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品交换
2025年09月10日
一、商品交换
新中国成立前,佤族的社会经济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商品交换极不发达,除少数几种特殊商品外,极少与外地和其他民族进行广泛的交换。新中国成立以来,商品交换逐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阿佤山商品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已成为推动佤族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
千百年来,由于相对封闭,交通闭塞,加之生产发展缓慢,生产水平低下,佤族很少有富余的手工产品对外交换。佤族打铁的历史虽然已有数百年,但他们不会冶铁,打制铁具的原料主要靠与外族交换所得。打铁的工具和设备很简陋,技术也不高,产品数量有限。妇女纺线织布的工具也比较落后简单,且大都是利用农暇时间从事纺织,尚难满足家庭成员的使用穿着之需。成年男子编织的篾器,也仅是为了自用,很少拿出去交换。传统的酿酒主要是水酒,酿烧酒的时间并不长,会酿的人家也不多。直到新中国成立时,以上几项主要的手工业发展水平都较低,基本上难以满足本族人的需要,有时甚至还要用其他物品与外族交换来补充不足。从总体上看,其交换的品种和数量都极为有限,很难形成规模。以沧源为例,直到18世纪前,沧源佤族的社会经济仍处于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式的自然经济。当时虽然也发生了民间、村社间和村社内部的产品交换,但所交换的仅限于自己消费后的部分剩余产品,而这种交换也不经常,且没有专职商人,交换形式虽由以物易物发展到了以银易物,但交易市场并未在佤族地区形成。近百年来,产品交换关系虽有了较大发展,交换的品种虽也仅限于犁头、锄头、砍刀、斧子等主要生产工具和铁锅、铜锅、陶器、食盐、针线等部分生活必需品以及部分棉布,但银币和小洋(外币)逐渐在交换中普遍使用,与周围民族也形成了一些定期的初级市场(俗称“街子”),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有较大增加,富裕阶层大多数兼营商业,并出现了一些专职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