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丧葬习俗
第八节 丧葬习俗
佤族通行土葬。一般成年人正常死亡后,男性向日落方向鸣枪;女性敲铓锣报丧。小孩非正常死亡,如打死、杀死、火烧死、树压死及水淹死、自杀、难产死等不报丧,当天要埋在寨外。若小孩正常死亡,可埋在寨内的公共墓地。
佤族十分重视死人的后事。俗话说:“有办法跟一山的活人谈判,没办法跟一个死人商量。”佤族认为,对死人的后事处理不当,将给子孙和地方带来祸灾。佤族处理丧事有一套完整的礼仪。
佤族把人的死分为“永孟姆”(善终)和“永早敖”(凶死)两类。凡是正常死亡的,如老死的病死的,并在家中死的为“永孟姆”,凡是意外死亡的,如刀、枪、水、火、自杀、难产以及死于外地者为“永早敖”。丈夫在妻子妊娠期病死的,也视为“永早敖”。两类死亡的丧俗不同。
“永孟姆”是年老生病,或者长期重病在身的,在断气之前其亲属都有准备的,也就是说在亲人的维护之下安然死去的。断气时,家人要放枪报丧,随即给死者洗脸,除平时所穿的衣服之外,还要外加一套新衣服,这套新衣服要反过来穿。死者所盖的被子也要反过来盖,趁死者脚手还未僵硬就将他搬弄平整,然后将尸体抬放到门口旁,头要对着“家堂”(供奉神佛和祖先之处),脚则对着门口。家人及其亲属哭号举哀。听到死人家里的哭声,亲戚和隔壁邻舍纷纷前来吊唁和帮忙料理丧事。来吊唁的人,多少都要带点东西作丧仪,一般要带酒,有的也送米、送钱以及烟、茶、盐之类的。死者家里人先滤水酒、杀鸡、煮饭,然后有猪的要杀猪招待宾客。
人死了,当尸体停放在屋里时,专门坐一个人,这个人叫“召格业更永”,即主持处理丧事的人。这个人必须是死者的舅父,其他人是不能充当这个角色的。如果来吊唁的人带酒,就必须由“召格业更永”斟酒酹在死者头旁,先献给死者喝,若人家带来阴食,也只有“召格业更永”拣一点放在死人所“吃”的碗里,尸体旁还停放着一箩谷子,出殡时撒出去一些,余下的就给“召格业更永”了。
“善终”的都要带棺材。棺材,过去多用一段较粗的树干,从中把圆木劈开成两半,再挖空而成槽,用时将尸体置于槽中,两半合起,用篾子或野藤捆紧。棺材是圆柱体的,木料以攀枝花树为最好,攀枝花树开花红似火,象征着子孙兴旺发达。其实攀枝花树树质松软,好挖槽,现在多用木板钉成的棺材。佤族是人死后才做棺材的,即便是老人,在没有死之前是不能给他(她)准备棺材的,只能准备木板。棺材做好后,抬进屋中将尸体放进棺材里,然后再择日出殡。
佤族习俗,中老年人病死后,死者的亲属如哥哥、弟弟、姐姐或者死者的子女,凡是已婚的分家独立门户的,都要给死者一截五尺长的白布,用来盖在死者上面作丧礼。人死后,死者家里一般都要杀猪或者杀牛做“克来”,“克来”即办丧事,近似汉族办“道场”超度亡灵。杀牛是比较隆重的,一般是头人死去,或者富裕人家死去才能杀牛,一般人家只是杀鸡、杀猪。杀猪必须先杀自家的老母猪或者老公猪。若自己家确实没有猪,可以向别人家里买来杀。杀猪时,剖开猪肚后要先取出猪肝、猪胆、脾脏看卦,如卦像凶,还要再杀,说明死者的“克来”还办不足,直到卦像吉时才罢。
佤族一般时兴土葬,每个村寨都有两处公共墓地,一处为埋葬善终者,一处为埋葬凶死者,均在寨子西边,在寨子之外而又紧挨着寨子周围。善终者的墓地在寨子的右西方,凶死者的墓地在左西方。墓穴的选择,有时以鸡蛋占选,其方法是:请老人到墓地上念祈祝词后,将鸡蛋抛起至人的头顶,让鸡蛋落下,若鸡蛋落到地上破碎了,表示死者愿意埋在那个地方,若不破碎,则又另选。佤族村寨大多在山包上,或者半山腰上凹地里。埋葬死人时,死者的头必须朝东向寨子,脚则向西向山野。墓穴必须顺山坡斜度的方向挖,深度1米左右即可。墓地选好后先用长刀清除杂草,然后再挖穴。挖穴时不管碰到什么,如底层有石头或者挖着旧墓,仍要挖,不能再选墓地。若是挖着旧墓,可以把旧骨头捡起,挖好墓穴后再放在穴底,或者丢在外面;若是挖到随葬的银子、银器之类的,谁挖着谁要,旧墓人家不会再要。有些地方也兴火化,火化后再把骨头捡起来装在土锅里,然后挖坑再埋。
要出殡时,必须在死人的口里放点碎银,佤语叫“麦古姆”,即“口含银”。棺材里除了死者生前日常穿着佩戴的服饰和用具,如银烟锅之类外,还要放上几个钱。送给死者用的锅、碗,坐的篾凳,背的背箩和其他用具,要置于墓穴外面。
出殡时,要先把棺材盖打开,然后放枪,意为告诉寨人,现在要抬死人出去了,要好好招呼娃娃,不要让娃娃在路上乱跑。抬出棺材时,“召格业更永”将置在尸体旁的那箩谷子,边祈祷边撒到抬棺材的人身上。在屋外整治、拴好棺材后就抬往墓地,边抬边鸣枪放炮。到了墓地后,先将盖子盖好盖紧,然后放置于墓穴内。放好后,由家人及亲属先每人培一撮土,直到盖严为止。盖严后用树叶将碎土扫平整,再将抬棺材的两棵竹竿平放在墓上。埋好后,送葬人排成队列一起返回到主人家。返回时一路放枪,据说是吓鬼。主人家听见枪声就知道安葬完毕,在送葬人回到家里之前,就将已准备好的竹筒盛满水,以便供送葬人洗手。送葬人来到家门前,主人家就抽出一根正在燃着的柴火,让他们跨过火后再洗手吃饭。
第二天一早,死者的亲属要去墓地上查看坟土。如果坟土如昨,说明情况正常;若是坟土下陷,出现洞穴,或者坟上有脚印,说明猪狗去过,被视为不吉,可能还要死人,那必须再做“刀”即以杀牲献祭的方法,来挽救生人。安葬之后,家里还必须杀一头猪用来“拍泥”,即洗涤家门。这猪必须是母猪,猪的脖子必须留下来,分送给做棺材的人,每人一点。除此,做棺材的人也要每人送一箩谷子、一元钱,现在还加一包烟、一斤烧酒。
丧事的最后一道程序是“朵更永”,可以直译为“送死人头”。若是男子头,接收人头的必须是舅父家,若是女子头,接收的必须是她的父亲。若其父不在世,可以由哥哥或者弟弟接收,以后这女子的儿子的头也要由他的舅父接收。佤族认为:一个人的命运是从舅父家带来的,所以佤族把舅父喻为“大树”“芭蕉”,外甥是果树,是芭蕉藤。佤族敬重舅父,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说是胜过父母。因此,人死后要“朵更”给舅父家,以报偿舅父的给命之恩,舅父只要在世是会接受外甥送的“舅父饭”的,若是舅父不在世,也可以送给舅父的旁系亲属,旁系亲属不在世,就直接送给本寨头人。
所谓“朵更永”就是给舅父家送一套死人生前用过的器具或者穿过的衣物。死者若是男性,则要送一套男装、一把长刀、一把弩、一截白布(五尺长)、一箩谷子、几块钱给死者的舅父。若舅父不只一个人,那么就由最年长者代表舅父们接收。若死者为女性,就要送一套女装、一只背箩、一个包头、一把镰刀、一箩谷子、一截五尺长的白布、几块钱给父亲,若父亲不在世,可以给父辈,父辈不在世,就可以给哥哥、弟弟。
丧事结束后,死者的亲属要忌三次:第一次是出殡后的第二天开始,三天内不能下地干活,从死的那天算起到第十天要忌第二次,第二十天忌第三次。忌日这天亲属吃饭时,还要先给死人献饭。如果是月中死去的,要忌三次,若是月底死去的,出殡后第十天再忌一次,只要是跨月就不再忌。父母死了,子女要记住其死去的日子和出殡的日子,作为自家的忌日。佤族忌日常以天干为依据,一遇到自家忌日就不能办大事,不能卖掉猪、鸡,不能出远门,否则死者的阴灵会使家人晦气。
丧事结束,家里要举行“洗涤家门”仪式,要杀猪杀鸡招魂。就是说每个人都有灵魂来主宰,人才能活着。家里有人死去,活人的灵魂受惊,散离人体,就会使活人吃不香、睡不好。因此,家人死去后,还要让活人的魂好好附在活人的身上,所以,举行招魂仪式很有必要。
凶死,即意外死亡。若是死在家里一般还要鸣枪报丧。凶死不能带棺,以篾笆裹尸。若死于难产,出殡时,不能从正门抬出,必须拆掉竹笆墙,从墙洞中拖出。有些地方,若是死于难产,连房子都要拆掉,拆后的草片、木料要扔出村寨外,凶死者当天安葬,不能让其尸体停放,尸体要埋在寨外凶死者的墓地里,埋时头不能正对着东方和寨子方向,安葬完毕,送葬人即不再回顾。沧源永和新寨,对于凶死者不兴土葬而兴叶葬,用毯子或者白布裹尸体,然后抬到凶死者墓地里,放在树下,用树叶盖尸即可。若是死于外地,死在哪里就安葬在哪里,不能抬回本寨。
凶死者也要杀猪、杀鸡做“克来”,安葬后亦需杀猪“洗涤寨门”,丧事毕后还要招魂。处理凶死者的丧事其仪式比起善终者要简单些,参加丧仪的人也没有善终者的多,因为别的氏族人怕,大多数人也只是亲属。佤族习俗,丧事办理完毕后,就不再上坟,除非家里连遭灾难才去修坟,所修的坟也只是父母的坟,以后就不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