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迹——神奇的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是绘于岩溶峭壁上的古代绘画,据考证是三千年前新石器晚期当地先民们的作品,是云南史前时期现存崖画艺术最富集的地区。沧源崖画最早发现于1965年,迄今已发现并确认的面积较大的崖画点14个。崖画散布于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勐来、勐省等海拔1000~1700米的悬崖峭壁上,可辨认的图形多达1000多个,有动物、植物、图腾物、符号、手印、房屋、树木、太阳、山坡、道路、服饰、村寨、舞蹈、狩猎场、牧场、剽器、械斗场面等画面,再现了史前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劳动、文化、社会生活的场面。画面颜色呈红褐色,是以赤铁矿粉和牛血调合而成。从崖画的图像看,几乎概括了原始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后,从渔、猎、采集经济发展到驯化动物和培育植物的社会生活画面。1983年沧源崖画被列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1月17日,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汪宁生教授和佤族老干部在曼帕寨召集一些佤族老人及当地干部座谈,了解有关佤族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情况时,大家无意中提到附近有个地方名叫“帕典姆”意为“有画的崖”,这是第一次听说有崖画之事,于是,汪教授和佤族干部跟随当地佤族老人去看“帕典姆”,便发现了沧源崖画。这个闪烁着佤族先民灿烂文明的光辉篇章,展示着佤族先民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憧憬的——沧源崖画才真正公之于世。如今,沧源崖画已成为沧源县旅游风景名胜之一,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中外学者和游客前来考察和参观。
崖画内容丰富,构图简练,粗犷奔放,人物和动物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反映了当时原始部落的生产和生活情景。沧源崖画的发现,为研究我国西南边疆及毗邻的东南亚地区古代民族的历史、宗教及文化艺术提供了形象的资料。
(一)分布特征
沧源崖画均分布于沧源中部岩溶山区,海拔1250~1700米,画面均为溶蚀断崖,崖面多呈南北向,少数呈东西向,崖面多倾向山内,形成岩厦,可避风雨,岩厦前方都有一块缓坡地,宽窄不一,可供作者立足或供人举行宗教仪式,画面离地高低不一,低者1~2米,高者6~7米。14个崖画点中的3号、4号、5号、6号、7号、8号、10号共7个点分布于勐省镇的勐省、芒阳、满坎、和平四个办事处,1号、2号、9号、11号、12号、13号共6个点集中于勐来乡的勐来、丁来村公所,14号点分布于糯良乡翁不老村公所。

(二)内容和题材
沧源崖画的内容及题材极为广泛,据考释归纳可划分为图形7类,画面表现内容6类。
1.图形
人物。崖画以表现人物而且是男子的社会活动为主要内容,在崖画的所有图形中,人物形象约占74%,人物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差别用形象大小来区分。在众多人物中,大部分都没有表现性别,但从装束及所持物件看,大部分为男性,女性形象均有祭祀、多子等特殊含意。人物装束有头插羽毛、头饰角(牙)、头饰兽尾、身饰羽毛、耳戴饰物。

器物。画中人物所持的器物种类繁多,可分为工具、武器、用具等,许多器物是一物多用。常见的器物有弩、牛角、盾牌、矛、杵臼、套索、木栅等。
房屋。画中房屋主要有干栏式房屋和树上房屋两种。前者特点是下层养畜上层住人。在崖画中的干栏,具体表现形式分为三种:一是房身画成椭圆形或半圆形,代表房身略呈椭圆形的干栏;第二是房身画成三角形,似可代房顶双斜面轮廊分明之干栏;第三种较特殊,房身画成倒梯形,代表一种古老的干栏式建筑,其特点是脊长于檐。树上房屋是利用大树枝丫为房柱,把房身建于树上,以绳梯或木梯上下。

动物。画中动物形象的数量仅次于人物形象,约占总图像的17%,可辨别属性的有牛、马、象、猪、狗、猿猴、虎、豹、鹿、鸟类、蟒蛇等。牛已驯养,颈下系绳,由人牵之,或牛上骑人,崖画无明显的牛耕图形,且牛鼻多不穿绳,说明当时不会使用牛耕田,主要是供食用及祭祀。
神祇和神话人物。崖画中还有一些形象、装束或所持物非常奇特,不属一般人的形象,应是当时人们信奉的神祇、神话人物或有“神力”的人物形象,有手持或头顶闪闪发光物者,头上有动物形象者,置身在太阳中、手持兵器者,有下肢呈鱼尾状者等。
自然物。崖画中常见一些自然物和自然景象,如道路、山、山洞、树、植物等,以表现人物、动物所处的地理环境,或故事发生的背景。它的大部分与宗教信仰有关,是人们崇拜的对象。
符号和手印。崖画各点还有一些由几何线条组成的符号,似具有原始记事性质。它们是为了说明或配合周围那些图形,但本身非图形,是以抽象的方法表达某种意思,而不是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手印与周围图形关系不清,可能属于个人签名的会意。
2.画面内容
狩猎。14个点中,有7个点有表现狩猎的画面,这种狩猎与原始农业相结合,为当时主要生产活动。画中最常见的狩猎方法有弩射、矛刺、追赶围捕,根据猎物的习性采用栅、叉等捕捉方式。
放牧。放牧也是作画者所表现的生产活动之一,而牧牛是放牧的主要内容,1号、6号点均有明显的反映。从画面分析,放牧采取野放法,即将牛羊牲畜野放山中,成年累月任其在野外生长、繁殖,牧者亦随之宿于山,若要杀之食用或祭祀,则看准头牛或头羊,用绳套其头强拉回家,群畜亦随之而归。

村落。崖画中内容最丰富的画面反映了先民们的定居生活。当时村落由若干座排列有序的干栏式房屋组成,具有明显的界限,中心两座房屋较大,表明除住宿之用外,还有供集会或首领处理事务的功能。村落周围道路纵横,村外还有一座田屋或仓房之类,人们驯养牛、猪等家畜。几条道路上走着携带武器的人群赶着牛、猪等家畜向村落行进。
战争。比较明显的战争画面为人群之中有持弩而射者、有倒地而死者,其间无任何动物画面。持弩人之后有一表示路标的符号,似可说明战争已越过边界。另一种画面是持牛角者和持弩者连成一线,周围亦无动物的画面,也可能表示战争。
舞蹈。明显的舞蹈场面为5人围成圈,均作一臂高扬,一臂弯曲摆动之态。崖画中更多的是模拟性舞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模拟打猎,几个手持牛角者,动作一致,周围无动物图形;另一种是模拟战争,持盾人成群而立,而不见作战的对立面。这类模拟性舞蹈,多半不是娱乐,而是与宗教仪式有关,当时人们相信猎前、战前举行模拟舞蹈可以保佑取得胜利。此外,还有一种属于化装舞蹈,画中人物头插羽毛、兽尾、兽角,身披羽毛而舞,用以对神祇表示敬意和祈祷。
杂耍。崖画中还有一些类似表演杂技的图形,最常见的是叠立人形。此外,还有抛球、弄盘、踩高跷、顶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