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祭虎豹
三、祭虎豹
古代佤族人民长期过着狩猎的生活,他们认为虎豹是最厉害的兽中之王,是天神的使者。佤族认为,猎获马鹿、野猪、麂子不算有本事,打死一只老虎才算是好猎手,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英雄。因此,佤族人猎到动物,再大也不举行仪式,只有猎到虎豹,才为其举行盛大的赕庆活动,才唱猎歌。一人唱词,众人齐吼叫。从打倒猎物的地方开始,一路唱回来。又唱猎歌,又吹牛角号,又一路放枪,表示庆幸。只要听见佤族人的猎歌和牛角号声,就知道他们已猎获到老虎或者豹子。
佤语赕虎豹,是佤族狩猎生活中的一大风俗,打死了兽中之王,确实算得上是英雄,理应举行庆贺活动;猎获天神的使者,得罪了天神,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应向天神请罪,因此,要举行盛大的赕庆活动。这赕庆活动,既是庆贺,又是忏悔。赕庆活动赕的主办者,是猎获虎豹猎手的亲家。
猎到老虎后,猎人们就要派人跑回寨子报信。向头人报告,通知猎手家做一些准备。然后猎人们砍来一根长竿子、一些野藤准备抬老虎。他们将野藤结成两道藤圈,分别圈在老虎的胸部和老虎的腰部,然后将长杆子穿过两道藤圈,由两个强壮的猎手一人抬一头。这样抬起来,虎的四肢向下垂直,就像站着的活虎。猎人们前呼后拥,边走边唱,又是歌声,又是号声,又是枪声,响彻整个山谷。
回到山寨门外,早有许多人等候在那儿,目的是要举行一个仪式。猎人将死虎放下来,让它匐卧在地,祝酒老人手持竹酒杯来到死虎前蹲下,只见他念念有词,酒杯里的水酒不断地滴下来。祝完酒,又见两位男扮女装的老者,各执一把斧子,杀气腾腾地走到死虎面前,念了几句祝词后,将斧子高高举起,猛劈虎头左右两边的地面,一人劈三下,嘴里大喊:“啊哈!啊哈!”这样做,据说是佤族第一次猎到虎,是两位妇女用斧子亲手砍死的,因此,老虎最怕佤族妇女的斧子。“砍虎”仪式完了,人们接着向猎人们敬酒,为他们洗尘,向他们祝贺。最后,在激昂的猎歌声和水牛角号声中,人们簇拥着将死虎抬到猎手家。
死虎被抬到猎手家,早有两个老妇各拿一把木梳站在那儿等候。猎人们将死虎挂在准备好的木架上后,两个老妇就开始唱凄婉的猎歌,她们边唱边用木梳为死虎梳理全身的毛。这时围观的人更多了,人们围着木架跳起了赕虎舞,他们边跳边有组织地唱和吼叫,舞蹈粗犷豪放,跳得尘土飞扬,跳得人们满身是灰。跳了一阵后,祝酒老人手把竹酒杯又一次来到死虎面前,边滴酒边念祝词,念完了就退回去。这时,几个大汉从寨外抱来一些青树叶铺在地上,就开始剥虎皮了。这是一项认真细致的工作,必须将虎皮从头到脚完整无损地剥下来,套在已准备好的“竹篾虎”上。“竹篾虎”是用竹篾仿照虎的模样和大小编扎成的。虎皮套上以后,再做一些修饰,如用木梳将虎毛梳理平整,为虎“洗脸”,用狗茄子果作虎的眼珠等,这样,“竹篾虎”就跟真虎一样了。将虎抬到架上,人们围着它跳舞、唱歌。“竹篾虎”在木架上要挂三天三夜,人们尽情唱调,时唱时停。三天里,每天下午太阳快要落山时,两个大汉抬着“竹篾虎”,一个老者手提小铜铓走在前面,还有一个青壮年手里拿着一只口袋,身上挎几个挎包走在后面。他们组成一个“串寨队”,抬着“竹篾虎”在寨子里走西串东,逐家逐户要大米、鸡蛋、盐巴、蓝烟、茶叶等物。这些东西收来都用在赕虎活动中。其中,鸡蛋要拿去喂虎,先由祝酒老人祝完酒,然后对准虎口将生鸡蛋掷进去。串寨时,各家各户争相送物,以示慷慨,因为他们深信“虎魂”能将家里的贫穷和疾病带走,换得来年的健康和丰收。
送“虎魂”是赕虎活动的结束。这一天,人们穿着新装,照例又唱又跳,又吃又喝,举寨欢腾。两个老妇人边唱边为虎梳洗,歌声深沉而凄凉,就像哭死人一样悲哀。而后,祝酒老人手把竹酒杯,为“虎魂”祝酒诵词。诵完了,两个大汉将虎从木架上抬下来,最后一次抬进山寨走一圈,以示离别。家家户户照例拿出生鸡蛋往虎口里掷,有的人还捧出大米往虎身上撒,喝酒的人也举杯往虎身上浇酒。最后,人们将虎抬出山寨大门,早预备好了的全寨所有的火枪一齐鸣放。枪声、歌声、吼叫声、牛角号声响成一片,气氛庄严而又热烈。全寨男女老幼,互相簇拥着将“虎魂”护送到指定地点——离寨子不远的神林中。将虎挂在赕虎木架上后,人们又一次围着木架狂跳、吼叫、唱歌和喝酒。当太阳落山时,祝酒老人又一次祝酒,念祈祷词,宣布赕庆活动结束。这时所有的火枪又一次鸣放,最后人们纷纷返回山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