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青少年教育
三、青少年教育
佤族将年龄在8~18岁之间的人称为青少年,即青少年有能力离开父母上山劳作至结婚这一段时间。一旦结婚以后,他们就正式进入成年了。佤族青少年的传统教育分为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两部分。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佤族传统教育的基本形式。家庭既是佤族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单位,也是最早、最基本的教育场所。每一个人从他出生到成年组成新的家庭,都是在家庭里生产、生活,在家庭里接受教育。佤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家庭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子女成年后一般都单独组织新的家庭,以小家庭为独立的生产、生活单位。佤族儿童一般从幼年参加家庭劳动时,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技能、生产生活知识、风俗习惯、智力训练及伦理道德品质等方面。教育的方式是长者的言传身教和自身的模仿、训练、实际操作。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不断改变,并由于性别的不同,男女教育的内容、方式也开始有所侧重。从三四岁开始,佤族儿童跟随父母、长兄做力所能及的辅助性劳动,如背水、拾柴,在大人从事其他劳动时,同大人在一起,看大人怎么做,给大人传递一些东西,从而为以后自己独立从事此项劳动作准备。到七八岁,男女开始有所差别,女孩跟随母亲、姐姐采集野菜、猪草,喂鸡、喂猪、纺线、洗衣等,男孩则跟随父兄放牛、打柴、打猎、烧地等。母亲开始教女儿如何理麻、纺纱、织布,如何领小孩、背娃娃,教她们懂得做女人的规矩,如不能在房子里乱晒女人衣裙、不能在房子里面洗头梳头等;父兄则教授男孩如何使用刀枪弓弩,如何杀鸡宰牛、砍树烧地、犁田耙地等。到十四五岁,男孩女孩尽管继续在家庭中接受劳动、习俗和道德等教育,但社会活动已逐渐成为男女青年继续接受教育的场所。随着所参加和从事的社会活动的增多,所学到的知识、形成的经验就越来越多,此时,男女青年的教育转向社会教育,原来的家庭教育已不是唯一的教育场所。

(二)社会教育
15岁以后的佤族男女青年,除继续在家庭中得到教育外,通过参加集会、歌舞、节日、宗教、祭祀等各种社会活动,获得更加广泛丰富的劳动生产知识、社会经验和伦理道德、风俗礼仪等方面的知识。社会教育的内容仍然离不开本民族的劳动生产、社会生活及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方面,但其深度、广度已远远超过家庭教育时的内容。父母兄长也不再是唯一的教师,主动参与和自身的实践、体验代替了被动的模仿和兄长驱使下的教育。在社会教育过程中,主动性、个体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是其不同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家庭教育中,儿童更多的是被动地、集体地、单一地和相同地接受教育,父母兄长教什么就学什么,个人没有选择的权力,而社会教育为青年一代的学习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天地,青年一代有更多的选择权、主动权。在老一辈人的引导下,青年一代逐渐融入本民族文化的传统中,在民族文化传统中接受教育。
在佤族社会生活中,没有为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设置的活动,教育的内容完全融合于各种社会活动、生产劳动中。狩猎是佤族社会生活中最频繁的活动,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往往是全寨出动。除女人外,所有男子不论年老年少,都身背弓弩、猎枪,手持长刀、梭镖,带上猎犬进山围追猎物。这时,年长的富有经验的猎手向众人讲解今天追山的路线,分配任务,挑选谁是狩猎者、谁是追猎者。一般被挑选的狩猎者,往往是枪法好、富有经验的猎手。要想得到这个荣誉和获得狩猎者的地位,必须打到或捕到许多猎物,特别是要猎到凶猛的野兽。这些猎手的家里都挂有猎物的头骨,头骨的多少是猎手辉煌业绩的标志,也是猎手地位高低的象征。青年们一开始只能参加追猎者的队伍,在这些狩猎活动中,学会怎样识别猎物的脚印、逃跑的方向及可能通过的山口,在亲身实践中训练枪法,积累跟踪猎物和捕获猎物的经验,以求能在自己未来的家中悬挂许多猎物的头骨,获得猎手的地位,享受男人们独有的荣誉。这方面知识、技能的获得,经验的形成,主要靠自身的实践训练,在多次的狩猎活动中得到,即所谓“长者引进门,修炼在自身”。
在佤族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在某一位年长的懂得许多本族文化的老人家中聚会,佤族称为“古木”。有人把这种方式称为“火塘教育”,在这样的聚会里,人们无所不谈,讲历史、讲农事、讲婚丧等。后辈人之所以能懂得前辈人的经历,把民族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靠的是记忆,是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通过参加“古木”,年轻人听到了许多传说、神话、故事及学会了许多民歌、格言、谚语等,正如前辈们的经验凝结在生产劳动、劳动工具中一样,本民族的历史、伦理、道德及各种社会经验、生活知识也都积淀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在老人们的讲述中,年青一代逐渐走入本民族文化传统中,从而不断获取新的知识、经验,加深和巩固原有的知识,逐渐成为一名具有生活经验、劳动技能及各方面知识的成熟的社会成员。佤族是个山地农业民族,种旱谷是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待一块旱谷地的树木、杂草被砍倒、晒干、烧光后,要做的就是撒种播种了。佤族有一首《撒谷歌》,里面有这样一段唱词:“撒种要疏密均匀,泥土要匀匀盖上,鸟儿看不见,老鼠扒不着,让禾苗茁壮生长。”可以说,对年青一代来讲,这是绝好的种植播种的好教材,这种教材尽管是无形的,但比起手把手地直接教育,这已经是一大进步,是一种间接的广泛的教育活动。再如这样的谚语:“只有一个人聪明,他的作用不大;只有一个人勤快,他的活计做不完。”佤族注重集体的作用、团结的力量,教育青年一代要勤劳、团结,只有靠集体力量才能克服一切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