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神话
二、神话
神话与传说,在佤族文学中没有严格细分。众所周知的“司岗里”神话,实际包含神话与传说两部分。比如讲神话的老人们,当他们口传“司岗里”时不仅讲到近现代史的人与事,如佛教与基督教的人与事,甚至讲到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后的事情。他们认为自己讲的“司岗里”神话与本民族历史没有什么区别。神话即历史,历史即神话。换言之,神话与历史传说即是一回事。但只要细细分析,佤族神话与历史传说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在佤语中有3种称谓:“洛奔司岗”“洛奔达”和“洛奔布莱”;“洛奔司岗”,意即“司岗里”传说;“洛奔达”,意即祖先历史传说;“洛奔布莱”,意即大地万物的故事。由此可知后两种称谓,即“洛奔达”与“洛奔布莱”即为历史传说和万物故事(民间故事)。而“洛奔司岗”,则是专讲人类生命和万物生命及宇宙由来的神话。事实上,在佤族文化功能中,神话主要反映佤族的哲学思想,而传说则叙述佤族的历史文化。
佤族神话——“司岗里”神话,其内容非常丰富,而且五彩缤纷,因人因地因各支系而异。有多少个神话传授者,几乎就有多少个神话内容。就是“司岗”一语本身,各地称谓也不尽相同。“司岗里”,在佤族中有两种解释,西盟一带佤族说,“司岗”是岩洞,“里”是出来的意思,即人是从岩洞里出来的;沧源、澜沧、耿马一带佤族说,“司岗”是葫芦,即人是从葫芦里出来的。两种解释不同,各地的传说也有差异,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前者是言传,后者是口唱。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旨意都讲“葫芦里来,司岗里生”,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
《司岗里》神话的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1.宇宙的诞生
很早很早的时候,整个宇宙是空的,充满了云雾,还没有什么天和地,更谈不上有什么生灵了。在这漫无边际的云雾中,说不清过去了多少时间,诞生出一粒石子。不知过了多少时代,小石子越长越大,长成了地球;云雾渐渐上升,越升越明,成了天空,天和地就这样形成了。不知又过了多少时间,在天地间的云雾中,仿佛鸡蛋孕育着小鸡的生命,就像海浪酝酿着风暴的兴起,云雾间也在孕育着一个灵魂。这个伟大的灵魂住在天上,游荡在天地之间,行使着一种神圣的职责,它就是宇宙的主宰“达西爷”。有了大地,但干涸坚硬;有了天幕,但黑暗无比。这是个没有生命的宇宙,天神感到无比的孤独,他希望能有一个人与他作伴。“达西爷”放声大哭,于是,他的眼泪化成了倾盆大雨,大地上从此有了水。地上的水汇成了江河,江河水流向低处,开辟了山川;河水汇到了一起,成了湖泊、海,淹没了天和地交接的地方。干涸的大地得到雨水的滋润,也开始孕育着一个灵魂。不久,诞生了第二个生命,这就是地神“西永”,佤族人尊称为“玛西永”。自从有了“玛西永”,天神终于有了一个伴,孤独让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寂寞让他们创造了语言。天神和地神生了一对双胞胎,他们就是太阳和月亮,天神让他们负责为大地照明,负责给大地带来光和热。太阳和月亮以后又生了不少的孩子,他们害怕太阳烧伤了自己,每天追随着自己的月亮妈妈,这些孩子就是天上闪闪的星星。
2.第一次人类的诞生和消亡
宇宙间有了日月星辰,地球上有了山川水域,天神和地神又生了很多的孩子,他们分管着山川江河。为了让孩子们有个玩耍的地方,为了让大地变得更加美丽,于是,天神“达西爷”着手造就起万物来。他首先创造的是一片青翠的竹林。在竹林里他又创造了各种动物,首先捏就的是黄牛。他让树木轮流着开花结果,让动物们自己能繁衍后代。
地神“玛西永”看见天神做了不少事情,她自己也想做出什么来。她独自在海边和泥消遣,捏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泥人。泥人捏出来一个就跑一个,他们跑到山林里躲起来,遇着风就长大,遇到雨淋就有了血肉之躯,他们便是第一批人类。这批人类像神一样会生不会死,他们每天都生下一个孩子,大地上很快挤满了人类。他们吃光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天神创造的一切全部被他们践踏,大地上变得一片苍凉。伟大的天神“达西爷”看见了终于震怒,他谴责地神为什么要创造如此卑贱的人类。天神要他的儿子“达赛”(雷神)去放火,他要把世上的一切全部毁灭,他要把大地重新创造成美丽的花园,他要创造全新的世间万物。雷神在世间放起了大火,整个世界熊熊燃烧了起来,一切生灵全部被烈火吞噬,可怜的人类也没有幸免于难。善良的地神“玛西永”见了心里很悲伤,她爱恋着自己亲手捏就的人类,悄悄救下几个人藏在一个山洞里,还让她的女儿“耶勒安”昼夜守在那里。天神“达西爷”认为世间的生灵已经全部灭亡,他又开始着手创造世间的万物。他首先将火关进坚硬的石头里,然后捏造出各种动植物。大地上又重新长起各种树木,树林里又重新结满各种瓜果,天上又重新有飞鸟翱翔,水里也重新有了鱼儿游玩。为了把世间变得更加美好、宁静,天神要树木花草相互不要往来,飞禽走兽也不能相互往来。天神派猫头鹰在黑夜里巡察,他自己则在白天监视。谁也不敢违背天神的旨意,安宁的日子持续了很久很久。
3.第二次人类的诞生和消亡
老虎一直想吃麂子和马鹿,但是它害怕受到天神的惩罚。它每天吃饭睡觉都不香,只能悄悄地叹气。过了一些时候,老虎实在是忍不住了,它想出了一个主意,假意约请麂子和马鹿一起去锄地。麂子和马鹿不知道老虎打的坏主意,真的到老虎的地里来劳动。老虎借口有事要进森林里一趟,实际是跑回家去,将小麂子和小马鹿吃掉。麂子和马鹿劳动回来,发现小麂子和小马鹿不在了,又哭又叫,到处去寻找。麂子和马鹿的哭叫声被猫头鹰听到了,猫头鹰飞来问个究竟,麂子和马鹿不约而同地大声说:“猫头鹰大哥救救我们吧!魔鬼啃吃了麂子、马鹿的头颅。”麂子和马鹿仍在继续寻找它们的孩子,不小心踩着了黑蚂蚁的窝。黑蚂蚁乱开来,叮咬了小老鼠一口。小老鼠疼痛难忍,咬断了冬瓜藤。冬瓜滚进芝麻地里,芝麻籽飞进了野鸡的眼睛里。野鸡飞到竹枝头,竹枝压下来打在大象的背脊上。大象受惊跑起来,撞倒了“耶勒安”的茅草房。茅草房倒下来,压死了还在睡梦中的老妇人“耶勒安”。这一切,被一只闲逛的大黑熊看见了,它可怜那位老妇人,决定将她背进附近的山洞里埋起来。大黑熊背起老妇人,向山洞走去,到了洞口旁才发现洞口已被封得严严的。大黑熊正在纳闷,突然听到从石缝中传出人的说话声,它便好奇地搬开石头,打开山洞。果然,从山洞里走出好些人来,这样,世上又有了人类。
不久,天神又发现这些从岩洞中出来的人类,他又一次恼怒了,要把他们再次毁灭掉。地神跪在天神的面前不停地哀求,为人类求情,请天神发发慈悲。天神想了想回答说:“除非他们有生也有死,一年只能生一胎;除非他们吃瓜果树叶,不再吃土。这样,我才能让他们留在世上。”仁慈的地神答应了天神的要求,我们的祖先终于幸免于难。他们谢天谢地,还感谢大黑熊将他们放出来。大黑熊说,是大象撞倒茅草房,压死了可怜的“耶勒安”。天神和地神问大象,大象说是野鸡压倒金竹枝,打在它的背脊上,问野鸡,野鸡说是芝麻籽飞进它的眼睛里,芝麻籽说是冬瓜碰倒了它的树,冬瓜说是小老鼠咬断了它的藤,小老鼠说是黑蚂蚁叮了它一口,黑蚂蚁说是麂子、马鹿踩坏了它的窝,麂子、马鹿说是老虎吃了它们的孩子。老虎这时头低着无话可说,受到了天神和地神的惩罚,天神和地神让老虎的智慧比其他动物差一些,以后它就不再容易吃掉其他的动物了。人类开始吃瓜果和树叶了,他们就只知道吃喝玩乐,却从来不知道劳作。他们又开始一天比一天多起来,把森林一片又一片地吃光。天神要他们吃什么就要学会种什么,要他们一年只生一胎,他们悄悄地一年生下十胎。人类根本不把天神的话放在心上,乱吃乱糟,破坏林木。他们只知道寻欢作乐,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人类天天在增多,森林天天在减少,天神创造的万物将要毁于一旦。天神感到人类在世上祸害无穷,终于下了决心再一次消灭他们。天神翻江倒海,兴风作浪,让大水淹没了整个世界。世界不停地摇荡,海浪一浪高过一浪,所有的生灵四处奔命,他们不知道要跑到什么地方才可以安身。天神为了不让地神太伤心,有意要留下一些心地善良的人。他变成一只癞蛤蟆跳到路上,试试有没有心地善良的人来关心他。只顾逃窜的其他生灵把癞蛤蟆都踩在了脚下,踩过他身上的人及其他生灵有成千上万,可是谁也不知道癞蛤蟆就是“达西爷。”最后来了一个汉子叫达姆依,他可怜这只癞蛤蟆,把他捡起来放在路边的岩石上。癞蛤蟆又跳到路上,善良的达姆依又把他捡了起来,这样连续几次,直到所有的人和生灵跑完了。这时,癞蛤蟆变成了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对达姆依说:“善良的达姆依,你不用跑,洪水将把整个世界都淹没。山顶上有一个很大的木仓,你牵上一头母牛,一起藏在木仓里。任洪水拍打木仓,你骑在牛背上,不要惊慌,不要放手。直到有一天木仓停下来不再漂浮,你再出来,杀母牛来充饥。”老人说完,便化作青烟消失了。达姆依眨眨眼觉得很惊奇,跑到山顶上,果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木仓,旁边还有一头肥壮的母牛在吃草。洪水很快就要淹到山顶,大浪里有无数生灵在挣扎。淹到男人们的脚踝,男人就死去,洪水淹到女人们的膝盖,女人也死去。眼看大水很快就要淹到山顶上,达姆依只好牵起母牛躲进木仓里。达姆依刚刚把仓门用木板封闭好,一个大浪就把木仓打进了洪水里。木仓在惊涛骇浪中不知颠簸了多少天,达姆依忍饥挨饿,骑在牛背上,母牛饿得用舌头舔达姆依的手和脚。达姆依自言自语地对自己和母牛说:“坚持!坚持到最后就会好的。”不知过了多久,木仓终于停了下来,洪水渐渐退去。达姆依打开木仓看看外面,他眼前仍然是一片汪洋。他将母牛从木仓里牵出来,实在饿得没有办法了,他遵照天神的话忍心将母牛杀了。达姆依发现母牛的肚子里只有一颗葫芦籽,他把这颗葫芦籽种在木仓的后面,每天浇上一些水。洪水退去以后,世界一片狼藉,除了一些树木,大地上的生灵已经灭绝。这时,天神“达西爷”派身边的乌鸦去察看世上还有没有人活着。乌鸦去了几天不见回来,“达西爷”又派老鹰去察看,老鹰去了好多天也不见回来。“达西爷”只好再派燕子出去找乌鸦和老鹰,燕子去了几天后,终于回来报告说:“世上的生灵全都灭绝了。我见到了乌鸦和老鹰,它们忙着在那里撕吃死尸。莱姆山顶上有一个很大的木仓,一位老者坐在木仓旁的石头上成天哀叹。”天神听了燕子的报告,点了点头,说那位老者是大地的儿子达姆依,他心地善良,是人类的保护神,应当受到尊重。从此,直到千万年以后的今天,佤族人依然供奉着达姆依。佤族人居住的每个村寨的后面,都有一片森林,那是神林,林中有一草屋,那是佤族人供奉达姆依的祭坛。
4.第三次人类的诞生和教化
达姆依种的葫芦籽第二天就发芽了,第三天就长出两棵藤。两棵葫芦藤长的非常快,一棵向北,另一棵向南。向北的藤子开了一朵雄花,但不结果;向南的藤子也开了一朵花,却结了一个小葫芦。小葫芦长得特别快,30天就长得有木仓那么大。一天夜里,万籁俱寂,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来人的说话声。达姆依从睡梦中醒来觉得很惊奇,并习惯地拔出挂在墙上的长刀,悄悄到木仓外面去察看,不见有什么人。再仔细听听,人声是从大葫芦里传出来的。达姆依前后左右都找遍了,大葫芦没有一个进出口,最后他决定用长刀将葫芦砍开。达姆依砍到天亮仍然砍不开,这时,一只小米雀在附近草蓬尖上叫起来:“用扫把叶锯开,用扫把叶锯开!”达姆依摘来几片扫把叶锯葫芦,锯到黄昏时才锯开一个小洞,还锯着了蚂蚱的头,至今蚂炸的头尖尖的,还留有锯痕。洞口太小,里面的人怎么也出不来。善良的达姆依害怕又伤着人或别的什么东西,不敢再锯。小米雀飞来帮忙,用它坚硬的嘴啄开了一个大洞,果然,人一个接一个地从葫芦里走了出来,同时出来的还有飞禽走兽以及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第一个从葫芦里出来的人是佤族和景颇族的祖先,是老大,佤语称作“埃佤”;第二个出来的人是姆耶人(包括彝、拉祜、傈僳族等)的祖先,是老二,佤语称作“尼文”;第三个出来的人是胁术人(傣族)的祖先,是老三,佤语称作“萨姆傣”;第四个出来的人是汉民族的祖先,是老四,佤语称作“赛火”。从葫芦里出来的人很多很多,有各种各样的人,他们都是后来世界各民族的祖先。这个大葫芦,后来佤族人将它称为“司岗里”。人类从“司岗里”出来以后就各自走散了,大家都去找适合自己居住的地方。埃佤领着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去建造自己的家园,但他们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该居住在什么地方。正当他们为难的时候,一只癞蛤蟆跑出来对他们说:“你们最好居住在像我背上一样的平地。”一条蜥蜴过来说:“你们最好居住在像我脊背一样凸凹不平的山地。”人们不知道该听谁的话,他们叫癞蛤蟆和蜥蜴比赛唱歌,看谁唱得好听,就听谁的话。癞蛤蟆和蜥蜴都同意了。癞蛤蟆抢先唱了起来,它张开大嘴“呱呱”地叫,人们笑得前俯后仰,实在太难听了;蜥蜴的歌声悠扬动听,催人泪下,人们选择了蜥蜴的意见。从此,佤族人就居住在了山区。
各种生灵从“司岗里”出来以后,都不知自己该做些什么,它们选派代表去问天神。天神一一作了安排和教化,教给各种生灵不同的求生本领。各种生灵都得到了一种生存的本领,都一一回去了,轮到人要本领的时候,天神的本领已经分完了,就分给人类对付各种本领的办法——智慧。天神要老虎一年生十胎,老虎返回去时,一路上念着“一年生十胎,一年生十胎”,它不小心踩着了鹌鹑的窝,鹌鹑飞起来,把老虎吓了一大跳,并忘记了“一年生十胎”的话。老虎跑去问鹌鹑:“我刚才说什么来着?”鹌鹑回答说:“你刚才不是说十年生一胎,十年生一胎吗?也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这样,老虎又念着“十年生一胎,十年生一胎”回去了。从此,老虎十年才生一胎。老虎踩掉了鹌鹑的长尾巴,至今,鹌鹑没有美丽的尾巴。天神捎话给乌鸦,叫人类三天吃一餐饭。在来的路上,乌鸦改变了天神的原话,回来对人类说:“天神叫你们一天吃三餐饭。”这样一来,可把人类害苦了,从早忙到晚仍然吃不饱,人类从此对乌鸦怀恨在心。天神说牛曾经帮助过人类,人类应该抚养它,人类从此养起了牛。天神还要人类负责抚养鸡和猪,要人类将狗当朋友。其他动物,天神给它们分发了种子,要它们自己劳动,自食其力,动物们各自都种下了分得的种子,人类却把自己分得的种子吃光了。人类就去向老鼠借种子,老鼠将自己的种子全都借给了人类,可是它没有了吃的,人类叫它回到寨子和人分着吃。人类有了智慧,就学着蜘蛛盖房子,还学着蚂蚁积累下口粮。后来,竹鸡把小米种子送给了人类,白鹇在山上找来了稻种。蛇不愿把火种借给人类,人类将火种悄悄偷了来。至今人和蛇还水火不相容,遇到了蛇,人类还得让它三分。
开始的时候,天和地相隔很近,如果你站在高山顶上,就可以和星星一起玩,还可以把月亮取来拿去割稻子。有一天,一位勤劳的妇女在舂谷子的时候,不小心把天给顶高了。耶格依是一位勤劳、善良的老妈妈,她做的饭菜最好吃。有人偷看她做饭,发现原来她在菜里放了盐巴。至今佤族人管盐巴叫“格依”。
5.沧源崖画的传说
传说在3000多年前,整个佤山被洪水淹没,天神怕人类就此灭迹,急忙派了神仙下凡,叫他调查处理洪水灾难。天神派来的仙人名叫埃龙(“龙”佤语是“黑”的意思),他是个奇特的仙人,个子高大,头发花白,像个真正的佤族男子汉。他身上穿着金黄色的佛教衣服,脖子上挂着两串黑珍珠,右手拿着拐杖。
为了拯救受灾的佤族群众,他不辞辛劳跑遍了佤山的山山水水,从勐省到勐董,又顺着勐董河往前走,来到了勐来落水洞山。在山脚下,埃龙看见黑母龙躺在那里,就问:“你为什么在这里睡着?”黑母龙回答说:“我也想为民排忧解难呀,我很累,你看,我正在凿洞呢。”埃龙说:“很好!我是天神派来为民排忧解难的。”他察看了水情后,叫母龙到永安群山峡谷中挖了一个洞,他自己在母龙开凿过的地方用他的拐杖敲山击石,响声隆起,地动山摇,最后他们凿通了一条从勐来到永安的暗河,水就从落水洞流了进去,通过暗河又从永安出水洞流了出来,母龙也就跟着水往下游回家去了。
九天九夜之后,水一天比一天少了,人们欢呼雀跃,可是洪水把一切可以用的和可以吃的东西全都冲走了。人们分散到10多座山顶上的石崖下遮风避雨,并在那里安家吃草根和树皮,开始新的生活。
埃龙看到洪水已退去就准备离去,当他骑着白马走到现在的勐来崖画山时,他兴奋地把白马拴在一棵树上,然后卸下马鞍放在地上,结果他的马鞍把崖画山压得像马鞍一样,于是人们就称崖画山为马鞍山了。人们得知埃龙在那里休息后,纷纷载歌载舞欢迎他,拿出最嫩的草根和树皮给他吃,并跪下来给他磕头,请求他保佑来年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各种动物也前来向埃龙表达谢意,说他是救命恩人。看到人们这样坦然地面对困难和乐观向上,埃龙非常感动。为了纪念人类生活的场景,告诉子孙后代前人是怎样生活的,埃龙骑着马,翻过一座又一座的山,到了人们居住的石崖下,划破了右手食指,用自己的鲜血在崖壁上作画,这就是了今天的沧源崖画。
作完画,埃龙就骑着白马离去,来到澜沧江和怒江的交接处就消失了。人们都在说埃龙做的好事得到天神的赞赏,天神召他回天上去了,但是埃龙留下的崖画却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从那时起,每逢逢年过节,当地的佤族、傣族人民都要前往祭拜崖画。几千年过去了,这种风俗习惯依然延续至今。
6.木鼓的传说
传说一:相传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佤族女首领安姆拐听到一种从蟋蟀洞里传出来的声音,这种声音非常好听,如歌声一样美妙,于是她叫人搬来一些石块,照着洞里小石头的样子,做成石鼓,但石鼓总是敲不响,后来她又派人砍来大树,照着洞里小石头的样子,做成木鼓,一敲果然“叮叮咚咚”地响,可就是声音不响亮,安姆拐常为此事苦恼。一天晚上,她梦见木依吉(佤族认为最大的神灵)笑眯眯地拍她的肚皮,肚子就发出“咚咚”地响声,声音很大,把她都震醒了,安姆拐明白了。第二天,她指着自己的肚子对人们说,以后你们就照着它的样子凿木鼓吧!后来凿出的木鼓,果然响声很大,传得很远很远。从那以后佤族就有了木鼓。
传说二:许多年前,生活在阿佤山的佤族先民们居住条件十分原始简陋,那时猛兽也多,夜间人们常遭野兽袭击。一天夜里,猛兽袭击央瓦寨一户名叫牙董的人家,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牙董的妻子急中生智,用石块敲响了身边的一节空心树桩,巨大的响声吓跑了猛兽,牙董一家得救了。从此,夜间人们常用敲树桩的办法镇邪除害,防止野兽侵袭。
此前,牙董根本想不到一节空心干树桩竟能产生如此大的镇邪除害的神力。当时毒蛇、猛兽是人类的大敌,既然木鼓有驱赶毒蛇猛兽的作用,无疑木鼓在古人心中更加神圣。为了纪念空心干树桩驱邪镇害的神功,并使之永久存在,牙董与妻子商量决定制作一只大木鼓。牙董不辞辛苦,昼夜抠凿木鼓。虽然已经凿了好几只,但始终没有一只声音大且又好听的木鼓,牙董百思不得其解,为此苦恼,只好去问妻子,妻子说:“你看看我下腹的模样,就可以抠凿出声音好听的木鼓。”牙董照着妻子的指点去凿,一只理想的木鼓终于刻成了。
时下,已整理成书面文字的“司岗里”神话,可见于以下公开出版的书籍:《佤族民间故事集成》(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办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佤族民间故事》(艾狄、诗恩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佤族神话与历史传说》(佤文)(尼嘎编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佤族民间故事丛书》(李正新编、陈学明译,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云南民族民间文学集成·孟连佤族卷》(孟连民委、文化馆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等。此外,在有关佤族的学术论著及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初调查的内部资料中,也散见“司岗里”的一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