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命名与姓氏
二、命名与姓氏
(一)命名
佤族有多种多样的人际称谓。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随着年龄的变化其称谓也在变动。有的甚至随人的社会地位和时代文化的变动而变动,所以我们称之为变动的人际称谓。一个人一生的命名大致为3种:初名、成名和老年名。
初名由两部分构成,排行和本名。而排行又有性别之分。婴儿出生后,由婴儿的舅父、老人或者是婴儿的父母给婴儿起名。佤族的名字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排行,第二部分是本名,两个部分组成一个人的真名或者说全名。男子以出生先后顺序排列为:艾(老大)、尼(老二)、桑(老三)、赛(老四)、俄(老五)、楼(老六)、杰(老七)、比(老八)等;女子顺序为:叶(长女)、伊(二女)、安(三女)、也(四女)、欧(五女)、艾德(六女)、卧(七女)、吾(八女)等。本名,根据本人出生的时辰,有取天干的,有取地支的;也有为了某种企盼而取他们认为吉祥的名字。取天干的有:高、那、若、门、布勒、改、块、茸、道、嘎等10个;取地支的有:者、不老、尼、冒、西、社、西嘎、目吾、桑热敖、灭、格八等12个。取其他名的如保、散、老、勒、斋、太、点、松、生、英、春、美等。
成名一个人结婚成家生有第一个儿女了,他(她)的称谓就要变动,即由称呼初名改称成年名。成年名的结构由“子父连名法”,即弃掉父亲排行,取真名加上长男(或长女)的真名。例如某男名“艾那”,他生有儿子“艾嘎”,此艾那的成名便改为“嘎那”,儿子名“嘎”在前,父亲名“那”置后。女子为人母后,其称谓要在子父连名前加上“咩”(妈),如前面艾那的成年名为“嘎那”,此“那”的妻子即“嘎”的母亲要称呼为“咩嘎那”。并且作为母亲的第三人称“她”要改称“她俩”(改)。
老年名佤族人当他们有孙子后,也要取一个“老年名”。男性长者在本名前加“达”,女性长者在本名前加“娅”。例如某男本名“尼嘎”,他的老年名称就叫“达嘎”;某女本名“叶美”,她的老年名改称“娅美”。另外,“达”还有“官人”“尊者”“贵人”“神灵”等意。
有些名称的命名和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有关。例如“得”,有保护孩儿成长之意;“美”多为女性名,希冀女儿长大漂亮美丽。名字加排行便是一个人完整的初名。例如某男孩排行为艾(老大),名字为“那”,那么他完整的初名便“艾那”;又如某女孩排行为伊(老二),名字为“美”,她完整的初名便“伊美”。初名要一直称呼到本人结婚有儿女为止。
(二)姓氏
佤族现在使用的几个姓有陈、赵、李、肖、罗、田、鲍、宇、尹、钟等,这些姓氏并不是佤族的本姓。以沧源县境内的部分佤族姓氏与汉族姓氏对照:央更姓(用汉姓田)、西奈姓(用汉姓肖)、赛索姓(用汉姓赵)、央荣姓(用汉姓李)、西古姓(用汉姓陈)、半布拉姓(用汉姓鲍)、梅冬姓(用汉姓钟)、布热啊姓(用汉姓宇)等。佤姓与汉姓没有什么联系,佤族各姓氏对应这些汉姓,也没有什么根据,有一定的随机性,这些姓氏也不能分辨出民族的血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