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治县的建立
1.沧源佤族自治县
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西南部,在东经98°52′~99°43′和北纬23°4′~23°30′之间。汉至三国、东晋时沧源被称为哀牢县地,属永昌郡;南朝属宁州;唐朝属南诏银生节度地;宋朝大理时属永昌府地;元代时,南部及东北部属木莲路军民府,西部及中部属孟定路军民府;明属孟定府耿马安抚司及孟连长官司;清属镇边直隶厅勐角董土千总及班洪土都司;民国初年,划镇边厅所属的勐角董土司地设置沧源行政委员管理,归迤南道管辖,后又称普洱道。1915年后属澜沧县,1936年建立沧源设治局,1947年属普洱专区。1945年5月,沧源人民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组成了沧源县临时人民政府。1951年3月,沧源县第二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岩帅召开,会议以“民族火塘会”的形式,协商产生了以田兴武为县长、吴任为副县长的沧源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实现了临时人民政府向人民政府的过渡。1952年划归缅宁专区。1964年2月28日成立沧源佤族自治县。
沧源佤族认为,人类是从小米雀啄开的一只大葫芦里面走出来的。先出来的是佤族,然后跟着出来的是傣族、拉祜族、汉族。为了表达对先祖们开天辟地的崇敬,过去一些佤族部落首领便纷纷自称为葫芦王,所以沧源也就被人们称之为“葫芦王地”,在明清时期的汉文典籍里曾有葫芦王地的描述。
全县辖8乡3镇64个村公所和29个农村办事处,480个自然村寨,1个国营农场,1个自然保护区。8乡3镇分别是团结乡、单甲乡、糯良乡、勐来乡、勐角乡、班洪乡、班老乡、南腊乡和勐董镇、勐省镇、岩帅镇。沧源以佤族为主体民族,杂居着傣、拉祜、彝、汉等民族,截至2000年全县总人口157734人,其中佤族13559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5.96%。
沧源东与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和思茅地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相连,北接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西部与友好邻邦缅甸接壤。沧源南北宽47千米,东西长86千米,总面积2447平方千米,境内99%为山区,俗称阿佤山区,国境线长147千米,全县境周长为337千米,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最高海拔窝坎大山有2605.4米,最低海拔芒卡坝出水口仅有460米,相对高差2145.4米。
沧源县城勐董距省会昆明876千米,至行署所在地临沧有222千米,南距西双版纳350千米,北至国家级口岸孟定口岸131千米,西至缅甸重镇腊戍270千米,距缅甸首都仰光750千米,是通向东南亚地区的重要门户之一。
沧源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温和,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季与雨季分明的特点,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4℃,最高气温22℃,最低气温10℃左右,无霜期长达317天。5~10月为雨季,年平均降水1780毫米,最高达3000毫米以上,是云南省降水量最多的县之一。

沧源境内地形复杂,海拔悬殊,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境内水系发达,河流密布,形成了以小黑江、勐董河、拉勐河、贺勐河为主要河流的澜沧江水系和以南滚河、黑河为主要河流的怒江水系。两大水系构成了开发潜力巨大的丰富水能资源。全县水能蓄量31.7万千瓦,可开发利用4.43万千瓦,现已开发水电装机3690千瓦。
沧源阿佤山是一块神奇、瑰丽的绿色宝地,是云南省主要的森林资源地之一,到处林海茫茫,植被覆盖率达54.95%,全县活立木总蓄量达708.4万立方米。因地处亚热带,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山多林密,植物种属繁多,野生动物时常出没,被专家称为可与西双版纳媲美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
沧源阿佤山是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如有被称之为“活化石”的桫椤以及铁力木、楠木、红椿、滇石梓、红锥、见血封喉、红豆杉、木莲、琴叶楠、润楠、番龙眼、八宝树、灯台树、团花等珍稀植物,随处可见。
林中有当归、野三七、重楼、血七等众多的名贵中药材;有木耳、香菌、白参、橄榄、胡椒、砂仁等山林特产;有各类兰花、杜鹃等奇花异草,还有香蕉、杧果、黄果、菠萝蜜、佤山地黄瓜等热带水果。
沧源像是天赐的动物乐园,是天然的动物园,亚洲象、孟加拉虎、蜂猴、菲氏叶猴、猕猴、白掌长臂猿、金钱豹、白鹇、绿孔雀、水麂、双角犀鸟、穿山甲、岩羊、苏门羚、巨蟒、巨蜥等珍稀动物,在莽莽原始森林中穿梭、嬉戏。
景区内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早在明清时期,茂隆银厂就闻名境内外,现已探明有金、银、铅、锌、铁、铜、石英、云母、硫黄和煤等20多种矿藏。初步探明储量达1500万吨的莲花塘煤矿是目前滇西南最大的煤炭基地。

位于县城的广允缅寺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神奇的沧源崖画闪耀着3000年史前文化的光芒;风光旖旎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多姿多彩的勐来溶洞群是返璞归真的理想旅游圣地。
沧源阿佤山不仅被誉为动植物王国,而且还是享誉海内外的歌舞之乡。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是一首风靡世界的流行歌曲,另有经典现代歌舞《月亮升起来了》《加林调》和木鼓舞、甩发舞、甩肩舞、剽牛舞、舂碓舞、薅秧舞等。
由沧源佤族人民创作的舞蹈《木鼓舞》《高格龙勐》《民族团结之光》《薅秧舞》等曾获国家级表演奖,还被选送到缅甸、新加坡、美国等地演出。

沧源阿佤山山清水秀,风光如画,奇峰林立,洞怪石奇,是风情旅游的最佳地方,也是生态旅游的胜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便利的跨境区域优势,引来无数到佤山探寻的中外游客。云南省政府已将沧源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目前,沧源阿佤山正申报建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多方努力,群力开发,佤山旅游资源已经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基础硬件和旅游设施得到改善,完善了交通条件和服务接待工作。随着沧源阿佤山县内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沧源机场的建设,沧源阿佤山已经成为一个旅游热点。
2.西盟佤族自治县
西盟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普洱市西部,在北纬22°27′~22°56′和东经99°18′~99°43′之间。向东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相连,向南与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相接,向西与缅甸接壤,国境线全长88.33千米,距省会昆明847千米,县城距国境线仅17千米。平均海拔1359.7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低缓,南北长,东西短,长约60千米,宽约40千米,土地总面积1357.57平方千米。西盟镇是普洱市境内海拔最高的县城和最冷的地方,全县除勐梭坝外,皆为山地。全县辖西盟镇、娜妥镇、勐梭乡、中课乡、新厂乡、傈僳乡、岳宋乡、翁嘎科乡、莫窝乡9个乡镇。西盟于1965年3月5日成立佤族自治县,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原因,西盟的县情可概括为“国家重点扶持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典型的民族直过县、地处边境一线的边疆县、民族跨境而居的特殊县”。县内居住着以佤族为主的24个少数民族,佤族、拉祜族和傣族为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4%,其中,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2%,分布在全县各乡(镇)。
西盟山清水秀,风光如画,气候适宜,冬无皑皑白雪,夏无炎热酷暑,季节不分春夏秋冬,只分干季和雨季。常年被茫茫云海覆盖,是一块极为神秘的理想的旅游处女地。驰名中外的勐梭龙潭、佛殿山、佤山云海、南约藤索桥等风景胜地,令游客无限神往,也是众多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还是中国民族电影、电视理想的拍摄取景区。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除西盟镇、勐梭乡外,西盟其余乡镇均与友好邻邦缅甸接壤,娜妥镇与缅甸仅有一街之隔。同胞情谊,一衣带水,相通的东方文化,跨境经商、旅游通道十分便利。

西盟自然资源十分丰饶,已探明的矿产达十余种,更令人惊奇的是在西盟还首次发现了地球上一种神秘的矿物质,1986年被国际矿物命名委员会定名为“西盟石”。
古朴的风土人情,神奇的名胜景观,保持最完好的佤族传统文化,便利的出境通道,令中外游客迷恋、向往这块热土。
3.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在东经98°48′~99°54′和北纬23°21′~24°01′之间。东与临翔区、双江县交界,南与沧源佤族自治县接壤,北与镇康、永德、云县毗邻,西与缅甸山水相连。全境东西最大横距112千米,南北最大纵距76千米,总面积3837平方千米,其中海拔450~1300米的热区占总面积的41.6%。总人口28.54万人(2006年),有汉、傣、佤、拉祜、彝、布朗、景颇、傈僳、德昂、回、白等民族。全县辖4镇5乡(耿马镇、勐永镇、勐撒镇、孟定镇、大兴乡、芒洪拉祜族布朗族乡、四排山乡、贺派乡、勐简乡),2个国营农场(勐撒农场、孟定农场),3个居委会,82个行政村。县政府驻耿马镇。
全县地形东高西低,梯级递降,河谷坝、丘陵坝散落山间。境内山峰较多,分别组成大雪山和大青山,均为怒山支脉老别山系的余脉。主要河流有南碧河、南汀河2条干流,75条支流,分属澜沧江水系和怒江水系,南汀河水直汇缅甸萨尔温江。大兴乡境内的大雪山为县内最高峰,海拔3233.5米;西南角中缅交界的南帕河(清水河)与南定河交汇处,海拔450米,为县内最低点。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属亚热带半湿润类型和北热带半湿润类型气候。
矿藏有煤、铁、铅、铜、金、银、汞、石膏、汉白玉等。海(坝桩)孟(定)、临(沧)耿(马)、孟(定)南(伞)公路贯通。县境内有新石器洞穴遗址、崖画、石刻等文物古迹7处,其中勐省石佛洞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耿马”的“耿”系傣语,巴利语称“辛吐袜纳塔”,意为“地方”“地域”。“马”为汉语。即“有马的地方”或“跟着马找到的地方”。傣族称这里为“勐相耿坎”,意为“黄金宝石之地”。
西汉为古哀牢国地。东汉属永昌郡。三国蜀汉为永寿县,属益州永昌郡。西晋至南朝梁为永寿县,属宁州永昌郡。西晋元康九年(299年)至东晋咸康八年(342年),永昌郡治南移永寿县(今耿马)。北朝周至隋属濮部。唐初属黑僰濮部。唐南诏国为永昌节度地。宋大理国时属永昌府。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置孟定路,泰定三年(1326年)置谋粘路,耿马分属孟定路和谋粘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谋粘路改置谋粘府,属布政司,后省入孟定御夷府。洪武三十年(1397年),建立耿马城。
万历十三年(1585年)析置耿马安抚司,属孟定御夷府。清初袭明制,为耿马安抚司,直属云南省。顺治十七年(1660年),耿马安抚司划归永昌军民府。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升为耿马宣抚司。雍正八年(1730年)7月,永昌府属迤西道。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三月,耿马宣抚司改属迤西道顺宁府。光绪十七年(1891年),析耿马宣抚司属之猛角、猛董地方入镇边直隶厅。民国元年(1912年)隶镇康县。民国31年(1942年)2月,由镇康县属耿马土司地置耿马设治局,同年12月划属云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驻顺宁县)。
民国37年(1948年),属云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驻缅宁县)。1950年11月22日,耿马解放;1951年2月,成立耿马各民族行政委员会,隶保山专区。1951年7月,原耿马所属河外东、西两区划归镇康县辖,孟定划归耿马。1952年1月,成立耿马县各族人民联合政府委员会,撤销耿马县各民族行政委员会。
1952年11月21日,政务院批准撤销耿马设治区,设立耿马县。1952年11月25日,内务部批复设立缅宁专区。1955年3月22日,政务院批准撤销耿马县,设立耿马傣族佧佤族自治县,10月16日正式成立。1963年9月13日,国务院批准:耿马傣族佧佤族自治县改名为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970年,临沧专区改为临沧地区,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属临沧地区。2003年12月,临沧撤地设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属地级临沧市。
4.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总面积2292平方千米。总人口17.65万人(2006年)。全县辖2镇4乡(勐勐镇、勐库镇、沙河乡、大文乡、忙糯乡、邦丙乡),2个国营农场(双江农场、勐库华侨农场),3个社区,72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勐勐镇。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是该县的主要世居民族。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部为河谷地带。地貌高差悬殊、山地起伏、谷地相间。南勐河纵贯勐勐坝中央。县内最高处大雪山海拔3233米,最低海拔670米,县城海拔1050米。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属南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20.2℃,年均降雨量在1000~1200毫米。矿产资源有铁、铜、铅、锑等矿。有大文、忙糯乡的6个新石器遗址,游览胜地有仙人山、白岩洞等。因澜沧江纵于东,小黑江横亘于南,在东南角上汇流,故名双江。
西汉为古哀牢国地。东汉至三国蜀汉为益州永昌郡闽濮部地。西晋至南朝梁为宁州永昌郡闽濮部地。北朝周至隋属濮部。唐南诏国为永昌节度蒲蛮部地。宋大理国为永昌府蒲蛮地。元属谋粘路蒲蛮部和倮黑部地。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建立勐允养,永乐十四年(1416年),建立勐景庄,成化八年(1472年),勐允养和勐景庄归耿马管辖。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改隶顺宁。民国19年(1930年)1月6日,双江县正式成立,县署设于勐勐。
1950年11月23日,双江县解放;12月3日,双江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保山专区。1951年,县人民政府驻营盘,设太平、勐库两个区(亦称一、二区),下辖39个乡。1952年11月25日,双江县划归缅宁专区;县政府迁至勐勐。1985年6月11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双江县,设立双江拉祜族佤族布依族傣族自治县。1985年12月30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成立,辖7区1镇;71乡,1个乡级镇;国营双江农场,国营勐库华侨农场。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勐勐。2003年12月,临沧撤地设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属地级临沧市。
5.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地处东经99°9'~99°46'、北纬22°35'~22°23'之间。东与澜沧县、北与西盟县相连,西部、南部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33.399千米,是通向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门户。总面积1957平方千米,山区面积占98%。总人口13.29万人(2006年)。全县辖3镇3乡(娜允镇、勐马镇、芒信镇、景信乡、富岩乡、公信乡),1个国营农场(勐连农场),3个居委会,39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娜允镇。
县境为怒山余脉所控制的宽谷盆地与山地相间的地形,为完整的喀斯特地形。山势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最高点腊福大黑山(又称为昂郎山)海拔2603米,最低海拔500米。大小河流为怒江与澜沧江下游水系,主要有南卡江、南马河、南垒河、南基河。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垂直变化明显。珍稀植物有龙血树,动物有虎、豹、熊、野牛等。矿藏有煤、铅、锑、金。古迹有宣抚司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景信溶洞和勐马瀑布是境内最佳的自然景点。傣族的孔雀舞、拉祜族的芦笙舞、佤族的舂米舞及丢包、射弩、荡秋千、打陀螺,是民间主要的文体活动和传统的文化习俗。
孟连,系由傣语“勐两”转音而来,意为“找到的一块好地方”。秦朝属西南夷地。西汉为哀牢地;东汉、三国蜀汉属益州永昌郡;两晋南北朝属宁州永昌郡。隋属濮部。唐南诏国称茫天连,属茫部地,隶属永昌节度。宋大理国称“孟连”,属永昌府。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木连路;明永乐四年(1406年),正式建立土司制度,设孟琏长官司,隶云南都司,辖今孟连、澜沧、西盟等地及南卡江以西、萨尔温江以东的哈瓦地区,长官司驻今孟连。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孟琏长官司改属永昌军民府,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置猛连宣抚司,属迤西道永昌府,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改属迤西道顺宁府,光绪二十年(1894年)改属镇边直隶厅(今澜沧),隶迤南道。民国2年(1913年)4月,镇边直隶厅改为镇边县。民国3年(1914年)1月,易名为澜沧县。1949年2月,澜沧县解放。同年4月5日,孟连县临时人民政府成立。8月后隶属思普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领导。12月,撤销孟连县建制,并入澜沧县,成为澜沧县下辖的一个区。1950年6月,成立了澜沧县人民政府,属宁洱专区。1950年9月,成立孟连区临时人民政府。1954年5月31日,政务院批准设立孟连傣族拉祜族佧佤族自治区,6月16日正式成立孟连傣族拉祜族佧佤族自治区。1963年9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孟连傣族拉祜族佧佤族自治县改名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2003年10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思茅地区,设立地级思茅市,孟连县属地级思茅市。2007年,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孟连县属地级普洱市。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208593人,聚居着傣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景颇族、傈僳族等21个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