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佤族歌谣
四、佤族歌谣
(一)佤族歌谣概况
佤族歌谣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创世歌、宗教歌(词)和世俗歌。创世歌也可称为民族史诗。人们通常说的“司岗里”歌、“葫芦”歌便属于这一类。西盟一带佤族唱“司岗里”时,还有专用乐器“司岗里”独弦琴伴奏。“司岗里”歌的内容与佤族神话大致相同,它传载着佤族人民解释宇宙及人类产生的世界观。
宗教歌也称之为祭祀歌或祭祀词,它是佤族人民在各种宗教祭祀活动中咏唱和念祷的歌谣与祭词,内容特别丰富。有木鼓祭词、谷魂词、招魂词、新水祭词、挽歌、猎头歌、梅依格神祭词、祖魂祭词等。
世俗歌比上述两种歌谣的内容更为丰富,可分为劳动生产歌、爱情婚歌、盖房建寨歌、儿歌、孤儿歌和狩猎歌等。
(二)佤族歌谣内容
佤族歌谣有史诗、山歌、劳动歌谣、情歌、儿歌、孤儿歌、挽歌、贺房歌、祝词、祈祷词、招魂词等内容。
1.史诗
佤族史诗,即“司岗里”史诗,佤族称为“洛林司岗”。“洛林”,意为歌唱或歌咏。“司岗”,有历史、石柱、圣石洞、葫芦等意。“洛林司岗”,可意译为历史颂歌或历史的传唱。
“司岗里”史诗,有演唱和念祷两种形式。演唱在西盟县一带流行,有独弦琴伴奏,多由佤族民间艺人或乐师演唱。念祷,是在祭祖魂和祭祀梅依格神灵时,由谙熟佤族历史及家谱的长者在祈祷时念祷。平时也可由民间故事家念祷。据西盟一带民众所说,演唱“司岗里”史诗内容很多,能几天几夜连唱,可达上千行上万行之多,演唱一般为七言句和五言句,其表达方式比较固定。念祷,一般为五言和四言句,其表达方式更灵活多变,因而叙述的内容也更丰富。史诗除了叙述佤族历史,即民族由来以外,还唱叙天地万物产生和演变的情况。它与“司岗里”神话一样是研究佤族历史、哲学、宗教以及其他文化内容的重要材料。
2.山歌与劳动歌谣
山歌,都是人们上山劳动,或路上,或田间唱的歌谣。“勒恩”,多指在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上边走边唱的歌谣;其内容都是歌颂友爱、歌颂劳动与劳动中的团结互助。它能起到增强友谊、解除疲劳的作用。例如《我们一齐劳动》《晚归歌》《薅秧歌》《不要怕雨打》《前方朋友来帮忙》《请在田头等我》等。如《我们一齐劳动》唱道:
我们一起在地里劳动,
顶着天上火辣辣的太阳,
我满身都是汗。
阿哥啊,撑开你的伞,
让大家来遮太阳。
阿妹啊,拿出你的小黄果,
让大家来尝一尝。
果子虽小我们也够吃,
你分一点,我吃一口,
轮流放在嘴里凉一凉。
有了阿哥的伞,
我们不怕晒太阳。
有了阿妹的黄果,
我们再也不口干。
这些歌谣反映了佤族人民在劳动中互相帮助、有福同享的美好品德。
3.佤族情歌
佤族情歌像佤族的自由恋爱和梳头恋爱一样生动、美好,而且内容非常丰富。人们无论在山上,或在家里“串门子”的时候都可以唱情歌。情歌可以对唱,也可以独唱。情歌很讲究音律、韵味,遣词择句也特别的美。比如女孩子们在山上唱的情歌:
阿哥马帮铃儿响,
马帮驮着槟榔来。
阿妹侧耳听铃声,
头上的花掉下来。
又比如在家里串姑娘时男女对唱的情歌:
男:当我坐在妹身边,
莫让包头遮住脸。
当我向妹表情意,
就怕笑容变愁颜。
女:布谷鸟花儿开,
从山顶开到江畔。
手摘百花头上戴,
阿哥快把情歌唱。
4.孤儿歌
佤族孤儿歌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内容丰富,二是属于抒情长诗。几乎成了这样的情况,你请一个歌手唱传统歌谣,如果不点名唱什么的话,他唱的就是《孤儿歌》。产生孤儿歌的文化背景大概有三个因素:一是民族战争造成佤族、德昂族历史上人口大量死亡;二是疾病(瘟疫)也引起人口大量死亡;三是民族内部各部落之间械斗,也造成成年男子大量死亡,留下孤儿寡母。
除以上民歌外,儿歌、贺房歌、剽牛歌、挽歌等,在佤族歌谣中也十分丰富,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佤族文化的各个层面和佤族文化的变迁,同样是研究佤族文化及文化史的宝贵材料。
5.婚礼祝词
人的文化生命与自然生命一道,要经历3个历程:出生、婚配和死亡。佤族虽然不大重视一个人出生的时辰,但非常重视人的死亡与婚配,因而举行婚礼时,他们不仅有众人合唱的婚歌,还要请祭司或长者来祝祷。例如岩帅地区的婚礼祝词道:
——
女大当嫁,
男大当婚。
你俩磨快了长刀,
你俩谈好爱情。
你俩在棉花树下谈情,
你俩在屋檐下说爱。
你俩一同上山打猎、摘果,
你俩一同下河摸鱼、戏水。
彼此诉明了衷肠,
倾诉了大山一样的忠贞。
山盟海誓结成对,
花好月圆共夫妻。
我们准备好了铓槌,
我们准备好了彩礼。
现在要办得合理合俗,
要把婚事办得清清楚楚。
你们可以育女,
你们可以生儿。
育得姑娘教她会买卖,
生得儿子教他会开田。
从此,让你们健康长寿,
从此,让你们安然无恙。
让你们活到眉毛开花,
让你们活到胡须发白。
啊——塞信
除了婚礼祝词,还有敬拜祝词、节庆祝词等。它们与各种礼仪一道共同构成了佤族精神文化的生动内容。还有招魂词,也是佤族歌谣很有特色的一部分,这里不再一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