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数算计量观念
二、数算计量观念
过去,佤族长期处于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换状况,数算观念比较淡薄。从数字概念上看,虽然大部分佤族地区可以从一数到万,但表达数字概念的数词只到一百,有的甚至只数到十,其他数词都借用傣语。计数时,百以上的数目,用每次上加五十的办法来计,如一百五十、二百、二百五十、三百……依次上加。千以上的数字,借用傣语“亨”(即“千”),如称一万为“玛恩”。
数既是如此,计算的观念就更差。即便是简单的加减计算,也要花很多时间,还要搬动手指和脚趾计算。手指、脚趾不够时,要借助草秆、短竹、木棍等进行加减。至于数算中的乘除概念,就很少运用。以卖黄果为例,假如一块钱卖五个黄果的话,他们就把黄果分成五个一堆,黄果有几堆,就是几块钱。在佤族村寨里,无论是大人小孩,都可以向上追溯十几代乃至二三十代的氏族史,但却说不出自己的年龄。即使是那些把寨史倒背如流的“魔巴”,也不知道自己实际上有几岁,只知道是某某寨和某某寨打仗的那年生,或割谷子的时候生,往往以记事或记物,代替记数。正因为这样,佤族先民常常用刻竹、木或实物的办法记数:

这是用来记载要在某一天处理某一件大事的竹、木刻。通常是用一指多宽的竹木片,刻上数道刀口,刀口的数目,表示处理重大事件相隔的天数。每过一天,砍去一格,到了只剩下最后一格的那天,就是处理大事的日子。刻两个,双方各执一个。其他实物借贷也是如此。

这是记载发生借贷关系的竹、木刻。上方三道刀口,第一道表示借债人,第二道表示中间人,第三道表示债主。下方的刀口表示借贷的数目。数目的单位有以1元为单位的,也有以5元或10元为单位的。如上图7道刀口,可以作35元或70元,由双方商议而定。这种竹、木刻,类似借贷契约,一式刻两个,双方各执一个。其他实物借贷也是如此。

这是部落之间有紧急事务通知时用。上面的两道刀口,第一道表示甲寨,第二道表示乙寨。下面的三道刀口表示要在3天内解决。无论是甲寨侵犯或损害乙寨,或是乙寨侵犯或损害甲寨,都可以用此方式通知对方。木刻的一端削成斜角,表示事情紧急,不得拖延。

这是氏族公社时,记换工日的竹、木刻。竹、木片上的刀口,表示换工的工日数。换工的双方同时都有竹、木刻保存,一家的农事活动做完后,以同样的工期为对方劳动。
现在,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商品交换的频繁与市场经济的繁荣,佤族的数算观念已发生了跨世纪的飞跃,过去的原始数算概念和记数木刻,已经成了历史。然而,这些生动的事实却是人类不可多得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