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民间体育
第六节 民间体育
由于受佤族社会历史发展状况的局限,直到新中国成立时,佤族仍处于封闭落后的原始社会状态,同其教育、音乐、舞蹈一样,体育完全融合并直接产生于劳动生产技能和来源于日常生活之中。
佤族的民间体育活动,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与风俗习惯、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起于劳动,源于生活,还时常伴以歌舞,既体现出劳动的技巧性、竞赛的对抗性、生活的趣味性和娱乐的游戏性,又能增强体质,益于身心,丰富生活,并能促使劳动技能、生产技术的发展。佤族是山地农业民族,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自然抗争防御兽类对自身及劳动成果的侵害,必须具备强壮的身体和高超娴熟的生产生活技能,只有如此,方有可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生存下来,立于不败之地。这些高超的生产生活技能不断发展,逐渐演变成某个体育项目。受历史的局限、生活环境的制约及本民族人体质和心理因素的限制,在佤族长期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仅产生了射、摔、跑等体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有长期使用弩而产生的射弩,有日常生活及劳动、游戏中产生的摔跤,有游戏中产生的打陀螺等体育项目。
佤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有射弩。弩是佤族社会中最常见的劳动工具和防御武器,几乎每个男子都有,都会使用,既是狩猎的工具又是防兽御敌的武器。每当农闲组织集体追山时,在出发之前,青壮年们都要比比箭法,看谁射得准、射得深。30步开外,射玉米粒大的固定目标,箭射出后,不仅要看能否射中目标,还要看箭射进去的深度,以示谁的弩劲最大、强度最硬。硬弩只有胆大、劲大、臂力超群的人才能拉得动,也才最能体现出高超的箭术。类似这样的竞赛,在劳动休息时、在节日里都会进行,是男子汉最喜爱的体育活动。当然它仍未脱离生产劳动,主要的目的还是用于狩猎和防御抗敌。佤族的弩由三部分构成:弩身、弩弓、弩弦,弩身较长,多为木制。弩身有弩把和弩头两部分。弩把装有扳机,弩头有弩箭穿过的孔。弩弓竹制,既要有硬度又要柔韧性好。弦多用上等麻线制作,两头束于弩弓两端。射击时弩身下端顶于腹部,两手紧拉弩弦,安于扳机上,放稳后右手抽箭搭于弩身的箭道上,随即使右手轻握弩身下端,左手托稳弩身,平举至眼前,瞄准,左手食指扣动扳机。有效射程一般在30米以内,箭用竹制,有箭身和箭羽。除了常规的箭外,还可在箭头涂上毒汁,制成毒箭,多用于射猎猛兽。
摔跤,也是存在于佤族民间的体育项目,没有固定的姿式、规则,只要把对手摔倒就成。一般是两人对峙,移动脚步,伺机进攻,可抱腿摔,也可使绊、按压等。其他还有打陀螺、爬杆、跑步等。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对存在于佤族民间的体育项目进行了挖掘、整理,如制定了射弩竞赛规程,使之成为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其他的挖掘、整理工作也在进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