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的佤族
二、唐宋时期的佤族
在唐代,佤族先民主要分布在南诏设置的永昌、开南、银生三节度辖区。据《蛮书》卷四所载,当时佤族的主要分布区有两片:其一,是“望蛮外喻部落分布在永昌西北,今云南永平、腾冲一带”;其二,是“望苴子蛮,在澜沧江以西”。所谓“望苴子”,意为佤族士兵,是南诏王朝从澜沧江以西佤族各部落中征调来的士兵。这一部分佤族主要分布在今临沧市辖区各县、普洱市辖区部分县市和德宏、西双版纳及缅甸佤族地区一带;当时,这一带地区的各民族都已被南诏统治者征服。
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佤族已呈现发展不平衡的状态,社会生活状况也不尽相同。对此,《蛮书》《新唐书》等都有所记载。《蛮书》卷四说:“望蛮外喻部落,在永昌西北。其人长大,负排持槊,前往无敌。又能用木弓短箭。箭镞敷毒药,所中人立毙。妇人亦跣足,以青布为衫裳,连贯珂贝巴齿真珠,斜络其身数十道。有夫者竖分发为两髻,无夫者顶后为一髻垂之。其地宜沙牛,亦大于诸处牛,角长四尺己来。妇人惟嗜乳酪,肥白,俗好邀游。”
“望苴子蛮,在澜沧江以西。其人勇捷,善于马上用枪。所乘马不用鞍。跣足,衣短甲,才蔽胸腹而已。股膝皆露。兜鍪上插牦牛尾,驰若飞。其妇人亦如此。南诏及诸镇大将出兵,则望苴子蛮为前驱。”
《蛮书》卷六又说:“自澜沧江以西越赕朴子,其种并是望苴子。俗尚勇力,土多马。开元以前,闭绝与六诏不通……阁罗凤以后,渐就柔服。通计南诏兵三万,而永昌居其一。”
从以上记载来看,分布在永昌西北的望蛮外喻部落比较先进。从他们以青布为裳、养的沙牛“大于诸处牛”“妇人惟嗜乳酪”等情况看,其农业、手工纺织业和畜牧业都比较发达,南诏统治者在这部分佤族中可能已征收物质贡纳。
分布在澜沧江以西永昌郡西南部越赕和银生节度辖区的“望苴子蛮”则比较落后,他们骑马“不用鞍。跣足,衣短甲,才蔽胸腹而已。股膝皆露”。其农业和手工纺织业都欠发达,“土多马”“善于马上用枪”则说明他们的畜牧业比较发达。从南诏王国能大量征调他们当兵的情况来看,这些佤族部落的社会政治组织和军事组织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无论是望蛮外喻部落,还是望苴子蛮,都富于原始的战斗精神,他们“勇捷”“尚勇力”“前往无敌”。南诏军队出征时,他们往往被作为前锋部队。
宋代大理国时期,佤族分布区属大理国永昌府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