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民间工艺
第五节 民间工艺

佤族社会尚未达到农业和手工业分工的阶段,专门从事手工业的人极少,只有少数做银手饰的工匠。即使这少数的工匠,也不脱离农业生产。不过,佤族的银制头箍、项圈、耳环、手镯、烟锅等,却是有相当技艺水平的民间手工艺品。
在手工艺中,竹、藤编艺是佤族男性特别是中老年人最普遍、最娴熟的家庭副业。工艺产品多见于帽子、筐子、饭桌、饭盒、槟榔盒等。虽无特殊的工艺技巧,但造型美观大方,经济耐用,具有佤族自身的特色。
染织是佤族妇女的杰作。从捻线、染织到缝制成品,全是手工,而且都是天然植物染料。颜色以红、黑为主,其间夹杂有黄、白、蓝三色。搭配协调、编织精细,多以条纹和几何图案交织,错落有致,给人一种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感。如筒裙、背袋,就是染织工艺美术的佳作。此外,佤族妇女的装饰品,如腰部与小腿上佩带的竹藤、篾圈,胸前挂的天然果珠、贝壳和鸟骨做成的珠串,也是原始民族手工艺的珍品,有着一定的艺术价值,是佤族人民审美观念的完美体现。比较有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如下:
佤族长刀 过去佤族有砍人头祭谷之习俗,用的是长约140厘米、宽3~4厘米的长刀。现在砍头习俗已经在佤山消失了,但长刀还作为佤族人生产生活工具、防身器具和装饰物。长刀是每个佤族成年男子外出时必备的防身武器和装饰物,其造型独特、质地优良、锋刃锐利,是旅游观光必买的纪念品。
佤族挎包 又叫“筒帕”或“背袋”。用五色棉线交叉手工织成,构图对称,色彩对比鲜明,以红、黑两色为主。男子挎包稍大于女子挎包。长包带包面,包面上常织的花纹图案有方格菱形、三角形、牛角变纹等。喜用野生白色长形芦谷籽镶嵌在包面的等分位置。在太阳光的反射下,远远望去,闪闪夺目。挎包既是佤族男女老幼随身携带的装饰物,又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实用性生活用品。不论下地劳作或是上山打猎或是走亲串寨、赶集上街都离不开它。还是佤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互送的信物,并常常作为贵重礼物赠送亲朋好友。

佤族银腰箍 佤族妇女常系于腰上的一种装饰物,其造型别致,工艺精巧,价廉物美,是佤族传统贵重装饰品,也是佤山旅游的俏卖纪念品。
佤族腰箩 佤山翠竹遍野,自然有许多竹编物。腰箩是佤族妇女尤为喜爱的一种盛装旱烟和槟榔的用具。它用料考究,造型独特。选用7月砍下的竹子编制,这个季节的竹子不易被虫蛀。腰箩高约33厘米,口径14厘米,方底圆鼓腹,直口。底和肩部编有耳孔,用来穿引自织自染的棉质彩带,系于腰间,便于携带。腰箩表面涂有野漆树浆液汁,经火烟久熏,色泽乌黑。无装饰性花案,却显古朴,是一种很好的竹编纪念品。
佤族镂花针筒缀鱼银链 佤族妇女从来就爱利用大自然中的一切美好事物装点自己,尤其喜爱佩带精巧奇异的自制银饰。在这些琳琅满目的饰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镂花针筒缀鱼银链。它长96厘米,分为三层坠饰,从上至下,依次坠有并列镂花针筒一对、翘尾银鱼一只、六方形槟榔盒一个和烟锅签等。针筒装针,也可装些纸币,既安全又方便;鱼坠作饰面的同时,还有着更深含义,表示子孙昌炽、财运亨通;槟榔盒小巧玲珑,用来盛放随时享用的槟榔果。银链所坠实物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不仅实用性强,而且装饰效果无与伦比,十分受游客的青睐。
竹节餐具 佤族自古饮食用具多用竹木器,尤为擅长制作竹子器具。其竹节餐具品种繁多,造型多样,非常精美。诸如竹拉,形似木盘,比碟子要大,用来盛稀饭;竹节杯,用一节或几节竹子制成,留底部,其他自上至下打通,做水酒杯,饭后常饮,别有风味;竹碗,用较粗的一个竹节利用自然生成的竹节窝稍加修整即成。所有竹节品,较多保留竹子原色,装饰纹案多为水波弯纹和麦穗纹,古朴逼真,不失为一件件上乘的手工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