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童年教育
二、童年教育
童年教育有两项重要内容:美食教育与榜样教育。
所谓美食教育,即在儿童生日时,举行特定的仪式,以美好的食物激励他们为了吃好穿好,必须勤劳致富。
所谓榜样教育,就是大人们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让儿童在大人平常生活与社交中潜移默化地懂得和了解本民族的“阿佤理”——本民族的风俗礼仪和人情世故。因此,“榜样教育”也称“身体力行”教育。
榜样教育的具体做法就是,佤族人要带自己的孩子参加大人的各种集会,特别是大人们的各种大小宴会。凡参加宴会者,都要带自己的孩子一同参加。佤族解释说,这样一是让孩子们时时感受到长辈们是爱他们的。用爱教育孩子,是最好的教育法。凡参加大人宴会的孩子们,都能分得鸡大腿肉和鸡胸肉,这是爱的物质体现。二是让孩子们通过大人的宴会了解和学会人际礼节、宗教祭祀等活动,以便他们长大成人后把这种民族的习俗代代相传。比如了解食物的分配办法:即男性长者吃鸡头,老年妇女吃鸡心和鸡肝,儿童吃鸡大腿等。长者吃鸡头,是他们认为动物的灵魂在头部。吃鸡头,就是为了让他们把握住灵魂,以便通过德高望重的长者,世世代代承传本家乃至本民族的灵魂。他们说“灵魂永传,生命不息”。
佤族老人们说:“我们民族说话要少,做事要多。做某件事就是在执行某个道理,如果某事丢了,就是丢了某个道理。子孙不绝,道理莫丢,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我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不仅给他们讲什么,更主要的是给他们做什么。”
佤族抚育儿童的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不断地给他们招魂。佤族的招魂活动,主要是为孩子和年迈老人举行的。招魂时间,一般在年头、年尾或节庆之际。此外,若儿童身体不适、虚弱多病也要给他们招魂。招魂与吃药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吃药打针(包括用佤药治疮疥之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理病变,而有些疾病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常常与灵魂失落有关,但具有悟性思维的“召差”(先知先觉者)则能看见它们的去向或失落的地方。为了让它们归附儿童的身体,就要以招魂的方式把它们祈请回来。
正如他们的招魂词所言:
魂呀魂,
你是生命之主,
你是婚嫁之媒,
我们用新鲜的鸡蛋,
把你请回家里来;
我们用雄壮的公鸡,
把你驮回寨子里。
你莫向往森林荒山,
你莫贪玩离家出走。
留在阿奶熏过的草房,
留在阿达温暖的库仓。
母亲的包头包住你,
父亲的挎包藏住你。
归来哟灵魂!
从凶险的源泉归来,
从惊吓的山林归来,
从掉落的塌方归来,
从挂住的藤蔓归来。
路口莫要站,
平地不可歇,
悬崖很可怕,
绝壁更危险。
回来哟,魂!
回到你主人上来,
保佑我们的孩儿。
让他的力气大如象,
让他的声音响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