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间故事
三、民间故事
佤族民间故事可分3个内容:动植物故事、人物故事和寓言、童话。
(一)动植物故事
动植物故事是佤族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内容非常丰富。究其原因,这大概与佤族文化更加贴近大自然,认为万物有灵、万物有生命有关。他们赋予动植物以及周围的万事万物像人类一样有思想、有喜怒哀乐。所以,丰富多彩的动植物故事应运而生。它们表达了佤族人民的各种感情和文化心理。
比如已升华为寓言的《竹子羞得低下了头》的故事,说的是自高自大的竹子,自夸其是世界上的最高者。它的话被太阳听见了,远远高于竹子之上的太阳讥笑着说:“喂!老竹,你我谁高?”结果竹子羞得低下了头。
又如内容广泛的《老虎的故事》,老虎因为过于狂傲,所以它每每与各种小动物比赛时总是失败者,就连走得最慢的螃蟹,过河的时候也先于老虎到达对岸。
至于鸡、猪、狗、牛、马和芭蕉、茶叶以及五谷这些与佤族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它们在民间故事中也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二)人物故事
关于人的故事,是佤族民间故事中内容最为丰富、思想性与艺术性最为突出的部分。人物故事大致又可分为:爱情故事与孤儿故事,反映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故事,歌颂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故事,扬善抑恶的故事,反抗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故事等。
爱情故事与孤儿故事有《孤儿与仙女》《艾惹若的故事》《岩杰可和岩萨特》《葫芦娃的故事》《奇妙的戒指》。其中,《艾惹若的故事》流传最为广泛。故事讲的是一个孤儿受尽人间苦难,受尽富人和心肠坏的人的歧视和侮辱,没有人愿意教他上山打猎、下河捉鱼。本来“缘木求鱼”是荒唐可笑之事,但富人“珠米”欺负他年少无知,他把自己的渔笼挂在树上,想看他的笑话。孤儿艾惹若信以为真,照“珠米”的话去做。河里善良的龙女知道这事后,产生了怜悯之心,为了帮助可怜的孤儿艾惹若,它变成一条小白鱼,钻进艾惹若的渔笼里。艾惹若看到这条小白鱼既可爱又可怜,不忍心吃掉它,就把它放进小缸里饲养。这样,在龙公主的帮助下,孤儿艾惹若终于战胜各种困难,最后他们成了一对恩爱夫妻,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
龙女和人类结合成为夫妻,在云南及东南亚各民族中广为流传,但他们都是王子配龙女,讲的是门当户对。唯有佤族是孤儿配龙女,这是佤族文学中的独特个性。就像动物故事里的小动物们纷纷战胜老虎大王一样,大概反映的是佤族弱能胜强和同情弱者的一种民族心态吧!这种弱兴强衰、柔能克刚的孤儿故事加上爱情内容,使人们看到了悲中有乐、弱能胜强的乐观主义精神。
反映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以及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故事是最风趣的部分。例如《牛哥哥》《还奶汁》《岩嘎与鹌鹑》《艾惹若与龙女》《达太的故事》《岩江片的故事》《克利托的故事》等。在这些故事中,劳动人民因为代表着勤劳、善良和真诚,所以他们不仅得到达太、克利托、岩江片这些智者的帮助,还得到动植物,如牛哥哥、龙女、小花蛇、还生草、宝石等动植物神力的帮助,使他们最终成为胜者和生活的主人。相反,为富不仁者和坏心肠者,因为代表懒惰、邪恶和谎言,所以他们失道寡助,不仅人间甚至神灵也反对他们。因此,他们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些故事生动、浪漫,赋自然予生命力,人间的爱、善、真力量战胜了恨、恶、假势力,读后给人美的享受。
例如《牛哥哥》,说的是有兄弟俩,因为太贫穷了,生活实在过不下去,哥哥就主动变成一头牛,帮助弟弟犁田耕地,还用智慧帮助弟弟娶仙女为妻。一个色淫熏心的大官看见弟弟有个漂亮的老婆,垂涎三尺,企图强占。他施展一个又一个诡计,先是“献宝”,后是斗鸡斗狗,结果都失败了。最后大官用自己的大象与弟弟的牛斗,他满以为以象斗牛胜利在望,可是牛哥哥用7倍于象的力气斗大官的大象,在仙女的帮助下,最后打败大象杀死了大官。这个故事是很优美的。一方面揭露了大官试图强夺民女的野蛮行为,以及统治者欺压人民的罪恶本质;另一方面歌颂了以牛哥哥为代表的人民的反抗精神,同时表现了人民要求过美好生活的愿望。
关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故事,其背景是20世纪以来近百年的历史。一是描述佤族人民20世纪二三十年代抗击英帝国主义企图侵占我国边疆、强夺我佤山宝矿的斗争画面;二是反映1942年日寇侵略缅甸以后,进而入侵佤山受到佤族人民英勇抵抗的故事。例如《愚蠢的英国兵》《偷渡滚弄江》《英国兵逃了》,这些故事反映佤族人民抗击英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杀死叛徒》《孟冒之战》《孟冒山神》等则表现佤族人民打击日寇、消灭民族败类的故事。无论抗英故事,还是抗日故事,都有真实的历史背景,当然因是文学作品少不了渲染与夸张,从而加强了它们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三)寓言与童话
寓言与童话之别,当从功能上考量。寓言是劝喻与讽刺的故事;童话则用以教育儿童,特别是用以培养儿童的记忆力。此外,在艺术表现上,寓言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而童话则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佤族的寓言相对比童话丰富。
寓言有批判忘恩负义,教育人们认识兽性不改的寓言,如《樵夫和鳄鱼》;教育人们勤奋,批评懒惰的寓言,如《谷子就是金子》《风猴的故事》;批评骄傲自大,骄者必败的寓言,如《老虎与小兔》《老虎与蜗牛》等;有批评背信弃义、不忠诚老实的寓言,如《白鹇与乌鸦》《地松鼠和阳雀》等;有批评不求实用、讲虚荣的寓言,如《害羞的羊》《爱漂亮的马鹿》等。
例如《爱漂亮的马鹿》,说的是原来马鹿没有角,走路很方便,猎人常常追不到它,可是它非常爱打扮,然而不管怎么打扮,它总觉得自己难看。它找来了白的、黄的、红的各种毛发沾在自己身上还不满足,有一次它又去偷了一对有很多丫杈的狗角安在自己头上,这一次它感到满意了。于是,它到水塘边左照右看自己的模样,这时来了一个猎人,马鹿想躲到林子里去,但葛藤却缠住了它的角,它便成了猎人的囊中之物。这下子,它才后悔地说:“哎!早知如此,我偷狗的角做什么呢?”
佤族寓言的特点是:运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思想和抽象的道理;利用诙谐幽默的手法,寄寓有力的讽喻。因此,佤族每一个寓言差不多都是笑话。作品中的动植物都拟人化,具有人的性格。每个寓言代表人类某个方面的思想和行为。
童话如《谁该要星星的腿》《金戒的故事》《猫和老鹰》和《老虎和麂子》。童话和寓言的相同点是,都采用拟人手法。不同点是,童话还采用连锁反应手法,以便儿童容易记忆,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例如《谁该要星星的腿》讲述到:从前有个小星星从天上掉了下来,变成了一条大鱼。人们分星星的肉吃,可是星星的腿献给谁呢?长者为尊,当然要献给长者了。人们说太阳最年长,该献给太阳。太阳说,他不敢要,乌云比他强大能遮住他。于是人们要把星星腿献给乌云,乌云说他不敢要,大风比他更强,大风能把他吹散。人们要献给大风,大风说,他不敢要,土地比他有力,连一个小土团他都刮不动。人们要献给土地,土地说,他不敢要,黄牛拉犁可以轻松把他犁翻。人们要献给黄牛,黄牛说,他不敢要,麻绳比他强,能牵住他的鼻子走。人们要献给麻绳,麻绳说,老鼠能把他咬断。人们要献给老鼠,老鼠说,老猫能把他吃掉。人们要献给老猫,老猫说,他没有金鼓鸟那样飞得高。去献给金鼓鸟,金鼓鸟说它飞不到太阳的家。结果星星腿腐烂在金鼓鸟身上,所以直到现在金鼓鸟身上还有臭味。
童话由于根据事物的特征,使故事情节发生连锁反映,便于记忆。即使有些故事很长,也能记住,且不易忘记。这是佤族童话具有的文化功能——培养儿童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