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历史大事记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
设立益州郡,佤族区境为益州徼外地。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濮人”已经在区境生活。
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
设立永昌郡,佤族区境大部分为郡属闽濮地。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
春诸葛亮征南中,新置永寿、壅乡、南涪三县。壅乡在今镇康、永德两县,永寿在今耿马县境。
两晋、南北朝(265~589年)
永昌郡治一度迁到永寿。
唐(618~907年)
南诏政权在今永德县境内设置拓南城。
宋(960~1279年)
佤族地区隶属大理政权之金齿镇。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
缅甸东吁王朝军队入侵,攻陷顺宁府城。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
十一月大西军李定国部由孟定到耿马,征调土司武装抗清,李定国部在阿佤山区开发银矿。
乾隆八年(1743年)
石屏人吴尚贤到今沧源自治县班老、南腊茂隆银厂从事开采。
嘉庆元年(1796年)
勐勐拉祜族李文明起事反抗土司暴政,邀铜金和尚张辅国到勐勐传播佛教。
光绪十二年(1886年)
英国驻缅甸曼德勒之廖特、赫布德率100余人潜入阿佤山进行侦察活动,遭到班洪、班老佤族坚决反对。
光绪十三年(1887年)
勐勐上改心拉祜族张登发起事;设镇边直隶厅,勐勐所辖之上改心及今沧源自治县境均为所属。
光绪十六年(1890年)
清军首次进驻岩帅,委派粮长。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二月十九日勐董街佤、傣族群众痛惩滋事伤人之英国侵略军,史称“黄果事件”。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上改心拉祜族张朝文、李三民起事,联络岩帅佤族攻占勐勐,旋即被镇压。岩帅佤族召温拜奈联合佤、拉祜族进攻耿马,失败。佤族村寨被耿马土司罚银2万两。
民国23年(1934年)
1~4月间沧源班洪佤族人民抗击英国侵略军,是为“班洪事件”。4月,云南省主席任命胡玉山第二为班洪总管。
民国24年(1935年)
冬设沧源设治局,以岩帅为治所。
民国25年(1936年)
1月25日班洪等十多个佤族部落头人在塔田集会,向中方勘界委员呈交请愿书,并发出《告全国同胞书》,要求维护祖国领土主权。
民国27年(1938年)
中共地下党党员张南屏等人到西盟等地佤族部落及村寨进行社会考察,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民国29年(1940年)
3月永文生父子挑动沧源班糯、中贺勐教民杀死沧源设治局局长陈汝珍及其随员多人。9月,普洱专区调集2000余人进入岩帅,责令岩帅赔款3.6万元。
民国31年(1942年)
春季日军侵入滇缅南段未定界的佤山地区。共产党员江枕石受党组织派遣来到澜沧,并与李晓村、尹溯涛及西盟区长张石庵到阿佤山区的西盟、敢散、莫列、南亢武、中弄等十七王地(也称韶华地)进行社会考察。
民国32年(1943)
6月3日日军自缅甸金厂坝侵入耿马孟定,3日后北犯班龙。国民党军队1个连在傣族人民的配合下毙敌700余名,敌败退出境。9九月8日,日军入侵镇康南伞,焚毁民房70余间。年底,沧源成立“民族抗日独立大队”,胡忠华任队长。耿马土司罕富廷捐献100万银圆支持抗战,罕富廷被召到重庆,受到蒋介石接见。
1943年佧佤山十七头目联防协会成立,并颁布《大中华民国云南省接缅边区佧佤山十七头目联防协会立盟书》。
民国33年(1944年)
春罗正明、李晓村、尹溯涛等人在佤山区组织“佧佤山区人民自卫队”(又称“南佧佤山区抗日游击支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2月,刘亚南率领的佤山抗日游击队先遣部队200余人,越过南卡江,奇袭中英滇缅南段未定界地区日军据点八莫取得胜利。
1945年
3月佤山抗日游击队兵分三路进攻南亢武、中弄、满象一带日军据点,将日军全部赶过了滚弄江以西地区,收复了佤山“十七王”地全部领土。
4月中共西盟区人民政府在今澜沧县拉巴乡芒东村小拉巴成立。
1949年
2月李培伦、浦世民在双江圈控建立起有各族人民参加的双缅地区的第一支人民武装。4月1日,迤南人民自卫军进驻缅宁。4月,沧源岩帅佤族人民武装编入迤南人民自卫军。成立沧源县临时人民政府,田兴武(佤族)任县长。
1949年
11月下旬边纵西进部队分别由龙陵、昌宁入镇康,经耿马、双江、缅宁到景谷,沿途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会见佤族等少数民族上层人士。
1950年
8月沧源县民族上层子弟魏文成、肖子生、田子富、赵正兴、赵立保、田子明等6人参加普洱民族参观团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10月,田兴武任思普专区第三副专员。
10月3日在北京怀仁堂,西盟佤族代表拉勐所受到毛主席接见。
12月27日~1951年元旦在宁洱召开全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会议采纳西盟代表李保和拉勐所的提议,采用佤族剽牛、喝咒水结盟的习俗举行联盟仪式,并竖立了“民族团结誓词碑”。西盟区力所代办李保、班箐佤族头人拉勐所在誓词碑上签名。
12月27日沧源县赵岩嘎等20余人参加思茅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
1951年
1月1日沧源县佤族肖子生等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名。
1月中央民族访问团到镇康、耿马访问,沧源县34名佤族上层人士加入访问团工作。
3月初沧源县班洪部落派出高耀星、胡忠义赴北京参加“五一”观礼。3月7日,沧源县成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田兴武任县长。4月,李弥残部进犯沧源。6月下旬被解放军击溃,逃出国境。
1952年
1月1~8日耿马县召开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协商委员会议,成立耿马县各族人民联合政府委员会。6月,中央民族慰问团、保山专署民族慰问团到耿马慰问。10月14日,缅宁专员公署成立,辖缅宁、双江、沧源、耿马4县。
7月经中共澜沧县工委批准,成立中共西盟区委。
1953年
3月成立中共西盟佤族区域自治县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西盟临时工委”)。
1954年
5月8日南大公路通车至缅宁,云南省主席郭影秋亲临剪彩。9月,胡忠华(佤族)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接见。全国政协委员胡玉堂(佤族)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
5月31日政务院批准设立孟连傣族拉祜族卡佤族自治区,6月16日正式成立。1963年9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孟连傣族拉祜族佧佤族自治县改名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8月经云南省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西盟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西盟工委”),隶属中共澜沧边工委。
1955年
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西盟区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辖区内划出,设立县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
10月8~15日耿马召开第三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成立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2月,胡玉堂到芒市参加中缅边民联欢,受到周总理接见。
1956年
6月19~25日中共西盟工委召开各族各界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西盟佤族自治县筹备委员会班子成员;选举产生西盟佤族自治县政协筹备委员会班子成员。同月,成立西盟佤族自治县政协筹备委员会。政协筹备委员会召开会议,会议一致通过西盟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采取直接过渡形式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决定。
1957年
胡忠华出席青岛全国民族工作座谈会。沧源佤族青年田老大被选送赴昆明学习驾驶,成为区内第一个佤族汽车驾驶员。
1958年
7月沧源县贺南完小高小毕业生赵家顺、赵家兴,岩帅完小毕业生田学明、赵家勤,耿马桂玉发、李恒义,双江魏学成等7名佤族学生被保送到中央民族学院预科部学习,后升入本科。9月,开办沧源中学。
1958年年底西盟县全境彻底革除猎人头祭祀、抄家拉人做奴隶的陈规恶习。有效地控制了民族械斗,禁止了民族仇杀。
1960年
5月沧源肖三木老(佤)、耿马尹岩茸(佤)到北京出席全国民兵英模大会。7月,沧源芒回民兵分队队长王赛倒(佤)出席全国边海防民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年内双江县沙岩保(佤)当选全国青联委员。
1962年
9月永德县佤族周定稳、刘丙元、王兴周被云南大学录取,周正正被云南农业大学录取,成为佤族第一代大学生。年内,胡忠华参加云南省访缅代表团到缅甸访问。
1963年
3月经国务院批准,把原来的“佧佤族”名称改称为“佤族”。
9月13日国务院批复:沧源佧佤族自治县改名为沧源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佧佤族自治县改名为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9月14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
1964年
2月28日沧源佤族自治县成立。6月,省委书记阎红彦到临沧地区视察,对边疆民族地区工作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7月,沧源县文化工作队成立,并到昆明作汇报演出。
1965年
3月3~5日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选举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正式成立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阎红彦到西盟县视察工作。
1973年
沧源县李华兴(佤)当选中共云南省委委员。沧源县赵赛嘎(佤)被推选为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及第三届中共云南省委候补委员。沧源县保洪忠(佤)当选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6年
6月保洪忠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会委员。年内,沧源自治县文工队到北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高格勐龙》等节目获奖。
1977年
沧源县李启德(佤)当选为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并当选为主席团成员。
1979年
6月30日省委统战部公开宣布为原省政协副主席胡忠华、常委高耀星平反。
10月沧源文工队赵俊政(佤)出席全国第四届文学艺术界代表会。
12月保洪忠被增选为省政协副主席。
1980年
沧源县中学、沧源县南腊完小被列为省定民族中、小学。
12月19—23日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大会宣布撤销县革委会,建立西盟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建立西盟县人民政府。大会选举产生了西盟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恢复县人民政府。
1982年
11月29日西盟佤族自治县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决定,每年农历八月十四至十六为全县新米节,机关、农村放假3天。
1983年
1月13日沧源崖画被省政府颁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洪忠任第五届省政协副主席。
8月27日~9月2日省委、省政府在昆明召开首届民族团结表彰大会,沧源县肖子富(佤)获云南省民族“团结模范”称号。
1984年
2月28日沧源庆祝自治县成立20周年。
1985年
12月5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正式成立。耿马自治县举行30周年县庆。
1987年
5月28日国务院批复云南省人民政府把“佧佤山区”改称为“阿佤山区”的请示。
1988年
4月保洪忠任第四届省政协副主席。
11月6日沧源、耿马地震,耿马、沧源、双江三个自治县损失最为严重。行署民委给国家民委发电汇报灾情,国家民委拨给救灾款50万元。11月12日,中央慰问团副团长、民政部副部长张德江率团到耿马、沧源视察灾情。11月12日,省委书记普朝柱,省长和志强,副省长保永康、赵廷光等省级领导分别到耿马、沧源视察灾情。
1989年
1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到耿马、沧源视察“11·6”地震受灾情况。1月25~27日,省长和志强在临沧主持召开地震灾区现场办公会。
2月23日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五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讨论通过《西盟佤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经云南省第七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7月15日批准,于当年11月1日起施行。
1990年
1月赵和(佤)任行署副专员,肖子富(佤)任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
7月2日云南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自治条例》,12月30日施行。
8月25日云南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沧源佤族自治县自治条例》,12月20日正式公布,1991年1月1日起实行。年内,沧源县佤族赵家顺当选第五届中共云南省委委员。
1991年
9月21日沧源县城欢度首届佤族“新米节”。在昆明的佤族同胞于同日举办新米节庆祝活动,刘荣贵、李桂英、赵廷光、刘明辉、高治国等省级领导同志到会祝贺。
10月经云南省七届人大第十四次会议批准,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确定为佤族“新米节”。
1992年
8月赵和(佤)调任省民委副主任。年内,赵家顺作为佤族代表参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1993年
3月保洪忠任第八届省人大副主任。
1994年
2月28日沧源自治县举行三十周年县庆。
7月13日沧源自治县佤族陈国庆获云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硕士学位,成为国内第一个获得硕士学位的佤族人。
1995年
3月5日中共西盟县委举办庆祝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庆典活动。
11月31日双江举行十周年县庆大会。
12月6日耿马举行四十周年县庆大会。
1996年
6月14~15日和志强省长到临沧主持召开临沧地区扶贫现场办公会。
6月19日沧源自治县公安局佤族缉毒干警田红疆获国家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民族地区杰出青年”称号。
1999年
9月29日~10月3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双江自治县、耿马自治县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沧源县佤族李国民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2000年
3月5日西盟佤族自治县在新县城举行有万余人参加的庆典活动,庆祝西盟佤族自治县成立三十五周年。
12月佤族舞蹈《铓锘锣木鼓舞》被省文化厅选送参加全国第十届“群星奖”比赛。
2001年
3月25日云南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300型客机平稳地降落在临沧机场的跑道上,临沧机场正式通航,佤乡临沧架起了通往山外世界的空中桥梁。
2002年
11月25日西盟佤族自治县把《阿佤人民唱新歌》定为西盟佤族自治县县歌。
2003年
4月15日西盟佤族自治县举办首届“中国佤族木鼓节”。
2004年
4月28日沧源举行四十周年县庆大会。
2005年
5月1日沧源佤族自治县举办首届“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
12月佤族作家聂勒荣获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2006年
10月3日云南省佤族研究委员会在西盟县举行首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换届会,进行了换届选举,选举岩秒为新一届会长。
2007年
3月18日佤族“青苗节”正式写入《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与传统的春节、泼水节一样,成为该县法定的传统节日。
8月28日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佤族学子助学协会”依法注册成立。
2008年
4月27日至5月4日由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临沧市举行。
8月佤族女作家袁智中荣获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2009年
8月“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在“第五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评比中,荣获“2008年至2009年度中国十大魅力节庆活动”荣誉,并获得中国会展界最高奖“金海豚奖”。
2010年
9月18日临沧佤族文化研究会成立,并举行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
9月24日云南省佤族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佤族“新米节”在昆明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