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医药的特点
三、佤族医药的特点
佤族医药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佤族人民靠其本民族医药防病治病,得以代代繁衍下来。为继承发扬该民族医药经验,我们将调查收集得到的资料整理总结如下:
(一)诊病法
佤族民间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方法较为简单,一般常用的方法有:一问、二看、三号脉(诊脉)、四顶指甲尖。
问 问患者病因、病情、疼痛部位,以及冷热、出汗、饮食和大小便等情况。
看 看患者精神面貌,看皮肤。面红发热多为伤风感冒或其他疾病所致;面黄苍白多为贫血或肾脏疾病所致;皮肤及眼珠黄多为肝脏疾病(民间称“走胆”)所致;面唇青紫多为心肺疾病所致。
号脉(诊脉) 佤族民间医生号脉时一般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搭在患者腕部动脉搏动处,细心诊察患者脉象及动脉搏动状态,根据患者的脉象搏动和流动情况来分析患者的病情及疾病部位。
顶指甲尖 医生将自己的指甲尖顶在患者的指甲尖一顶一松,细心观察患者指甲内血液循环情况:如风湿关节疼痛在左边,左指甲的血液循环较慢;疼痛在右边,右指甲内血液循环较慢;胃病左指甲血液循环较慢;肝脏疼痛左指甲血液循环较慢。通过以上四项诊病方法来分析病情,然后对症下药。
(二)理疗法
拔火罐法 佤族民间医生用的火罐有两种:一种是陶制的;另一种是竹制的。两种火罐的用法根据治疗疾病的不同又有不同的使用方法:(1)拔法,先在患处或穴位上用剃刀划破数个小伤口致出血少许,将削好的松明花点燃后放入陶罐内,然后将拔罐罩在小伤口上拔稳即可,或将竹罐放入沸水中片刻,迅速将竹罐取出罩在小伤口上拔稳即可。此法多用于跌打损伤、扭伤痕血、骨折、关节炎肿痛等症。(2)拖赶法,不划破小伤口,用与“拔”相同的方法将拔罐在患部或穴位上拔稳后,慢慢地来回拖赶,直至拔罐自然落下为止。此法常用于治疗伤风感冒、癖症、无名肿痛、风湿疼痛等症。
揪、刮法 用食指和中指在颈部、咽喉部、额部、肩部、背部、胸部等穴位上揪摘,或用旧铜币等物蘸水拖刮至局部皮肤充血,从而达到病情减轻或痊愈。此法常用于治疗风寒引起的腹部疼痛、恶心不思饮食、头昏头痛和全身不适等症。
抹法 取新鲜泽兰嫩叶或其他草药,在火上烤热至发软,揉搓后洒酒少许,在疼痛部位从上向下拖抹。此法主治小儿食积消化不良、腹部胀痛、跌打内伤等症。
放血法 取生姜、大蒜、青富叶在火上烧热至发软,先在舌下、额前、手指甲基部揉搓消毒,然后用沸水煮过的针或破碗片刺破致出血少许。在舌下方放血主治疟疾;在额前和手指甲基部放血主治受寒引起的重感冒、久烧不退。
揉搽法 将白酒或酒精盛于碗里点燃,手蘸趁热揉搽患部。此法常用于跌打损伤、关节扭伤红肿、风湿疼痛等症。
拍打法 在受伤部位用剃刀或刀片划破数个小伤口,用手指挤压致出血少许,然后将削成尺状的松明块在火上烘烤至发热,并轻轻反复拍打小伤口处。此法主治跌打损伤痕血肿痛、关节炎肿痛等症。
推拿法 在四肢、背部、肩部、头部推拿,主治因风寒引起的全身酸痛、风湿疼痛、四肢麻木。
(三)用药方法
外拔外包内服法 在穴位或患部,用剃刀划破数个小伤口,然后用火罐拔吸。配敷草药有:小乖块根、血满草根、红蔷树叶、盐肤木根、野棉花根、狗核桃根各适量,细加白酒少许,生熟各半盛入纱布袋内压扁外敷于患部。同时取桑寄生、树萝卡、七叶一枝花、五叶草根、牛舌头草根、酵浆草各适量,白酒一斤浸泡3小时内服。此方为佤族民间传统用法,多用于内外科疾病。治疗骨折、骨裂、扭伤、拉伤、跌打内伤瘀血、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风湿性偏头痛等症。
外切外敷内敷法 用布带包住长刀刀口,用刀口面用力切压腹部有硬块疼痛部位10~15分钟。然后取瓜叶上花叶、冰片叶、水淋果叶、血满草根、狗黑桃叶各适量,捣细加白酒少许,在火上加热盛入纱布袋里压扁敷在疼痛部位。同时取岩七30克嚼细温开水吞服。此法常用于内科疾病,治疗下腹部内硬块疼痛有疗效。
推拿按摩外侍法 双手拇指来回推拿按摩额前穴位、左右太阳穴、百会穴或疼痛部位各10遍,再从脑前向脑后梳理10遍。取熊胆草、人角枫叶、于里光枝叶、酵浆草各适量,捣细加酒少许,火上加热放入纱布袋里压扁敷在额前或疼痛部位,治疗风湿性偏头痛、游走性风湿疼痛等症。
食疗法 没耐活烤黄碾成粉,用肉汤冲服或用鲜的没耐活炖鸡食,治疗小儿久病或营养不良身体虚弱消瘦症;黄花远志根炖鸡肉或猪脚食,治疗妇女产后身体虚弱消瘦;野白薯炖猪肉或鸡肉治疗产妇缺乳汁;思茅松花粉调蜂蜜食治疗肺结核;猴竭配红糖、糯米酒、鸡蛋煮食治疗妇女产后体虚贫血等症。
外敷内服法 取洗碗叶、野棉花根、盐肤木叶、冰片叶各适量捣烂,在火上加热,取出放入纱布袋里敷在胃脘部位。同时取盐肤木果实研粉调蜂蜜内服,治疗胃炎疼痛。大腊合(枯藤子)种子胚乳部分配鳝鱼一条剁成肉泥敷在患部,同时取翻白叶根、酸苔根各适量,红糖为引煎水内服,治疗淋巴结核疼痛等症。
熏疗法 用茅草叶揉烂放入口缸里,加入沸水,将报纸卷成圆筒套在口缸口上,另一端罩在眼睛上,用其热气熏蒸眼睛,治疗眼内撞伤及各种炎症。
生食、含漱法 用紫金龙、岩七、石葛蒲、水富蒲生嚼食,治疗胃病疼痛。大白解生嚼食治疗恶心呕吐。灯掌草皮嚼细药汁含漱治疗感冒干咳。黄泡根煎水药汁含漱治疗牙周炎疼痛。石榴嫩尖嚼细药汁含漱治疗嘴皮、舌头干裂等症。
放血内服法 在舌下、四肢指或趾甲基部和额前,先用火烘至发软的大蒜、生姜、青蒿叶揉揉消毒,再用沸水煮过的针或破碗片刺伤出血少许,然后再用上药揉,揉至止血即可。同时取三台红花、大狗响铃根、含羞草根各适量煎水内服。此方法主治症疾或重感冒等症。
外搽内服法 重楼研粉分两份,一份调水外搽伤口周围,另一份用温开水送服,治疗被野兽毒虫咬伤。田螺肉、食盐各适量水浸泡涂揉患部周围治疗痔疮。锅烟子、食盐少许加水适量调成泥浆敷患处,治疗腮腺炎肿痛。虎掌草根酒精泡数小时后药液涂搽患处,治疗手癣、足癣、皮癣。笋叶炭化后拌冷饭涂搽患处,治疗荨麻疹。
外包外洗法 先用下果藤叶煮水外洗,后用番泻叶、落地生根叶适量捣烂外包患处,治疗局部烧烫伤。取臭牡丹叶、冰片叶、臭叶小黄皮叶适量煮水洗,后再配伍草药外包患处,治疗皮肤局部过敏或湿疹等症。
散剂 重楼、大树紫珠叶研粉涂抹,外伤出血可止血消炎。重楼适量研粉温开水送服,治疗胃炎。大树跌打皮适量研粉温开水调服,治疗胃溃疡出血等症。此方有单方、复方,广泛用于内外科疾病。
蒸熏法 将热酒糟或配方蒸煮的草药加酒倒入盆里,上置一木凳,患者坐在凳子上,用篾笆裹成圆筒围住病人,再用毯子盖严,熏蒸至流汗即可。主治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疼痛、受寒引起的重感冒、全身酸痛等症。
嚼涂法 如用余甘子树皮、马鹿草叶、胜红菊嫩叶嚼细涂敷伤口处,能止血收敛消炎。常用于外科小伤口如刀伤、撞伤等症。
(四)用药特点
第一,注重诊断。佤族民间医生在下药前常以问、看、号脉(诊脉)来确诊,然后根据患者病情对症下药。
第二,所用药物以当地植物、动物和矿物药为主。一般随用随采,亦有采集晒干备用的。植物药中以冶疗常见病多发病的种类最多。如症疾、肝炎、胃病、肺结核、身体虚弱、妇科疾病、风温、伤风感冒、痧症、跌打损伤等。动物药中多为配方,肉类以食疗滋补为主;骨类以祛风除湿、消炎平喘为主;皮毛类以消炎止血为主,如豪猪毛炭化后研细开水冲服治疗习惯性流鼻血,大象皮研粉治刀伤枪伤和胃溃疡出血等症。矿物药以单方、复方入药主治各种皮肤病和感冒咳嗽等症。
第三,配方严谨、简练。一般每一个处方用药1~4剂,亦有5~10剂以上的。用药后见效快。如用药2~3副后未见减轻症状者,及时换药方。换药方的同时,在服用第二剂药方之前一般要服用解药,把前方的药性解掉再服用第二个药方才能生效。
第四,在治疗疾病时里外并重。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内科或外科疾病,治疗时都主张内服药,外配合理疗进行治疗。
第五,引药。佤族民间医生在配伍用药时,有60%的药都要求放引药。他们认为引药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综合药性,二是提高药效,三是可引药至全身各部位。这些引药多数具有芳香理气、舒筋活血镇痛的作用。如草果、胡椒、丁香、生姜、白酒、米酒、红糖、冰糖、蜂蜜等。
第六,生熟药各半混用。佤族民间草医生在配制外包外敷用药时,多为生熟各半混用。取新鲜药捣烂后,一份生品,一份熟品,混匀使用。
第七,禁忌。在服用草药期间,大多禁食酸、冷、腥和豆类食物,同时忌摸冷水、冷风吹、露水淋、踩湿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