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外商贸
三、对外商贸
佤族地区地处我国西南边疆,与国外接壤,这一地理位置方面的资源优势,对佤族地区佤族的社会经济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更多地注意到了临沧佤族聚居地地处边疆、远离内地经济文化中心这一地理特点,佤族是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国境线长(如仅仅沧源国境线就长147.08千米),与境外有着联系和交往上的特殊便利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却没有完全意识到和充分利用。事实上,与缅甸接壤这一地理位置上的因素在历史上曾对佤族社会的经济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佤族边民自古以来就与缅甸等国通商互市,边民互市源远流长,在历史上曾是中缅贸易商品集散地之一。自明清以后,耿马、孟定、大水井、卖盐场等集镇街场,运输马帮络绎不绝,逐步形成中缅边境贸易集市和商品集散地,虽经世事沧桑,两国贸易从未中断。境内外商贾云集,大宗的进出口贸易活动频繁。1941年,国民政府曾在孟定设立海关机构——查卡,专门负责办理进出口贸易业务。
关于佤族历史上的边境贸易,在方国瑜先生的《滇西边区考察记》中有关于沧源县班洪地区民间贸易的记载:“南腊市。班洪全境八十余寨,惟南腊有集市,在其木楠岗头,草铺二十余间,五日一市,四方来者颇众,有自百余里至者。”另一则,在名为“银罐”的小标题之下,方先生这样写道:“(班洪)总管无暴敛,然善贾,收买民间紫胶鸦片出境,年获千斤,无可用,盛于罐而埋之。余见寨后茶园中,掘地累累,询之,曰:乃父胡玉山第二,曾以三千卢比装一罐,计二十罐,私埋之,不告家人,去岁暴病卒,不及询埋于何所,乃遍掘寻之,今尤未获云。”我们不难从中得出:第一,佤族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边境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第二,阿佤山地区的鸦片、紫胶等独有的物产在佤族的边境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三,历史上处于边疆地区的佤族,其贸易发展极不平衡,国外市场品种单一,国内市场尚未发育,银钱储于罐中而无所用途。
新中国成立后,边民互市传统仍然延续,并不断发展。1953年以后,边境逐渐安定,边民互市开始活跃。随着国营商业机构的建立,国内的食盐、茶叶、红糖、火柴、土布、棉线等日用工业品,逐渐取代外货。但因公路未开通,运输困难,煤油、“洋”锄、铝锅等商品无法满足供应,仍依靠缅商运进销售。“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边境小额贸易,限制边民互市。20世纪70年代,因境外商品奇缺,加之中国国有商业始终保持食盐、煤油、棉布、胶鞋等物品廉价供应,所以境外边民入境赶街者从未间断。中方边民也因缺粮,常以供应的食盐等商品与境外边民兑换大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政策使阿佤山地区的边境区位优势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利用,在佤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日益发挥出重要而显著的作用。以耿马为例,孟定至清水河中缅界桥为29千米,清水河至缅甸滚弄、户板两市均19千米,至缅北重镇155千米,与缅甸的联系交往十分便捷。据《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志》记载:198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贯彻实施,耿马的边境贸易日趋活跃。1991年,省政府批准孟定镇为省级边境口岸。1991年有边贸商号35个,边境贸易总额达3200万元,并开始有外资、合资等形式的企业商号。2004年10月,国务院批准孟定口岸升格为国家一级口岸,2004年,此口岸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361.7万元,其中,出口2445.6万元,进口2961.1万元。再以沧源为例,全县共有大小出入境通道三十多条,其中芒卡坝距缅北重镇腊戍仅178千米,县城勐董距离国境线最近只有3千米,发展边贸,有着十分便利的条件。据《沧源佤族自治县志》记载:1983年后,改革开放的政策,允许外商交税后携带工业品上市交易,随后外来个体工商户纷纷进沧源摆摊设点,经营国货,使得市场上国内外商品琳琅满目,边民互市得到更大发展。1990年,沧源边民互市总额达811万元(其中,进市额405万元,出市额406万元)。小额贸易也有发展,1985年后,市场进一步放宽,各种对外商号逐渐增多,至1990年,全县共有商号13个,进出口总额达712万元,其中进口总值237万元,出口475万元。佤族地区地理位置资源的认识开发,在其商贸活动中对边境区位优势的充分利用,其效果是积极和显著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使佤族开放的民族性格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体现。随着边民互市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在广大的佤族群众中进一步确立,一些在过去封闭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落后保守的观念意识逐渐被摒弃,在佤族的民族性格中,注入了敢于拼搏、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成分。这种性格给佤族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实惠,使社会的发展有了文化心理方面的基础。二是激活了阿佤山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从总的方面来说,中国佤族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缅甸佤族。临沧地区的许多行业和产品,如果要在中国国内市场中竞争,可能不十分有利,但在缅甸市场中则可以大显身手。近些年来,沧源等县的建材、民族生产生活用品、商品贸易、交通运输等行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就是得益于边境区位优势。在这个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这对广大佤族群众发展生产、搞活经济,也产生了很现实的示范带头作用。三是使中缅群众的情谊和友好往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近些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和一些具体的做法对缅甸佤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缅甸的发展为临沧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市场。伴随而来的中缅双方官员的互访、文化的交流、技术的援助等等,使中国在中缅之间乃至在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国际地位有了新的提高。
佤族这个生活在云南边疆的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近百年来,他的发展道路,既受中国社会发展总体特征的影响,又体现了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还具有着佤族这一特定民族自身历史文化的鲜明特点。那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新国家。佤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百年来的发展变迁中,所走过的每一步,都与这个总的历史前进方向紧紧相扣,并随着中华民族总的历史前进的步伐,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然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帮扶下,在兄弟民族的互相帮助下,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大幅度地提高了自己的经济文化水平,开始跻身于中国多民族的现代化之林。
佤族和云南边疆的许多少数民族一样,在新中国成立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和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所以20世纪它在社会形态上的发展是跨越了几个历史时代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党和国家制定了一些特殊政策,以帮助佤族地区尽快地改变落后面貌,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一些必经阶段不可能人为地去跨越,而只能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走过,所以佤族百年中的发展道路充满了艰辛,并有过很多曲折发展的经历。虽然现在佤族与内地发达地区和先进民族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但是,由于佤族是在一个较低的起点上发展的,所以与自己的过去相比,佤族社会的发展速度已经是一日千里、天翻地覆了。进步巨大、成就辉煌,是佤族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后60年奋斗发展的总体基调。
巨大的社会进步和辉煌的建设成就,首先源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同时,佤族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拥护和执行,也是重要的保证。特别是佤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和开明进取的民族性格,以及表现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习俗,使佤族百年的发展变迁历史呈现出了丰富多姿的民族文化特点,体现了在共同进步的同时,仍然充分地保留着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