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舞蹈
三、舞蹈
佤族舞蹈与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佤族舞蹈所特有的古朴、粗犷、热情、奔放的风格。佤族民间舞蹈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丰富多彩。如反映生产劳动的舞蹈《撒谷舞》《薅秧舞》《舂米舞》等;反映狩猎活动的《鹿舞》《豹舞》《猴舞》《雉鸡舞》等;反映节庆活动的娱乐舞《欢乐舞》《甩发舞》《剽牛舞》等;有儿童跳的舞《讨小狗》《鹰抓鸡舞》;有青年人跳的《青年舞》《姑娘舞》《芦笙舞》等。
佤族民间舞蹈粗犷豪放、刚健有力,充满着原始美、野性美,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相融。最具代表性的佤族舞蹈有以下几种:
(一)木鼓舞
鼓是佤族通天神器,是佤族人民悠久历史的传承物。过去,每个佤族山寨都有自己的木鼓房,是较固定的祭祀和娱乐活动场所,一般人是不允许随便进入木鼓房或碰木鼓,只能由头人指派的专人在较大的宗教活动或发生重大灾难时才擂鼓聚众。木鼓,佤族叫“格诺哦”,分公鼓和母鼓两种,造型以人的生殖器形状来区分。公鼓音质洪亮高亢,母鼓音质低沉委婉。每年农历十二月,佤族地区都要举行拉木鼓活动。在举行拉木鼓活动之前,由头人挑选一批青壮年到山上用丢鸡蛋的方式寻访可以制作木鼓的树种,必须选最硬最耐敲打的树种。选定以后就决定砍伐日子,这时每家都要备足酒水。当木鼓拉来时,男女老少都站在道路两旁,身着盛装迎接。前来迎接的人们,模仿着拉鼓者的身姿样式进行舞蹈,动作刚健有力,吼声惊天动地,步伐自然流韵,场面十分隆重。木鼓制作完毕,就要把它抬到木鼓房里安放,这时,人们围着木鼓房边歌边舞,表情严肃,舞步凝重。如今在舞台上表演的木鼓舞,表面上反映了选料、拉木鼓、架木鼓的全过程,实质上则表达了佤族人民永不向生活低头的勇气。粗犷激越的舞步,深沉委婉的歌声,深刻体现了人们崇尚木鼓、渴望平安的生活原貌和欢乐情绪。木鼓舞成为佤族人民喜爱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舞蹈,它和甩发舞、加林舞一道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佤族经典舞蹈。

(二)甩发舞

佤族妇女以披肩黑长发为美,黑长发、大眼睛是佤族姑娘的特征。甩发舞是佤族妇女展示自己美貌和秀发的舞蹈,既可以独舞,也可以群舞,它通常与木鼓舞结合,流行于佤族所有地区。进行舞蹈时,头发时而上时而下、时而前时而后旋转,随着木鼓的节奏,由慢到快越甩越猛,宛若波涛汹涌,仿佛劲风撩草,又似瀑布倾泻,豪迈粗犷,飘逸大方,野性十足,十分壮观,充分展现了女性的力量、美丽和自信,是佤族经典舞蹈之一。
(三)剽牛舞
很久以前,在佤族地区,凡遇到重大祭祀或节庆如拉木鼓、过新米节等活动,都要举行剽牛仪式。剽牛活动带有一种严肃的宗教活动,这种频繁性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形成群众性的舞蹈,即今天的“剽牛舞”,流行于沧源、西盟、孟连等佤族地区。剽牛仪式开始,把牛拴在场地中间的木桩上,参加祭祀活动的人围着牛,跟着“魔巴”所念的内容边唱边跳,所唱的内容大致是关于渴望、民族历史、祈求平安等。唱毕,一名剽悍男子遵照“魔巴”的指令,将锋利的剽器戳进牛腹把牛刺死。按照佤族的习俗,要把牛肉分给所有在场的人,不管男女老少见者有份。剽牛活动结束后,人们手拉手围着剽手,随领唱者边歌边舞,赞颂自己的英雄。专业舞台上的剽牛舞粗犷激越,吼声震天,充满着野性美。
(四)加林舞
加林舞是一种新兴的佤族舞蹈,流行于沧源佤族布饶克方言区。它节奏简单明快、活泼,没有木鼓舞、剽牛舞等粗犷激越,唱腔随意性比较强,你一句我一句,任意发挥。歌词常常以爱情、思念为主题,委婉动听,舞步则较固定。舞蹈时,人们聚集在一块场地上,围着篝火,手拉手围成圆圈,一人领唱众人跟唱,边唱边舞。“加林舞”是集体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即使没有伴奏,只要想跳,何时何地都可以跳,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充分展示了佤族人民豪放、开朗的性格和对生活的欢乐情绪。
(五)舂碓舞
舂碓舞是佤族传统舞蹈,流行于佤族所有地区。佤族妇女从小就开始学习舂米,学会舂米被认为是妇女生活自立的开始,以展示其勤劳、本分、能干的女性形象,也为以后出嫁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可以说“舂碓舞”是佤族妇女在长期舂米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劳动舞蹈,它表现了妇女热爱生活、勤俭持家、家庭幸福的精神风貌。舞蹈时,或前或后,或蹲或仰,节奏欢快,动作刚健,舞姿优美。
(六)甩肩舞
佤族甩肩舞流行于西盟、孟连等佤族阿佤方言区。舞蹈动作因以甩肩为主,故称为“甩肩舞”。甩肩舞过去纯粹是一种祭祀舞蹈,其舞姿主要以抬扛、敲打、剽射形状为主,粗犷奔放,充分表现了男性的力量和气慨。多为男性表演。现在专业舞台上的甩肩舞,已把木鼓舞、甩发舞和甩肩舞融合在一起,木鼓声声,黑发飘飘,肩披黑长发的佤族姑娘和小伙随着激越的音乐,热情奔放地展示人类最初、最原始的美。
(七)芦笙舞
佤族芦笙舞流行于西盟、澜沧、双江等佤族阿佤方言区。每年过春节时,人们都要集中到球场上跳芦笙舞娱乐。跳芦笙舞时有一个领舞者,他站在人群中间,一边吹着芦笙一边舞蹈,参加舞蹈的人手拉手围成圈,随着领舞者吹奏的笙芦音而起舞。芦笙音激扬则舞步加快,芦笙音缓慢则舞步渐慢。佤族芦笙舞与其他民族芦笙舞所不同之处在于没有歌词,即只舞而不唱歌。人们的舞步、节奏随着芦笙音而移动。芦笙舞分快步和慢步等几种步型,其动作简单,参与性强,老少皆宜,因而,深受佤族人民的喜爱。
(八)竹竿舞
过去,佤族建盖房屋时,青年男女常常用作屋顶的竹竿自娱,后来就衍化成了一种舞蹈,这就是“竹竿舞”。竹竿舞的舞型比较固定,或一人自舞,或双人面对面拉手舞蹈。舞蹈者根据竹竿碰撞的节奏在移动的竹竿之间跳跃,活泼欢快,老少皆宜。舞形类似于我国其他民族的竹竿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