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的佤族作家文学
二、20世纪90年代的佤族作家文学
20世纪90年代是佤族的文化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新一代知识分子已经逐渐茁壮成长的时期,这一时期属佤族作家群的崛起的阶段,有不少佤族青年活跃在创作园地里,并获得可喜的成绩。
李明富,1982年大学毕业后开始创作。短篇小说《鸡头恨》获得1990年《佤山文化》短篇小说征文评比一等奖,1991年被《民族文学》转载。作品描述了佤族汉子尼不勒一家被“吃人”的迷信思想迫害致死的悲惨命运,揭示了传统迷信思想对佤族人民的约束和危害。作者通过抨击自己民族的愚昧来唤起他们的觉醒,使他们能够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作者对本民族的“尼不勒”进行了“鲁迅式的痛打”,是作者对同胞“恨铁不成钢”的心痛。作者比较娴熟地运用倒叙、插叙等手法来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的手法也是多元的,从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的描写来完成人物的刻画。
肖则贡,1982年大学毕业后开始创作。短篇小说《松鼠》于1991年荣获“佤山杯”征文二等奖;1992年,短篇小说《汉人》获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全省联合征文”优秀创作奖。代表作、短篇小说《路向》,散文《梳头情话》都体现了作者成熟的创作水平。
袁智中,1990年开始文学创作。1997年,《最后一封情书》获得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新人新作奖和云南省文学创作基金荣誉奖,成为了继佤族作家董秀英后获此殊荣的又一位佤族作家。10多篇中短篇小说、数十篇民族文化散文先后被《民族文学》《边疆文学》等省级以上文学期刊采用。
王学兵,1991年大学毕业后开始创作。微型小说《萨姆森·雅奥西尼》获得全国首届微型小说大赛优秀奖;1994年,短篇小说《铁匠尼老奥》获得滇西创作笔会优秀作品奖。
聂勒,1991年大学毕业后开始用佤文创作。1994年,改用汉文从事文学创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代表。在《诗刊》《民族文学》《青年文学》等报刊上发表诗作,并先后获《青年文学》《民族文学》诗歌奖,《边疆文学》《云南日报》文学奖。
20世纪90年代是佤族文学由摸索期逐渐走向成熟期的阶段,佤族作家的作品散见于各种报刊,并不断获得各种奖励,很多奖励都是作者本人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第一次,也是佤族文学领域的第一次。因此,20世纪90年代是佤族作家文学逐渐“遍地开花”,并正在酝酿果实的时期,也是佤族作家群开始崛起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