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古朴的佤族婚礼
四、简单古朴的佤族婚礼
结婚,是经过“串姑娘”恋爱、定亲以后,婚姻中的最后阶段,因而显得比较隆重。男女双方都要精心准备。男方家准备猪、鸡、水酒、烟、糖、茶等,要整修新房。
准备得如何要视能力而定,境况好的人家结婚时,可以杀猪、宰牛、杀鸡,可以热闹几天几夜,甚至连续吃喝五六天;境况不好的人家,可以随便一些,滤一坛水酒、杀一只鸡做鸡肉稀饭,让大家吃吃喝喝,玩一晚上,也就可以了。从俭从丰,人们都不会攀比。结婚的人家也不会因为办得简单而怕人家看不起,大家高兴就是了。
女儿出嫁,娘家要备好女儿的嫁妆。女儿的嫁妆要根据家庭情况而定,富有的家庭要多些,贫穷的家庭则少些。嫁妆的多少男方也不在乎。姑娘的嫁妆一般包括行李、衣物、镰刀、背箩、锄头、碗钵、簸箕、麻袋等,这也要看女方家的境况而定,不必非要跟别人一样。有的父母还分给女儿一蓬竹子。
另外,男方家还要给女方家一些聘礼,比如给一些肉、酒、米,这也要看男方家的境况而定,女方父母回赠给男方父亲一个筒帕、男方母亲一条裙子作为还礼。有些地方在结婚时,新郎要给女方舅父送礼,送礼一般是3元5角,或者7元,要付单数;同时还加一双鞋子、一个筒帕,有钱的还可以加送一条毯子。
佤族婚姻中唯一不能缺少的聘礼是姑娘的吃奶钱,因为姑娘是吃母亲的乳汁长大的,如今姑娘长大要嫁到别人家去,所以,要给新娘母亲付一点奶汁钱作为礼仪。一般是30元或50元,若是30元就给姑娘的父母20元,给她舅父家10元,这也只是仪式而已,并不表明姑娘家真的需要这点钱。现在给1 000元乃至上万元的也有。
迎接新娘那天,男女双方家都要准备水酒,以招待来往的朋友。沧源县岩帅佤族婚姻风俗中的迎亲和送亲习俗是别有一番情趣的。迎接新娘的程序一般是这样:像做其他重大事情一样,岩帅佤族迎送亲的日子,是经过双方老人协商、精心选择才能决定的。这个活动需要两天时间。第一天是男方到女方家去迎亲,第二天是女方到男方家送亲。不论是迎亲的男方还是送亲的女方,双方各自都有自己的队伍,即迎送亲的仪仗队。每队20人左右,男女各半,也就只能是双数,不能成单数,表示男女的结合成对。仪仗队队员的构成并非随便组成,一般是这样的:拄木杆长镖一人,挎长刀一人,吹芦笙一人,拿礼品的若干人,敲铜铓的三人,其他就是随队人员了。仪仗队人员特别是拄木杆长镖者和挎长刀者是有规定的,讲究这两个人与新郎或新娘的社会关系。例如男方的迎亲仪仗队,挂长镖走在前头的,必须是新郎的舅舅,紧跟拄长镖者后面挎长刀的人必须是新郎的叔叔。紧跟叔叔后面的芦笙手,是别姓的好友,表示来祝贺。拿礼品的就不太讲究了,或是新郎平时的好友,或者是热心的朋友,表示来帮忙、来祝贺。敲铓队人员也不讲究社会关系,但必须是真正的铓手。女方的仪仗队也是这样的,必须是新娘的舅舅或叔叔。在佤族的婚姻风俗中,舅舅的权利占有重要的位置,小伙子要娶哪一位姑娘,姑娘要嫁给哪一位小伙子都要征得舅舅的同意,父母亲没有决定权。正因为舅舅在婚事中的权力大,所以都由他带头领路作先锋,他手中的木杆长镖就是权力的象征。婚事是本家人的大事,本家人要承担保卫,负责安全,因此,由叔叔挎长刀护送仪仗队。
迎送亲的日子来到了,两家都做了很好的准备。
新郎家的迎亲仪仗队要出发了,只见队员们个个穿上新衣服,女队员更是穿上节日的盛装,手镯、项圈闪着银光,银链沙沙作响。拿礼品的队员,有的提、有的扛、有的背、有的抬,整个队伍表现出喜庆,显示出富有。从新郎家到新娘家,路两边早已站满了围观的人。仪仗队才出发,舅舅大声问叔叔:“听听吉祥的鸟叫声。”叔叔连忙大声回答:“听见了,叫声在我们的左前方。”舅舅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们赶快走吧!”他们走的路线是预先选择好的,不是直路,而是曲曲折折的弯路,实际上等于在那里兜圈子,比直路要多走好几倍路程。这一切都是假装的,其间大概含有游行或夸耀的意思,让人们看看迎亲队壮观的阵容,并从仪仗队的壮观阵容联想到新郎家的富有。
迎亲队终于来到新娘家的门外,可是他们不能直接进到屋里去,这中间又有一番习惯上少不得的程序。新娘家请来了门官,门官紧紧地把门关上,许多客人都已坐在屋里。新郎家的仪仗队进不去,暂时站在门外边,因为要进行一系列的对话、对唱。拄长镖的舅舅问:“里面有人吗?”里面的门官回答道:“有啊,你们是什么人?到我家来干什么?”舅舅连忙回答:“我们是好人,路过此地,到你家来借宿,行吗?”门官又说:“你们好像是强盗,是猎人头的,走开吧!”舅舅又赶忙说:“我们确实是好人,是出来买牛买马的,我们带了很多的金子、银子。不信,你们出来看……”舅舅尽力说好话,门官努力找借口,这一切都是为了寻欢作乐而演戏,是为了增加婚礼的喜庆气氛。对话还有很多。最后,挎长刀的叔叔取出几块银币,朝门缝里塞进去,赏给新娘家的门官,于是大门便开了。几个门官早已准备好了几竹筒水酒,舅舅、叔叔、芦笙手等刚一进门,就被门官们用水酒灌,吃不完的全泼在他们身上。还未坐下休息,舅舅忙着清点他们所带的礼物,清点完后一一交给新娘的舅舅代收。接着,新娘家立刻摆出丰盛的酒席款待迎亲队。至此,迎亲仪式就算完了。饭后,迎亲队散伙。到了晚上,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被请到新娘家喝水酒、唱调,内容都是关于爱情、婚姻方面的,任何人都可以唱。有代表新郎和新娘两方进行对唱的,也有抒发感情的独唱。
第二天是送亲的日子。像新郎家那样,新娘家也组织了自家的送亲仪仗队。所带物品,除了送给新郎家的礼品外,主要的还是新娘的嫁妆。少不了有锄头、镰刀、砍刀、织布机等劳动工具。新娘家的送亲队沿着新郎家迎亲队来的路线,前呼后拥慢慢地走到新郎家,只见新郎家的大门早已大大打开,新郎家的族人倾家出动迎接新人。不用对话,不用恳求,更不用金银收买门官,进门后大家说说笑笑,开怀畅饮。到了晚上,也一样的喝酒、唱调,老的对唱结婚调,少的则围着新娘坐。因为最终要离开生养自己的父母,这时,新娘会放声痛哭,别人劝也劝不住,只好顺其自然。喝得差不多时,小伙子舅舅就会告诉大家,时辰到了,该回去了,这样,大家就开始返回。新娘则由她最好的朋友陪伴,一边走一边劝告、指点以后应该怎样生活之类,一直送到新郎家门口为止。至此,迎亲活动就全部结束了。婚礼之后,新娘从此也就正式成为新郎家的成员。
佤族家庭形式上地位平等,但实际上夫权思想表现较为突出。在家庭里,农业生产、纺织、采集、烹饪等家务全由妇女承担。妇女对家庭财产没有支配权,不得参加家里、村寨的宗教活动或议事参政,即便在场也没有发言权。妇女可以参加社交活动,如唱调、打歌等。妇女一出嫁,必须严守妇道,否则将被丈夫休弃。夫妻感情破裂,可以离婚,无论哪一方先提出离婚,女方只能空手或者带上娘家陪送的嫁妆归回。若有儿女,儿女跟谁,就由谁来抚养,另一方没有抚养责任。过去,若女方要改嫁时,新夫还付给前夫在结婚时所付的聘礼。现在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渐渐地和男人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
佤族男子结婚后,可以分家另立门户。若家中只有一个儿子,就与父母同住;若有几个弟兄,就由老人选择一个他们认为心地最好的儿子同住,其他儿子则分出独居。留在“老房子”里的儿子是财产的第一继承人,女儿没有继承权。
佤族认为姑表婚才是最好的婚姻,舅父家有优先选择权。在婚姻问题上,舅父权还高于父母权。过去,有些地区的婚姻习俗,舅父之子娶姑母之女为常见之事,可以说是一种定制通例。姑母之子娶舅父之女则很不多见。舅父之子有优先娶姑母之女为妻的权利。姑母之女若要嫁给其他人,必须征得舅父的同意,但这种近亲婚姻所带来的不幸早被佤族人觉察到。佤族有句俗话:“盐酸树不开在马草山,外甥女不回嫁到舅父家。外甥女回嫁到舅父家命运不幸!”这句俗话表明佤族对这种近亲婚姻的不满和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