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特色饮食
三、特色饮食
(一)主食类
1.红米饭
佤族人的主要饭食一般是以产于阿佤山的旱稻为主,其中以红米居多。佤族的红米饭的做法主要有用木甑蒸和用锣锅焖两种。其中,以焖的红米饭最香。过去,佤族人多用土锅煮饭,现在更多的则是用铝锅。先把锅里的水煮沸,然后把大米放进去,煮至米粒表层将熟,将锅抬下来,滗干米汤,将锅盖严。从火塘中扒出火炭及火灰,在挨近火塘的边上适当摊平,把饭锅再放在炭灰上,每隔七八分钟朝一定的方向转动一下,转完一圈,饭也熟透了,焖饭就算制作好了。其特点是制作简便,色味俱佳。
2.苦荞粑粑
苦荞粑粑是佤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清肺消炎。它小如手掌,大如一顶草帽,常常被佤族人民当作外出劳作、赶路时随身携带的方便食品。它以佤山栽种的苦荞为主料,配以麦面、食盐和一些可食野花,揉拌后放在土锅底和锅边上,涂些猪油用栗炭烤,这样烤出来的粑粑,香味扑鼻。佤族苦荞粑粑最适合夏天作午饭食用,不仅能清火,而且能帮助消化。
3.糯米粑粑
佤族人的食品多种多样,糯米粑粑是他们最爱吃的一种。其做法是:先把上等的糯米用清水浸泡3~4个小时,然后淘洗干净,舀进长形木甑子里,将其置入锅中,加上水,蒸一个半小时,然后把蒸熟的糯米饭倒入早已撒好芝麻粉的舂臼里一起舂,直至舂成黏糊状,同时双手也擦一些芝麻粉,不断地在舂臼里翻滚揉捏,使其成团,并上下砸在舂臼里。舂稀后盛在撒上芝麻粉的簸箕里,使其四处滚动,让糯米团表层裹匀芝麻粉,最后再把糯米团捏成一个个巴掌大的饼。至此,芳香、柔软的糯米粑粑就做成了。

(二)佤族烂饭类
1.鸡肉烂饭
“鸡肉烂饭”是佤族菜谱中最著名的一道菜,是招待宾客的上等佳品。不仅为本民族喜爱,外族人也大加称道。佤族人的鸡肉烂饭,它既可以当饭又可以当菜,也是佤族饮食文化的代表。“鸡肉烂饭”不同于普通米饭,一是比普通米饭软得多,特点就是“烂”;二是它是饭和菜的结合物,主要原料还是大米。佤族鸡肉烂饭有“手撕鸡肉烂饭”和“刀砍鸡肉烂饭”两种,其中“手撕鸡肉烂饭”被认为是最讲究的鸡肉烂饭,制作工序也较复杂,味道也确实更美。
“手撕鸡肉烂饭”的制作一般是鸡杀好后不砍不剁,整只鸡放进锅里用清水煮,直至鸡肉煮熟捞出,再将淘洗好的适量大米放进鸡汤里煮一阵,随后抓一把酸笋放进去再煮,直至大米煮烂。若要当饭吃,就不能太稀,这就要掌握好火候及水分。大米煮熟把锅抬下来,盖好盖子,煮熟的鸡肉不用刀砍,而用手撕。将鸡肉从骨头上一片片撕下来,撕得越细越好,装在一个菜盆里,把备好的作料如薄荷叶、菌香叶、辣寥、草果面等切细后撒在鸡肉上,然后仔细搅拌。搅拌好了,全部倒进烂饭里再搅拌,搅拌得越透越均匀越好。这样,一锅色味俱全、香气扑鼻、鲜美可口、营养丰富、别具风味的佤族手撕鸡肉烂饭就制作出来了。
“刀砍鸡肉烂饭”较之手撕鸡肉烂饭的制作程序要简单一些。就是将鸡肉砍成小块,放进锅里用清水煮,鸡肉快熟时再放进大米一块煮,直至大米烂熟。若米汤多了,最好不要滗掉,可以多煮一阵,让米汤煮干一些。最后把锅抬下来,将备好的作料(与上一种同)撒进锅里,搅拌,这样,刀砍鸡肉烂饭就算制作好了。
2.牛肉干腌菜烂饭
牛肉干腌菜烂饭也是佤族人迎宾待客的佳肴之一。这道菜主要是以牛肉、干腌菜、小绿豆、旱谷米等为原料制作而成的。
干腌菜是佤族人特制的一种干菜,其味酸而爽口,干而不焦,不怕油蚀,存放时间长。其做法是:砍一筒粗大的龙竹,洗净后晾干,将晒瘪的青菜叶洗净晾干后装入竹筒压紧塞满,然后加进米汤,再将芭蕉叶用火烘热后将竹筒口封严扎紧,置于火塘边或阳光较强的地方,四五天腌酸后取掉封口,用竹篾将腌菜分扎成小捆晒干备用。刚出竹筒的酸腌菜很爽口,有一股竹香味。
牛肉干腌菜烂饭的做法是:先将牛肉切成小片,放进锅里用冷水煮,煮沸一阵后放进一小把小绿豆,再煮一阵,放进适量旱谷米,煮至豆熟米烂,再把泡散后的腌菜切细,放进锅里再煮,直至成稠糊状。这时,将生姜、花椒、山胡椒、辣椒和少量小黄散叶或者刺五加叶等作料放进去,再用勺装适量牛油,把火塘里烧红了的盐夹出放进勺内,炼一下牛油,然后很快倒进锅里搅拌均匀,最后再撒进芫荽、葱花、薄荷等作料再搅拌即可。牛肉干腌菜烂饭不仅味美,醇香可口,而且还能增强食欲,健脾开胃,理通肠道,有助消化,是佤族人民普遍爱吃的佳肴,是佤族的一种传统风味。这道佳肴既可当饭吃,也可以当菜吃。
3.蜂儿烂饭
蜂儿就是蜂房里的幼蜂。先煮一把好米,煮沸一阵后,把去掉翅膀和蜂刺的蜂娘放进锅里煮,大米快要煮烂时,再将蜂儿放进去煮。接着把茴香苗切细后撒进去,把大蒜头捣烂、胡椒舂细、盐巴和辣椒也舂细,一样一样放进去再煮,待大米煮烂时,将锅抬下来,最后把切细的薄荷和生姜撒进去,然后搅拌,蜂儿烂饭就制作成了。它是秋季佤族人家饭桌上的上乘佳肴,其味道鲜嫩香甜,美不可言。
4.野菌烂饭
阿佤山的森林中和山坡上菌类很多,如木耳、鸡、大黄鸡
、青头菌、红头菌、麂黄菌、鼠爪菌、米水菌等,均可制作上乘香甜可口的稠菜,野菌烂饭用的菌子多是采来洗净晒干备用的干菌(鲜菌也可以)。制作野菌烂饭,先取适量上好大米,在锅里冷水煮。将干菌淘洗一次,放进锅里与大米一起煮,至大米煮烂,菌子煮熟。再把花椒嫩叶洗净切细,把大蒜头捣烂,盐巴辣椒舂细,生姜也要舂细,预备待用。把锅抬下来,另用小铁锅炒几片肥肉,炒至油渣黄时将预备好的作料放进去炒一下,接着再放进盐巴和辣椒,搅拌一下后把煮好的野菌饭倒进小铁锅里,再搅拌,最后再放少量味精和葱花,这样,野菌烂饭就制作成了。
5.野菜烂饭
阿佤山炎热多雨,四季常青,河边、沟底、森林中、山坡上有许多野菜,种类繁多,不胜枚举。阿佤山上有句话“一动就是肉,一绿就是菜”,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阿佤山上可食用的植物性食材确实很多。其中,有许多野菜可烹饪成上乘菜肴,制作成稠菜。最著名的如无花果树嫩叶、三叉叶、绳藤嫩尖、野芭蕉心、大臭灵丹嫩叶、水蕨菜、水芹菜、水葫芦、青藤菜嫩尖类、酸叶树嫩叶、白露花、香香花菜等。
制作野菜烂饭,先在锅里煮一把较好的大米,米烂时,把洗好的野菜用力扭断、撕碎,放进锅里和大米一起煮。取一小块臭豆豉烤黄,舂细后放进锅,接着放进盐巴和辣椒。采一把花椒叶和韭菜切细。米煮烂了,菜煮烂了,就把锅抬下来,将切好的花椒叶和韭菜撒进去,放一点味精,然后搅拌,野菜烂饭就做好了。
6.小绿豆稠菜
小绿豆稠菜是佤家人最为喜爱的菜肴之一,多在春季农忙时食用,食后能饱肚耐饿,让人力气倍增。取适量小绿豆淘洗干净后用冷水煮,直至煮烂。主要配料是辣寥叶、生姜、蒜头和薄荷。辣寥、薄荷和生姜要切细,蒜头要舂细。
小绿豆煮烂后,将洗净、扭烂的无花果树嫩叶放进去煮,煮一阵后再抓一把酸笋放进去煮一阵,然后将锅抬下来,把豆汤水滗下来待用。另用一口小铁锅,将肥肉切成小片,丢进锅里炒,油炼出来,油渣黄了,将舂细的盐巴、辣椒和蒜头放进油锅里拌一下,马上把煮烂的豆子倒进去,用勺子边捣边拌,然后再把准备好的辣寥、薄荷和生姜放进去,撒一点花椒面和味精,搅拌均匀即可。若稠菜太干了,就加一点豆汤水,然后将锅抬下来,再换上煮豆子的锅。将豆汤水倒进锅里,若不够,加一点水。
(三)捣酱菜类
在佤族的饮食文化中,捣酱菜是最富有特色的,自古以来就被佤族人津津乐道。捣酱菜,佤语称“抓”,顾名思义,即将菜料捣成糊状食用。捣酱菜用料广泛,遍及山珍、野菜、鱼、虾、螃蟹以及一些虫子,即所谓“动的都是肉,绿的都是菜”。
捣酱菜制作简单,但非常可口,吃起来味道浓烈,让你胃口大开,食量大增。捣酱菜是总称,细分则以用来制作捣酱菜的材料来取名。例如以小鱼为材料的捣酱菜称“鱼捣酱”,以螃蟹为材料的捣酱菜称“螃蟹捣酱”等。在诸种捣酱菜中,最为著名的要数“鱼捣酱”“螃蟹捣酱”“蛐蛐蚂蚱捣酱”“小花鳅捣酱”“臭豆豉捣酱”“罂粟籽捣酱”“香椿叶捣酱”“鱼腥菜捣酱”“生姜捣酱”等。
1.鱼捣酱
佤族人食用鱼虾,多制作成捣酱。首先去掉鱼虾的肠肚(太小的鱼儿不必去掉肠肚),洗净后,放进小锅里煮一阵,再放进适量酸笋。鱼肉熟了,把锅抬下来,将汤水滗干,在舂臼里将花椒、大蒜头舂细,再把盐巴和辣椒放进舂臼里舂细,然后将锅里的鱼肉酸笋全倒进舂臼里,用舂棒捣烂舂细,用小勺仔细搅拌即可。
2.螃蟹捣酱
用清水将螃蟹煮至快熟时放进适量酸笋,螃蟹熟了,把锅抬下来,滗干汤水。把花椒、大蒜头和槟榔叶放进舂臼里舂细,再把盐巴和辣椒放进舂臼里舂细,然后将螃蟹酸笋全倒进舂臼里,用舂棒捣烂舂细,搅拌,这样螃蟹捣酱便做成了。
3.蛐蛐蚂蚱捣酱
夏末至中秋,田野上蛐蛐蚂蚱很多,它们是制作捣酱菜的好材料。捕捉蛐蛐、蚂蚱并非易事,需要手脚利索,眼疾手快,因此灵巧的娃娃往往捕捉得多。蛐蛐蚂蚱捣酱的制作也不复杂,先将蛐蛐、蚂蚱放进小锅里用清水煮,煮一阵后放进适量酸笋,然后再煮,直至蛐蛐、蚂蚱煮熟。把小锅抬下来,滗干汤水。先将韭菜根、花椒、大蒜头和生姜放进舂臼里舂细,再把盐巴和辣椒放进去舂细,然后将蛐蛐、蚂蚱及酸笋全倒进舂臼里,用舂棒捣烂舂细,搅拌后即可。
4.臭豆豉捣酱
臭豆豉是指佤族人以黄豆为原料自制的豆豉,其味稍臭,但不是恶臭,而是带有黄豆特有气味的香臭。取数块臭豆豉干饼,放在火塘边烤黄。先在舂臼里把花椒、大蒜头舂细,后放进烤黄了的豆饼舂细,放进盐巴和辣椒舂细,最后放进洗好切好的韭菜叶和生姜片,再舂细,加少量热水,搅拌后成干稠状即可。
5.香椿叶捣酱
香椿叶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佤族人常用其制作捣酱菜。制作香椿叶捣酱菜,须采用新鲜嫩叶,先在舂臼里将花椒、炒黄后的芝麻或罂粟籽舂细,再放进大蒜头、盐巴和辣椒舂细。最后将洗净的香椿叶放进舂臼里,用舂棒边舂边拌,舂得越细越好,搅拌透就可以了。若制作的香椿叶捣酱数量多,可以塞进专用的竹筒里储存,十天半月不变味,可以随取随食。事实上,按照这样储存过的香椿叶捣酱,味道更香、更美。
6.鱼腥菜捣酱
鱼腥菜捣酱是佤族农家人春耕农忙季节喜欢食用的一道捣酱菜。制作鱼腥菜捣酱,用整株鱼腥菜,即叶、枝、根。配料少不了要用罂粟籽或芝麻、花椒、大蒜头、盐巴和辣椒等。其制作法与香椿叶捣酱的制作法相同,所不同的是鱼腥菜捣酱不宜储存。
7.生姜捣酱
生姜捣酱是一道最普遍、最简便的捣酱菜,很受佤族群众喜爱。制作生姜捣酱也要配进臭豆豉、芝麻、韭菜和味精,当然也少不了盐巴和辣椒。生姜捣烂舂细后拌以配料就可以了。
捣酱菜,前面已讲过,佤语称作“抓”。这种菜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捣”,将原料捣烂舂细,成糊状而食用。但也有不“捣”的“抓”。如这样一道菜:葱根、生姜片、薄荷叶、烧熟了的青辣椒、烧熟了的苦瓜等,将辣椒和苦瓜撕碎一些,集中在一只大碗里,装上适量酱油,拌透后即可食用。这道菜佤语也称作“抓”,这非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抓”,而且是发展变化了的“抓”。佤族人当初发明捣酱菜时,大概出于菜料较少,数量不够,因此制作成捣酱菜,放较多的盐巴和辣椒,其他配料也相应地放得较多,又咸又辣,特别浓烈,让食用者不能多吃,吃多了反而胃疼。捣酱菜一般数量较少,故佤族人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好吃的东西不要多,多了就不好吃了!”
(四)汤菜类
1.松鼠肉汤菜
松鼠肉汤菜的制作方法是:用火将松鼠最表层的毛燎一遍,用竹片刮掉焦毛,再燎一遍,把焦毛及烧焦的表皮刮下来,装在小碗里。焦毛刮干净后再烤黄,然后将肠肚取出,留下一截苦肠(松鼠肠子有一截呈白黄色,佤族把它叫作“苦肠”),不用水洗,砍成小块放进锅里,小碗里的焦毛倒进锅里,采几片槟榔叶,洗净后在手心里揉几下丢进锅里,然后放进凉水,煮一阵后,再放进适量的酸笋、花椒面,放进盐巴和辣椒面,盐巴、辣椒面、水等要一次放够,不宜再加,加的汤水和洗净了的松鼠肉,煮出的汤味道不好。
2.苦肠汤菜
佤族人宰牛或猎获麂子时,剥好皮后先取出苦肠,用线扎紧两端,晒干备用。苦肠汤菜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盐巴、辣椒面及少许大米放入锅内用清水煮,煮沸后放入适量酸笋再煮。取适量苦肠在火塘边烤黄,烤黄后放于碗内,用勺子从锅里舀出汤水泡碗里的苦肠,再用勺子或舂盐的舂棒将苦肠碾碎,澄清一阵后,将苦水滗出来倒进汤锅里,把苦肠皮捞出放进锅里,丢掉底肠残渣,然后再煮,同时用勺子不停搅拌,直至大米煮烂,抬下锅来,最后将花椒面、大蒜汁、葱花等作料放进锅里搅拌,这样苦肠汤菜就制作出来了。苦肠汤菜的特点和功能是味道苦凉可口,健胃生津,是一服好药膳。
3.小黄散叶花汤
小黄散又名三丫苦、三叉苦,为多年生灌木,其叶和花味苦凉,佤族人偏就喜爱它的苦味。佤族人平时都喜欢煮小黄散叶或花汤喝,特别是春耕农忙季节,农民们辛苦了一天,收工回来喝上几口小黄散叶汤,浑身顿时舒畅了,胃口也开了。第二天起来,疲劳全部消除。据说,这都是因为喝了小黄散叶汤的缘故。
佤族人喝小黄散叶汤,往往是在以小绿豆或豌豆做稠菜的时候,将煮烂绿豆的汤滗出来,用豆汤煮小黄散。先将小黄散叶或花烤黄,放进豆汤里煮,再将一块烤黄的臭豆豉碾碎放进汤里,最后放进适量酸笋,切几片生姜丢进去,再放进盐巴和辣椒,这样就成了苦、辣、酸兼浓的小黄散叶汤了。
4.牛苦肠汤
用烤干舂碎的牛苦肠粉做作料,放进烹饪的菜肴里,其有清凉爽口、增进食欲的功能,也是清理肠胃里毒素或肠虫的良药。
(五)火烧菜
佤族人离不开山,也离不开火,他们靠山吃山,靠火生活,因此,在佤族人食品中有一些很有特点的火烤佳肴。
1.火烧干巴肉丝
将干巴焐进火灰里面,焐熟后刨出来,将火灰抖干净,就可以放进舂臼里用舂棒舂,或者放在砧板上用舂棒砸,将其舂成松软状,然后就可以用手撕着吃了。这是一道很好的下酒菜,不用再作加工。因为在加工干巴时就已经用较多的盐巴、辣椒以及花椒面等作料腌制过。
马鹿肉干巴、麂子肉干巴以及一些鼠、鸟肉干巴,要食用时,先将干巴焐熟,把花椒、盐巴、辣椒放进舂臼里舂细,再取几片槟榔叶切细后放进舂臼里,最后将干巴切小一些放进舂臼里,然后用舂棒舂细,边舂边拌,舂细拌透即可,这道菜也特别好吃。凡是干巴,切细后与适量大米一块煮,配上相应的作料,就成为一道上乘的佳肴,倍受人们的喜爱。
2.火烧鱼
佤族人吃鱼,除了制作成鱼捣酱、鱼汤外,火烧鱼也是很有风味的。火烧鱼就是将鱼肠肚去除后洗净,然后将舂细了的盐、辣椒、花椒、大蒜头等放在一起塞进鱼肚里,用芭蕉叶裹好,焐进火塘里。熟后刨出来,轻轻剥掉芭蕉叶,火烧鱼就做成了。若不用芭蕉叶焐熟,抹了上述作料后,用树条或铁丝串起来,在火塘上烘烤,时时翻转,直至全熟。若鱼太小了,挤了肠肚后洗净,拌上舂细了的盐巴、辣椒、花椒、大蒜头,采用蒸的办法将其蒸熟,蒸熟后连碗端出来,再轻轻搅拌也可。
3.烤乳猪
烤乳猪是佤族比较有名的一道特色菜,做法也比较简单。备好蒜苗、生姜、花椒叶、香料、八角粉、辣椒、芝麻、食盐、味精等作料后,将一只5~15千克的乳猪宰杀、洗净,将其肠肚掏空、弃血,然后将拌好的各种作料塞进肚子里,缝好开口,用一根铁条或圆木棍穿起,架起支叉,在栗炭火上用文火烘烤到熟。熟后用刀叉切碎食用。肉质肥而不腻,色泽红亮,香味四溢,美味可口。

(六)汆揉菜
佤族人的菜谱中,有一道菜,佤语称作“别德”,意即汆揉菜。这个菜名,道出了这道菜的基本制作特点,即“汆”和“揉”。“汆”即简单汆汤,“揉”即轻轻揉挤。“汆揉菜”是总的名称,细分则以用来制作汆揉菜的菜料名来取名。
1.水芹菜野芭蕉心汆揉菜
水芹菜、野芭蕉心是佤族群众极为推崇的两种野菜,在佤族古老民歌和民间传说中多次出现,佤族群众对水芹菜和野芭蕉心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在诸种汆揉菜中,水芹菜、野芭蕉心汆揉菜最为古老。据老人们讲,在历史上,水芹菜和野芭蕉心曾经多次帮助佤族人度过残酷的饥荒岁月。水芹菜比任何一种野菜都发得早,初春,当其他野菜还在枯黄的时候,它已经在河边、箐底、沼泽地、草丛中,水灵灵地生长着。野芭蕉一年四季在大森林中和山坡上生长着,在青黄不接的季节,人们可以到大森林中砍倒大野芭蕉树,将其老皮层层剥去,取出一棵白嫩的芭蕉心,经过制作就可以充饥。
水芹菜、野芭蕉心汆揉菜的制作不难,把水芹菜洗干净,去掉其他杂质,扭断成1寸左右长。把野芭蕉心折断成1寸左右长,撕碎,洗干净,煮沸一锅清水,将两样菜全都放进锅里,汆烫一阵,不能太熟,把锅抬下来,滗干汤水,再放入冷水泡一阵,把芝麻、臭豆豉烤黄后,都舂成面,把花椒舂细,再把盐巴和辣椒也舂细。用双手捞出锅里的菜,将水捏干后抖散在菜盆里,把盐巴、辣椒以及其他作料撒在菜上,然后用手透透地揉拌,将菜揉软些,揉软了也就拌透了,这样汆揉菜就做成了。
2.白露花汆揉菜
白露花树多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河谷地区,属乔木,其枝、叶、花类似内地的玉兰花树。白露花每朵花有5瓣,其中4瓣为白色,1瓣为粉红色,朵朵如此。花谢后结出豆荚似的果,荚内包着四五颗扁形的籽,干了剥出来炒着吃特别香。白露花春天开放,是佤族群众最喜爱的花卉之一,他们喜欢用它比喻美丽大方的少女,例如情歌中唱道:“白露花开在小黑江对岸,勤劳勇敢的小伙子才能采来插戴,姑娘就在自己家里纺线,聪明诚实的小伙子才配娶来做伴。”
白露花汆揉菜的制作并不复杂,但因折耗较大,需采来较多的白露花,只要花瓣,简单汆烫一下便将锅抬下来,把汤水滗干,放入冷水泡一阵后用手捞出,把水捏干,抖散在一只菜盆里,然后撒上舂细的盐巴、辣椒及烤黄的芝麻和臭豆豉面,最后进行揉拌,揉拌均匀即可食用。若不做汆揉菜,有油也可回锅,除用盐巴、辣椒和花椒面外,放点生姜和葱花,炒出来也很好吃。
3.刺竹笋汆揉菜
阿佤山上、深箐中有许多刺竹,到七八月间,刺竹林中长出很多粗壮可爱的刺竹笋。这些刺竹笋可以食用,特别是做成汆揉菜最好吃。
刺竹笋汆揉菜,有别于其他汆揉菜,先将笋叶剥掉,竹笋放在锅里用清水煮,煮烂了把锅抬下来,滗干汤水,放入冷水,就在这锅冷水中将竹笋撕成细条状,越细越好。竹笋撕完,把水滗干,再换清水泡一阵。这时候,把盐巴、辣椒、花椒、芝麻、臭豆豉等作料预备好,用手将竹笋捞出来,捏干水分,抖散在一只菜盆里,将作料都撒在竹笋上,然后用手揉透拌匀,这样刺竹笋汆揉菜就算做成了。
(七)生拌菜
生拌菜,佤语称“萨”。佤族的生拌菜可分为两类,即蔬菜类和肉类。佤族人制作生拌菜,因原料不同,制作方法与程序也有所不同,主要作料是芝麻、花椒、大蒜和臭豆豉,当然盐巴、辣椒也少不了。
佤族民间最常见的,也是最受人们喜爱的生拌菜有:生拌水芹菜、生拌黄瓜丝、生拌萝卜丝、生拌冬瓜丝、生拌牛肚子、生拌鱼腥菜、生拌香香菜等。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生拌菜:
1.生拌水芹菜
佤族食用水芹菜,除了制作成“汆揉菜”外,还有生拌水芹菜,也是很有风味的。把水芹菜拣干净,去掉杂质,粗切后用双手揉,让菜变得又嫩又软,然后用清水淘洗干净,把“野味”(腥气)洗掉一些。洗干净后将水捏干,抖散在菜盆里,将臭豆豉烤黄后舂细,芝麻炒黄后舂细,再将盐巴、辣椒、花椒舂细。将这些作料装在一只大一点的碗里,加进适量的热水,搅拌几下后,全部倒进菜盆里,然后用手透彻地揉拌,生拌水芹菜就可以食用了。生拌水芹菜,除能开胃增强食欲外,还有清热、降血压之功效。另外,生拌鱼腥菜、生拌香香菜等的制作程序及作料搭配与生拌水芹菜相同,这里不再介绍。
2.生拌黄瓜
佤族农家喜欢种植佤山地黄瓜,也喜欢食用黄瓜。佤山地黄瓜,又胖又大,一个重量一般都在1~2千克。佤族生拌黄瓜,不是用刀切,而是用竹片刮,这种刮瓜的竹片,佤语称作“科特”。1.5厘米宽,30厘米长的竹片,取中间约6厘米长的一段,用刀削薄一点,将两边纵向刀口那样削出来,然后握成半圆形,把竹片两端绑拢,即可使用。先将黄瓜用清水洗干净,然后用刀纵向把瓜切成两半,将瓜心刮下来丢掉,用“科特”将瓜肉刮成长形的薄丝,放在菜盆里。取半斤新鲜黄牛肉,剁细后放进锅里用清水煮煮,取适量黄牛苦肠或麂子苦肠,烤黄后撕碎放在一只碗里,冲一点热水,把苦肠捣碎、搅细,然后将苦水滗进锅里,把肠渣丢掉。没有苦肠,可用刺五加嫩叶,洗净,切细,放进锅里煮。再将芝麻炒黄舂细后放进锅里煮。最后放进盐巴、辣椒和花椒,煮一阵后将锅抬下来。用双手将黄瓜丝的水分捏干,抖散后放进热汤里,再将切好的韭菜撒进去,用小勺轻轻搅拌后即可食用。
3.生拌牛肚子
这道菜也不曾是真正的“生拌”,准确些说是半生半熟。其实,佤族人喜生肉的人极少,偶尔碰到生肉做的菜,吃上两口,但也不成为“习惯”。生拌牛肚子,即现在通常叫的“牛萨片”,佤语称作“撒莫依”。从前佤语所说的“撒塞更”,单用黄牛的千层肚部分,往往是在杀牛场上,专供杀牛人食用。
“撒塞更”的制作方法是将牛的千层肚洗净,用手撕成碎片,撕不烂的部分用刀切细,用一口锅煮适量的清水,煮沸后放盐巴、辣椒、花椒和一小把洗净切细的刺五加叶,再挤几滴牛胆汁在锅里煮一阵,最后将肚子肉放入锅里搅拌一下,把锅抬下来,将准备好的韭菜、大蒜等作料放进去,搅拌均匀就成了。
“牛萨片”的制作方法是以千层肚为主,再集其他部位的肉包括肝、肠、瘦肉等,洗净后切细、切薄。在锅里煮适量清水,将牛苦肠的苦汁挤进锅里,一把刺五加叶洗净切细也放进锅里,再放进盐巴、辣椒、花椒,煮一阵,用双手把肉丝捏干,放进锅里,搅散后再煮一阵就可以抬下来,最后撒进韭菜、芫荽、薄荷叶搅拌均匀就可以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