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佤文教学
二、佤文教学
佤文教学始于20世纪20年代,虽然略早于汉文教学,但其发展的规模与速度,远不及汉文教学(指国内而言)。新中国成立前,佤文教学主要在教会里进行,并且使用的是不完善的老佤文(也称“撒拉文”)。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和佤族人民的意愿,原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和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对佤语进行普查并做了科学的分析研究,在广泛听取了各地代表意见后,确定了以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语言普遍性较大,人口较多的巴饶克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在广大佤族群众中享有威信的沧源县岩帅镇岩帅佤语语音为标准音,拟订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卡瓦文字方案(草案)》(当时佤族称卡佤族)。1957年3月,在有佤族代表参加的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上通过了这个草案。同年6月,经上级批准,在佤族地区进行试验推行。
1958年佤文“草案”修改完后,先后在佤族聚居区的沧源、澜沧、耿马以及西盟等县开办训练班,培训了佤文推广骨干,接着在阿佤山区开展了佤文扫盲工作。伴随着佤文的试验推广工作,云南民族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佤文拼音课本、看图识字、小学试用课本和一些通俗读物。佤文的推行,由于是本民族的拼音文字,广大佤族人民学得快、容易掌握。在很短的时间内,为佤族地区及时培养了大量的记分员、会计和干部,为用佤文普及文化教育培训了师资,为佤族的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提供了科学的语文工具。
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新佤文的推行被迫中断。1978年以后,国内新佤文的推广工作又得到了恢复,并在部分佤族地区的小学试用佤文教学(境外佤邦使用改革后的老佤文普及小学教育)。云南民族学院民语系开设佤文专业班,编写了一系列的佤文教材。佤语专业班的毕业生相当于大学本科毕业。与此同时,20多年来,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佤族历史文化书籍、通俗读物、扫盲课本以及工具书等。这些佤文图书的出版,不仅对整理和保存佤族的口传文化有重大意义,对佤文的普及和佤族地区扫除文盲工作也有重大价值,因而深受国内外佤族的欢迎,也为国内外研究佤族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宝贵资料。
总之,佤族现代教育近百年来,特别是近五十年来已有很大发展进步,它为佤族的文明进步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历史留给这个古老民族的包袱非常沉重,佤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不仅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发达民族,也落后于我国内地发达地区。所以,在我们看到她的成绩与进步时,也要看到她的不足之处,仍然有许多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