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计量观念
三、计量观念
佤族有自己的度、量、衡计量工具,但计量观念与数算一样,非常淡薄,没有面积和体积的观念,完全适应于原始交换与借贷的需要,今天你借我一箩稻谷种,秋收后,我用同一个竹箩还你一箩稻谷,绝对平等,互不相占。因此,佤族的度、量、衡不但没有统一的称谓、统一的标准,就是在同一个部落里,各家各户的计量标准也不一样。下面以西盟县马散寨和沧源县班洪乡这两个典型的佤族地区的计量作简要介绍。
(一)度
佤族没有“度”的量具,只以人的手指、手肘、手臂等不同关节或部位为单位来丈量长度。丈量时,人不分高低,手不分长短,均以当事人为准,买卖一致,借还同一。
1.西盟县马散长度概念
“丁特”:拇指与小指伸开成一字形的长度。
“所”:左手中指至左肘关节的长度为1“所”,或左肘关节至左肩,左肩至右肩的长度(虽然各部位长度不等),均可各称为1“所”。右手与左手相同。
“托普”:左右两臂伸平成一字形的长度(即1庹)。
1托普=5所=10丁特1所=2丁特
对远近、高低的距离,没有具体概念,只有相对比较的词语表达。
远:“递亚”;较远:“太”;更远:“阿拉”;最远:“玛拉”。
高:“太木”;较高:“龙”;更高:“龙龙”;最高:“亮亮”。
2.沧源班洪长度概念
“得轮乾”:食指前两节或后一节的长度。
“鹿呵轮特”:整个食指的长度。
“得杠”:拇指与食指伸直的长度。
“代”:拇指与中指伸直的长度。
“扫”:一肘的长度。
“鹿啊扫”:两肘的长度。
“崩扫”或“排”:两臂左右伸平的长度(即1庹)。
(二)量
佤族的量具,多为自制自用,通常用竹、木做成。
1.西盟马散的量具

有“赛困”(分大、小“赛困”两种)、“块”(分大、小“块”,大块称“块尼”,小块称“块里”)、“担”“亢”四种。
1块尼=5大赛困1担=2块尼(即大“块”)1亢=3担
2.沧源班洪的量具
有“得格龙”(一小碗)、“得卯”(一小竹筒)、“得斯恩”(又称“别”)、“得半”(一箩)、“担”“卓”“得八”等7种。
得八=10卓(稻谷重约4000千克)
1卓=10担(稻谷重约400千克)
1担=2箩(稻谷重约40千克)
1箩(得半)=4别(稻谷重约20千克)
1别(得斯恩)=4筒(稻谷重约5千克)
1筒(得卯)=4碗(稻谷重约1.25千克)
1碗(得格龙)(稻谷重约0.31千克。)
(三)衡
佤族过去的衡器多用汉族传入的戥子和秤,自制的很少。西盟马散和沧源班洪地区均为如此。
10分为1钱称“得铁”;10钱为1两称“得卯”;4两为1亢,或称“得勘”;40两以上,一律以“砣”计算。
现在,佤族的度量衡计量单位,已与其他兄弟民族一样,通行国家统一的计量器具和单位。
过去,佤族已有初步的方位观念,能辨别东、西、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如西盟马散称东为“里赫斯艾”(即日出方向);称西为“里吉斯艾”或“格来白”(即日落方向);称上为“朗”;称下为“塞”;称前为“戛”;称后为“凯”;称左为“力俄”或“威依”;称右为“力奥克”或“岛末”。有的佤族地区的方位概念较为明细,如沧源岩帅、班洪等地区,已经出现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多方位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