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鼓舞

佤族民间舞蹈木鼓舞是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鼓舞主要分布在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单甲、糯良、木鼓舞主要包括拉木鼓舞、铓锣舞、剽牛舞、刀舞、甩发舞、跳木鼓房舞、迎头舞、供头舞、送头舞等。跳这些舞蹈都要敲击木鼓作为伴奏的主要乐器,因而总称为“木鼓舞”。其他伴奏乐器还有铓锣、铜鼓、葫芦笙等。跳木鼓舞以围圈、挽手、对称舞蹈为主要动律,双膝弹动,重拍向下,韵律感强。表演时木鼓震天响,秀发满天飞,粗犷奔放、炽热狂野,表现出佤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性格特征。过去,木鼓舞贯穿于木鼓祭祀活动全过程,具有原始崇拜及娱神娱人性质。现在的木鼓舞与宗教信仰无关,已经发展为年节喜庆时的表演舞蹈,出现了以“高格龙勐”“甩发舞”“加林赛”等为代表的一批蜚声中外的优秀作品。木鼓舞是佤族民间歌舞的集大成者,是佤族文化最直观生动的体现,一直为佤族民众所认同,对凝聚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艺术价值和民族学、宗教学等的研究价值颇高。目前,临沧市已将木鼓舞作为佤族“司岗里狂欢节”、佤族传统“新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佤族翻鼓节跳木鼓舞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每年正月,人们都要上九重天和祖宗一起过节,吹芦笙跳木鼓舞12天才回来,这样祖宗们才快乐。后来出现了很多的妖魔鬼怪和害虫作恶,人们被灾祸、病疫、饥荒闹得不得安生,还发生了虎妖趁大人上天踩鼓时来吃掉小孩的悲剧。氏族长老告当向祖宗诉说请求帮助。天上的祖公就将威力无比的木制天鼓送给他让他带回凡间镇妖驱邪。天鼓有九庹长、七抱粗,告当他们扛也扛不起、拉也拉不动,最后在众多鸟兽的帮助下,他们才想方设法把天鼓移到天河里慢慢拉回家。等拉到寨边的河滩上时,已是农历二月第一个猪(亥)日了。乡亲们架起天鼓,咚咚咚地敲起来,妖魔鬼怪害虫们立时死得死逃得逃。人们高兴得接连跳鼓唱歌欢庆了三天,还把祖宗也从天上请下来,与子孙后代们一起饮宴同乐。祖公临走时,吩咐把鼓藏进山洞中,每年二月都要翻出来敲一回,跳木鼓舞一天,就会吉祥平安。这年果然风调雨顺,万物繁荣,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九月秋收结束,乡亲们为了感谢祖宗保佑他们获得了丰收,又隆重祭祀祖宗,过节一天。从此兴起了每年二月和九月的翻鼓节。由于天鼓太大太重,翻鼓进出山洞很不方便,后来人们就改制为小木鼓,也不再藏于山洞,而是放在家中了。
佤族民间节日与祭祀活动相互融通,每逢年节、祭祀,人们身着盛装,杀猪剽牛,泡滤水酒、蒸糯米饭以示庆祝,热闹非凡。其中最为盛大的要算是每年农历十二月,即佤历“格瑞月”所举行的“拉木祭祀”。该祭祀活动不但仪式隆重、场面宏大,而且由巫师“魔巴”率领下的佤族传统木鼓舞,贯穿于祭祀始终。更重要的是,届时“木依吉”大神,将亲临盛会接受人们对他的崇拜和敬奉。
“木鼓”是佤族人民祖辈相传的“神器”,被视为本民族繁衍之源头。佤族传说中曾记载:开天辟地之初,一场巨大的洪水几乎吞噬了陆地上的所有生命,是“木依吉”神用一只木槽拯救了阿佤人,才使佤族得到繁衍、壮大,直至留存到今天。从此,远古时期的阿佤人便将“木槽”视为民族的母体,给予着最高的崇拜。佤族为了获得本民族的繁衍、壮大,便将“木槽”制作成形似女阴形式,并能安放神灵“木依吉”灵魂的“木鼓”。阿佤人认为:“木鼓”既是拯救过本族始祖的“木槽”,是强壮母体的化身,又是“木依吉”灵魂的居住地,是万物繁茂生长的通天神器。因此,以舞蹈形式表现从“木鼓”的制作,到最后以敲击“木鼓”来沟通神灵,达到天赐福泽目的的木鼓舞,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舞蹈。为了使“木鼓”能够敲奏出美妙动听的音色,人们在两米多长的鼓身中间,凿制了扁长状的音孔,并在内腔中呈三角形的实心部分两边各凿一个音腔,装置上能产生回响的鼓舌和鼓牙。而且放置在木鼓房中一大一小、互为母子关系的两只木鼓,在祭祀性的木鼓舞中,要为舞蹈进行伴奏。这两面“母子木鼓”,发出的声音忽而低沉浑厚,忽而清脆响亮,不同音色的阵阵鼓声,犹如母子间亲切、委婉的对话,令人浮想联翩。
木鼓舞由四部分组成,舞蹈首先展现了由巫师“魔巴”带领全村健壮剽悍的阿佤男子,以藤条捆绑已选择好的巨大树干后,在骑于树干上的“魔巴”的一路领唱下,拉木人边踏歌为节,边迎合高呼地拉木前进直达村寨的歌舞。这段古朴而粗犷的歌舞“拉木鼓”,气氛神圣庄严,舞步自然成韵,极具原始崇拜意味。第二段以舞蹈形式出现的“进木鼓房”,集中以模拟舞姿来表述人们挖凿、制作“木鼓”的劳动过程。结束于新“木鼓”诞生后,“魔巴”手持树枝,在大八字“蹲裆步”的行进中,引导“木鼓”进入“木鼓房”的庄严过程。第三段“敲木鼓”,是木鼓舞表演中最为热烈和精彩的高潮部分。全段以娴熟的击鼓技巧和粗犷舞姿,集中展现了表演者以佤族日常生活中的祭祀、巡逻、报警、作舞等情景为内容的多种舞蹈套路表演。舞蹈开始由一至二人击鼓进行表演,鼓点的音色与节奏随舞蹈内容的变化而改变。当舞蹈进入高潮时,另有三四名手持彩绘鼓槌的剽悍男子进入场地,边击鼓,边围鼓旋转、跳跃,将“敲木鼓”的欢腾气氛推向极致。人们在以此欢愉神灵,求得来年的五谷丰登、人畜两旺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最大愉悦。“祭木鼓”是木鼓舞最后对“木依吉”大神进行崇拜的一段程式性礼仪舞蹈,舞蹈语汇简单、质朴,富有浓厚的原始仪式气氛。
随着历史的发展,佤族人的意识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新兴的科学文化取代了旧社会的封建迷信,但作为具有民族传统祭祀性的木鼓舞并没有消失,它以一种不失民族传统风范的崭新面貌,成为阿佤人认同并喜爱的自娱性舞蹈形式。每逢年节庆典,佤族男女老少都会穿戴一新,在“木鼓”的敲击下跳起木鼓舞。人们围绕着“木鼓房”,携手成圈翩跹起舞。他们以屈膝、弓腰表示对“木鼓”的敬仰。人们不分男女老少按逆时针方向围圈缓慢转动,动作以甩手走步和跺脚为主。第一拍右脚向右斜前方上一步,双手曲肘举至头斜上方,身体后仰;第二拍左脚跟踏一步,双手甩至身后斜下方,身躯前倾。如此反复,动作规律而平稳。舞蹈以敲打木鼓者的领唱与众人踏节而歌为伴奏。歌词多以述说民族历史、祭祀和劳动生产、生活等方面为内容。整个歌舞表现了佤族人民制作木鼓的过程和木鼓落成时的喜悦心情。咚咚的木鼓声和不时的高亢歌声、欢呼声,伴着充满激情的舞蹈,强烈地表现了佤族人民淳朴的乡土情感,执着追求“求生存、图发展”的民族精神。现在,人们在舞蹈中又加入了佤族女子的“甩发”动作,使木鼓舞在形式和舞蹈语汇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而成为佤族的代表性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