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佤山抗日斗争
二、佤山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佤族人民继续高举义旗,配合滇西南的抗日部队阻击日军的侵犯。自1942年起,先后组织了“耿马沧源支队”“佧佤山抗日支队”“佧佤山特区自卫支队”等抗日游击武装。1944年,班洪胡中汉被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任命为“班洪守备司令官”,命其组织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班洪地区又成立了“班洪自卫支队”。
1942年3月8日,日军攻陷缅甸仰光,4月29日又陷缅甸腊戍。从1942年5月始,日军就大举向我云南边地进攻。5月3日陷畹町,10日陷腾冲等地,又越过萨尔温江进入我国阿佤山区。从滚弄、户板,从新地方(勐茅),经班老、班洪,两路向孟定进犯。我抗日部队在当地人民的积极配合下,阻止了日寇的进犯,从而在腾冲和保山以怒江为界形成对峙局面。在阿佤山区,日军始终未能攻占孟定。在“抗日守土”和“抗日保卫阿佤山”的号召下,佤族和当地各族人民,不单以人力物力积极支援驻当地的抗日部队,还迅速组织起游击队与日军展开直接斗争。以当地佤族和其他民族为主组建的游击队,计有“耿马沧源支队”(简称耿沧支队)、“阿佤山区游击队”“阿佤山特区自卫支队”和“班洪自卫支队”。耿沧支队,是国民政府十一集团军司令宋希濂于1942年派张振武带一个连到耿马组建的,9月成立,委耿马土司罕裕卿乡为司令,张振武为副司令。后张振武另调1944年改由二十集团军委任的李开文为副司令,下辖三个大队一个特务连,共500多人,活动在耿马、孟定、勐董、麻栗坝等地。
阿佤山游击支队,是张振武奉驻大理十一集团军之命于1943年组建。同年5月在沧源永和成立,张振武任司令,下编8个大队,实有6个大队,共1000余人。成立后,其司令部移驻新地方,并召开阿佤山区部分部落头人会议,宣传和号召抗日保卫家乡。参加会议的有佤族永和、绍帕、班洪、班况、班老、班控、班勐、塔田、敢色、戛喜、蛮国、允恩、眉龙、拢达、永邦、尼莱等部落头人,还有勐董土司罕华相。1944年,国民党十一集团军与二十集团军划分防区,耿马和阿佤山区均归二十集团军,张振武奉命调回十一集团军、二十集团军派谢应麟任阿佤山游击队总司令。谢应麟到任不久,日军攻占了新地方。同年5月谢率部与日寇在土林、班楷打了十余日,战斗相当激烈,因寡不敌众,退至耿马地区。二十集团军以谢战斗不力,调回,委派耿沧支队副司令李文开为司令。李接职后,由三十三师调一个加强连并将阿佤山游击支队原部加以编整。在李文开的率领下出击新地方,于1944年11月夺回新地方,将日寇赶到萨尔温江以西,支队司令部又重驻于新地方。
1943年2月,马义昌被十一集团军委任为“阿佤山特区自卫支队”司令,组成4个大队,700多人,活动于阿佤山西北部南腊、蛮鸠、班控、班弄、巩别、那衣、蛮弄、拉撒、塔田等地。共与日寇作战9次,打死日军30多人。
“班洪自卫支队”,全称为“滇黔绥靖公署云南省政府班洪自卫支队”。1944年10月,班洪王胡忠华到昆明见龙云,龙云即委胡忠华为“班洪守备司令官”,发给胡步枪300支,子弹3000发。胡返回班洪后,便组织了班洪自卫支队,胡忠华任总指挥,李文焕、田子昌任副总指挥,南腊(属班洪地)本人(佤族一支)高耀恒为参谋长,下辖六个大队,士兵多为佤族,无事在家种地,有事集会起来打仗。支队组成不久,日寇便撤离了阿佤山区,故未正式与日军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