魂,或称鬼神。佤族对鬼和神并没有分开,都指观念中的灵魂。佤族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与灵魂有关。通过人性的泛化和外推,也就很容易地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有灵魂,都受一个不可理解的力量所主宰,由此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或称原始宗教。佤族浓厚的自然崇拜,反映着他们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平。
佤族最崇拜的是“木依吉”神,把它视为是主宰万物的最高神灵和创造人间万物的“鬼”。佤族所进行的如拉木鼓、砍牛尾巴和猎人头祭等较大的宗教活动,都是为了祭祀它而举行的。每个佤族村寨附近,都有一片长着参天大树的茂密林子,佤族称其为“龙梅吉”,即“鬼林地”。佤族认为神林是“木依吉”存在的地方,人们不能乱闯神林,不能动神林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否则,会受到神灵的惩罚。至今,许多佤族村寨的神林还保护得较好,有的成为风景林,有的仍作为禁忌场所。沧源县勐角乡翁丁村的神林、糯良乡南撒寨的一片林地、单甲乡单甲大寨东北面的原始森林和班洪乡南板村的一片大榕树林,都是不可乱闯之禁地。
佤族信仰和崇拜的另一重要的神是“阿依俄”,把它供奉在房内鬼神火塘左边的房壁上,视其为男性祖先,凡有男性的人家都供奉它。每当遇到大事如结婚、生育、死亡、生产、盖房、收养子等事情,都要祭祀它,并向它祷告。
为了得到鬼神的保佑,佤族的宗教活动十分频繁。每年全寨性的祭祀照例由祭水鬼祈求风调雨顺开始,接着是拉木鼓、砍牛尾巴、剽牛、猎人头祭谷、祈求丰收等一系列活动。猎头的习俗是原始社会的一种残余,由于生产落后而长期被保留下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习俗已被废除。
佤族信仰的佛教,有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两派。汉传佛教是在百年前由大理传入沧源岩帅和单甲等村寨,到新中国成立前信仰的人已经很少。南传佛教传入佤族地区,有百年左右,首先传入沧源的班老地区,后来传到班洪、勐角等地。新中国成立以前,佤族信仰南传佛教的有两万多人。
基督教传入佤族地区的时间是20世纪初。美国浸信会牧师永伟里在1905年时到今澜沧、双江一带传播基督教。永伟里及其后人经过租买土地,修建教堂并传教,使基督教逐渐在拉祜族和佤族中传开。新中国成立以前,佤族信仰基督教的有两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沧源和澜沧。
新中国成立前,在佤族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组织也有区别。阿佤山中心地区的佤族,尚处于以村寨为单位的分散状态。村寨是一个地域、经济、政治和军事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从父系氏族公社发展而来的原始农村公社的性质和组织形式。每个村寨内部又往往包括几个小寨,每个寨子一般都是包括几个家族和不同姓的个别家庭。村寨都有一定的地域范围,成员有一定的权利、义务和共同的宗教活动,还有窝郎、头人和魔巴共同管理政治和宗教事务。窝郎在最初时可能是氏族长,后来逐渐演变为村寨的首领。窝郎一般为世袭,职权很大,管理村寨中的宗教、政治和其他一切事务。但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职权范围已缩小,虽然名义上还是村寨的领袖,享有一定的威信,实际上只管理宗教上的某些事务。头人是村寨成员民主选举产生的政治领袖,要具备经济富裕,善于说话办事,公平勇敢等条件。新中国成立前几十年,由于“珠米”即富裕阶层的出现,头人开始享有某些特权,管理村寨的一些重要事务,在佤族的政治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魔巴是巫师,主持宗教活动。魔巴多是老年人,知道的事情多,在群众中也有一定的威信,对佤族的社会政治生活起着一定的影响。村寨的共同事务如械斗、对外纠纷、猎头等由“头人会议”解决,有的事情还得召开“寨民大会”讨论处理。村寨有不成文的习惯法,对村寨成员一视同仁,处理的范围包括泄露村寨的机密、不参加集体行动、盗窃、债务、婚姻等。对于违反习惯法行为的处理,轻则受到头人和群众的斥责,向头人和群众赔偿、道歉等,重则抄家、驱逐出寨或处死。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血族复仇观念的影响,西盟佤族村寨之间的械斗很多。祖辈之仇子孙不忘,常延续几代才得到解决。械斗时,凡成年男子都要参加,能参加而不参加者为习惯法所不容,轻则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重则受物质的惩罚。有时,在议定一定的条件后,仇家寨也进行和解。双方约定时间和地点举行和解“洗手”仪式,双方的头人或魔巴互相敬酒,互送表示一条心的牛肋骨,并栽一块石头,即为以后不复仇。
班洪地区即俗称的“班洪部落”,相当于今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班老和芒卡三个乡(镇)的范围。一百多年前,班洪地区尚是分散的小部落。胡姓家族原居住在绍兴(今缅甸境内),后来迁到了班洪,受南板头人“达伯”某种程度的控制。在胡姓家族和班洪寨势力发展之后,与南板发生了矛盾和斗争。班洪首先打败了颇有势力的富贡部落,规定富贡的百姓每年要给班洪胡姓官家劳动服役,富贡的土地,胡姓官家可以随便开种。接着,班洪又打败了南板,规定南板的百姓要给胡姓官家种地;胡家有人死了,要南板的人挖坟坑、抬尸体、埋葬;南板的土地,胡家也可以随便开种。村寨与村寨、部落与部落之间的隶属、依附关系就是这样通过武力建立起来的。胡家接着又征服了周围的蕉山、老厂等村寨。其他的村寨、部落见班洪势大也就都陆续归附了。新中国成立前,班洪胡姓官家所管辖的范围被称为“葫芦王地”。在这个区域内,班洪王是最高统治者,其下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机构和脱离生产专门从事管理的人员。班洪王是世袭制,一般为长子继承。首位班洪王是达本。达本传位于长子胡玉山,胡玉山传位于长子胡中汉。胡中汉死时,其子年幼,由其弟胡中华代理。1954年,胡中华被委任为班洪王。辅助班洪王办事的有“达伙”(衙门)、波勐、拉勐、伙头、管事等,由其近亲臣僚协助处理政务。
永德、镇康等地的佤族从明清以来一直受傣族土司的统治,新中国成立前也实行过国民党政府的保甲制度。
1949年12月,佤族人民和云南各族人民一起获得了解放。由于阿佤山地处边疆,情况比较复杂。1951年,中央民族访问团深入阿佤山区,传达党对佤族和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帮助佤族人民解决生产、生活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佤族地区的实施奠定了基础。1954年6月成立了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955年10月成立了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964年2月成立了沧源佤族自治县;1965年3月成立了西盟佤族自治县;1985年12月成立了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至此,佤族主要分布的各县都相继建立了自治县。佤族自治县的建立,实现了民族平等和佤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佤族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方法,领导佤族人民走向了社会主义。在镇康和永德,佤族人民和当地汉族人民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地主制度,接着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沧源、西盟、澜沧、孟连、耿马、双江等大多数佤族地区,则不实行土地改革,而是采取了直接过渡的政策,通过互助合作,发展生产,逐步消灭和克服不利于生产和民族发展的剥削因素和原始落后因素,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前,党和政府在佤族地区贯彻了两项重要的经济措施,一方面大力扶持佤族贫苦农民发展生产,通过大量的物资和资金支持,解决口粮、种子、农具、耕牛等生产资料的需求,兴修水利,扩大水田面积,以有效的办法达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目的;另一方面是积极发展国营贸易,巩固和加强国营贸易机构。两项措施的施行,使佤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比新中国成立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自从佤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兴边富民行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力推动下,佤族地区的农业、工业、交通、通信、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个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边境安宁的新佤山正向各族人民揭开神秘的面纱,在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快步向前。
兴边富民行动开展以来,佤族地区积极改造完成稳产高产农田,兴修水利灌溉设施。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围绕增收,调整结构,发展茶叶、橡胶、泡核桃、甘蔗、林业等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程度,推动产业化发展步伐。发展工业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财政增收的主要途径,也是培植支柱财源,实现增收的主要渠道,更是壮大区域经济的关键。佤族人民立足资源优势,先后兴建的地方民族工业初具规模。如沧源境内的莲花塘煤矿储量达1500万吨,是滇西南储量最大的煤矿,目前年产10万吨生产线已建成开采。
近几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佤族地区以巩固“两基”为重点的教育事业稳步前进,教育资源进一步得到优化组合,中小学校的危房改造全面落实。在巩固“普六”和“扫盲”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普九”进程,努力扩大高中阶段办学规模,抓好农科教统筹,大力发展以佤族文化和旅游专业为主的职业教育。基本形成了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教育体系,佤族人民不仅有了成千上万的中小学毕业生,而且有了一定数量的大学本科生、硕士和博士。在中央和地方的部分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里也有佤族的教授、研究员。
昔日的佤族地区缺医少药,许多疾病流行猖獗,群众患病只有求神送鬼,杀鸡占卜。新中国成立后,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等医疗机构先后建立。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佤族地区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医疗救助制度的逐步建立,佤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健康得到保障。
近几年来,佤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佤族人民与外界的交流日趋频繁,阿佤山已成为广大游客旅游观光的理想目的地。司岗里佤族文化生态村、沧源崖画、翁丁原始部落、勐来原生态走廊等旅游景点让游客流连忘返。2005年,沧源佤族自治县成功举办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向外界全面展示佤族文化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打造了佤族文化品牌。西盟佤族自治县成功举办中国佤族木鼓节,抢救、保护和发掘了佤族文化。
以民居改造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彻底改变了阿佤山几千年来人畜同在一间屋,几代人围着火塘住的落后生活方式。如今,佤山大部分农村群众告别了世代居住的狭窄、低矮、潮湿、人畜混居的茅草房,住进了安全、宽敞、明亮、人畜分居的砖瓦房。在佤族地区,各族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