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胡忠华
十、胡忠华
胡忠华(1912~1969年),男,佤族,佤名尼康,官名达奔,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大寨人。幼年进班洪佛寺当和尚,得名帕依翁。1942年,世袭班洪王胡忠汉病死,因长子胡德胜年幼,由胡忠华与叔父胡玉芳共同摄政。1943年,胡忠华被正式任命为班洪部落代理王子,1944年10月,被云南省主席龙云委任为“班洪守备司令官”。1948年春,被省主席卢汉委任为“班洪自卫支队总指挥”。1951年3月被普洱专员公署任命为第五副专员。1952年年底,被缅宁专员公署任命为副专员并代理沧源县长。曾任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民委副主任,省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胡忠华当上摄政王时,日本帝国主义派兵侵犯云南省西南边疆。在其父胡玉山和其兄胡忠汉的影响下,胡忠华组织和发动佤山各族人民,成立了阿佤山抗日独立大队,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加封为代理王之后,一面组织当地人民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西方宗教势力的渗透,一面组织各首领维持当地的生产生活秩序。游历内地一些地方之后,他加深了对祖国的了解和热爱。当人民解放军进军西南时,毅然与国民党反动派划清界线,参加反蒋斗争。1949年9~10月,耿马和镇康反动武装2000多人先后两次进攻已解放的沧源,胡忠华积极组织班洪地方武装进行反击,收复了班莫、班改等地。1951年5月,李弥残部入窜沧源,多次邀请他到勐董参加反共活动,均被拒绝。1954年,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他,并鼓励他“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还要热爱学习”。根据周总理和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批示,享受国家行政十一级工资待遇,其家属也转为城镇人口,每月享受一定的生活补贴。党和政府政治上的信任和生活上的关心,使他更加坚定不移地带领群众积极参加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在1957年的青岛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国家要尽快帮助沧源挖通公路,治理勐来落水洞的建议。1958年秋,参加省民委在昆明黑林铺举办的民族上层学习班时,表示要彻底地改造自己。之后,他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拥护建立乡、村政权,积极促进互助合作运动,主动交出家中的武器;以坚强的毅力在短期内戒除了吸食鸦片的恶习。在勘划中缅边界、促进中缅边民的传统友谊、稳定边疆方面,胡忠华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52年,曾随云南省访缅代表团访问缅甸;1960~1961年勘定中缅南段边界时,担任班洪、班老地区行政管理委员会主任,竭力主张班老地区划归中国。
“文化大革命”期间,胡忠华被抄家,并被强行遣送到昆明白花山农场进行劳动改造。1969年7月29日,病故于昆明。1979年4月2日,得到平反昭雪。按照他的遗嘱,将骨灰寄存于临沧烈士陵园,后移葬班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