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佤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的提升与开发
二、西盟佤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的提升与开发
2006~2010年,是西盟实施“十一五”规划各项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5年。5年来,该县文化事业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围绕“文化兴县”发展战略和“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这个主题,大力弘扬佤族文化,培养文艺新人,按时编辑出版《佤山》杂志,认真开展好民间文艺素材收集、整理和创作活动,加强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培育,重视佤族传统节日,着力打造文化生态旅游景区景点,不断壮大文艺队伍,为弘扬佤族文化、构建和谐佤山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为佤族文化的进一步统一、发展、繁荣和吸引国内外学术界对佤族文化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和民间艺人调查申报工作
通过申报,2006年,“西盟佤族木鼓舞之乡”“岳宋永老寨民族文化保护区”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佤族神话史诗《司岗里》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并作为云南省向文化部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重点推荐。
2004年5月至2005年5月,该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组织人力对全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普查,调查民间艺人100多人。通过申报,1999年,翁嘎科乡岩孔被命名为省级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已故);2007年,岳宋乡永老寨岩果、勐卡镇马散村岩桑、新厂乡岩汗格冷被命名为省级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2001年,中课乡窝龙村尼短被命名为省级音乐师;勐卡镇娜妥坝岩聪、岳宋乡小新寨娜焕被命名为省级舞蹈艺人。

(二)民族民间歌舞创作传承有新突破
民间歌舞创作演出有新发展。西盟县民族歌舞团及各乡镇民间文艺爱好者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原始秘境、木鼓之乡,《阿佤人民唱新歌》诞生的地方”这一民族文化品牌,创作出了《佤山硭韵》《簸米舞》《生灵之源》《火塘欢歌》《神钤吟》《西珍、往、瓦累》《佳铃调》《贯儿美》等一批优秀节目,其中佤族茶歌《佤族传统烤茶》获“全国民族茶艺”大赛银奖,原生态歌曲《格兰溜溜》获2007年云南省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普洱区赛比赛三等奖。“佤族烤米茶”表演队参加全国第五届民族茶艺茶道表演大赛获优秀奖,佤族服饰参加第二届民族服装服饰设计大赛获三等奖。
成立“阿佤文化传承小组”,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该县于2006年年底成立了“阿佤文化传承小组”,招收学员12名,聘请教师8人。通过培训,学员基本掌握了民间歌舞、乐器的演唱、演奏方法,初步掌握了佤族历史、习俗、文化。2007年4月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第32届国际音乐理事会“中国云南原生态音乐会”演出,博得了与会世界各国权威音乐专家的广泛赞誉和认可;12月《佤山之音》和《独弦》分别获普洱市原生态歌舞乐电视大赛银奖和铜奖;2008年1月参加了云南省暨昆明市2008年春节文艺晚会《希望的田野》的演出,获得好评。
1.重视佤族传统节日,打造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景点
一是2003年以来已成功举办4届中国佤族木鼓节,向社会宣传、推介佤族传统文化,打造佤族文化旅游品牌;二是利用新米节、春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和重大庆祝活动,举办原生态歌舞乐比赛、民风民俗展示、民族体育竞技、民族传统特色美食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展示了西盟佤山的风采,给游客和广大观众奉上了一顿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大餐;三是全力打造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景点。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旅游景点的生命力,为此,该县力图提升文化内涵和档次,使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统一,把佤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注入到所打造的各个景点中去,使之成为全市旅游精品景点。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旅游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们打造出了勐梭龙潭、龙摩爷、永克洛、里坎瀑布景区、木依吉神谷景区、佤山榕树王、爬街生态自然民俗村、佤山天池、三佛祖佛房遗址、国门第一寨、世界佤文化保护区观景台、司岗里佤族村庄、戈约民族文化旅游建设试点村、佤山榕树王景点、《阿佤人民唱新歌》标志性建筑等旅游景点景区。
2.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文艺演出队伍逐步壮大
一是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第四届中国佤族木鼓节期间,西盟佤族博物馆开馆。佤族博物馆建筑面积1110平方米,总投资350万元,馆内设有办公室、储藏室、文物陈列室、展览厅等,现已收藏实物、图片、手稿等资料426件;二是通过积极争取,在项目资金的扶持下,勐卡镇文化站已修缮完成并交付使用,目前,中课文化站、勐卡镇文化广场、文化馆扩建工程等已开工建设;三是各乡(镇)文化站利用现有设施,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极大满足了边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四是县音乐舞蹈协会、江三木落艺术团及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利用简陋的服装、道具、乐器坚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阿莫村、戈约村、中课小寨等8个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常年开展活动,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边疆地区农村先进文艺演出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