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系氏族内的男子亲属称谓
(一)同一父系氏族的亲属观念与称谓
佤族称父系氏族的“入”或者“补”,含有同姓、近亲和同一血缘之意。父系亲属称谓都以“入”或者“补”为中心,男性一系单传,每个人都是氏族的族员。在社会生活中,同一氏族的同辈男女都互认彼此是兄弟姐妹,互称“保给保抗”;男子们则都互认彼此是兄弟,互称为“普埃”;女子也都互认是姐妹,互称为“保噢”。对于同一氏族的父辈男子们,若比父亲年长的,其称谓都与父之兄的称谓相同,统称“顶”或者“更顶”(“更”即父,“顶”即大之意);若比父亲年幼,其称谓也与父之弟相同,统称“央”或“更央”(“央”即小之意)。
(二)氏族内同胞的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与同姓(非同胞)的兄弟姐妹间的称谓
虽然佤族的氏族观念很强,同一氏族的男女都互认彼此是兄弟姐妹,但现实社会中已出现了对同胞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与非同胞的兄弟姐妹的称谓区别。同胞的兄弟姐妹或堂兄弟姐妹既可视为“保给保抗”,亲兄弟或亲姐妹也可像同姓兄弟姐妹一样互称彼此是“保埃”或“保噢”,但也已经出现用来表示同胞兄弟姐妹的专门称谓“贝斯乃儿”。亲兄弟在叙述自己的亲姐妹时大多用“贝斯乃儿”称谓;同样,亲姐妹叙述自己的亲兄弟时也多用“贝斯乃儿”称谓。
(三)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的称谓
佤族的近亲和远亲由于经济关系不同,在亲属称谓上已有直系和旁系的区别,特别是对父、对己、对子女三代与其他旁系的称谓区别更严格。如父与伯父、叔父的称谓不同。父称“更”,伯父、叔父分别称“更顶”(或“顶”)、“更央”;儿子、女儿与侄儿女的称谓也不同,儿子、女儿分别称“管斯梅儿”“管斯崩儿”(“管”即子女、孩子,“斯梅”即男孩,“斯崩”即女孩,“儿”即我或我的),或把亲生的子女统称“管里”,侄儿女则称“管党”。
总之,在亲生子女的称谓上已经加上所属词“我的”或其他有类似意义的词来表示,以区别于其他兄弟姐妹的子女。此外,佤族还有连名制,连名可上推父、祖、曾祖、高祖乃至二十几代的父子连名,这也是人们对区别近亲、远亲和识别自己的子女或祖辈的要求,是父权制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反映。同时,由于佤族脱胎于母系氏族家庭制度的时间不远,父系社会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亲属称谓尚不完备,所以在亲属称谓上直系和旁系的区别除近亲三代外,其他各代,无论是三代以上还是以下的称谓区别不十分严格。如,把祖父、伯叔祖父及与祖父同辈的老年男子都称作“达”;把曾祖父、高祖父及与其年龄相当的男子统称为“达堵”;把孙子女、侄孙子女及甥孙子女都称为“管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