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三、佤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佤族服饰的文化功能与其他物质文化功能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佤族服饰由最初的实用为主而发展、提升到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功能,但其基础仍离不开实用性。佤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涵盖了佤族社会的等级观念、民族支系、历史变迁、神灵观、审美观等方面。下面主要从佤族人审美观来理解在佤族服饰上所体现的佤族文化价值观。

(一)佤族与黑色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观,佤族就有一些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审美观,例如对颜色的爱好,有其自己的特点。从民族整体上来讲,若要找出多数佤族人喜爱的可作为他们代表色的颜色,非黑色莫属。自古以来,在佤族人的生活中,就有诸多喜爱黑色和赞美黑色的具体表现。
1.喜爱黑色服装
从整体上来看,佤族人的服装是以黑色为基调的,黑色是他们服装的传统颜色。当然,他们并不满足于单调的黑色,因此许多男女还用少量的其他颜色加以点缀或陪衬。如黑外衣里面穿件白衬衣,黑衣裳配银纽扣,黑包头上插白色羽毛,妇女的黑包头更是被装饰得花枝招展,美丽无比。然而这些点缀或陪衬,是要让黑色服饰更加美丽、潇洒和充实。
2.佤族妇女以黑齿为美
佤族有一句俗语:“牙齿黑才好共欢笑,脚步响才好齐步走。”古代佤族视齿黑为美。每年农历八月间,她们上山采摘鸡矢藤尖或果实,像傣族人嚼槟榔那样,嚼鸡矢藤尖或果实,数次以后,牙齿便会染得又黑又亮。据她们说,嚼鸡矢藤或果实,还可杀虫、保护牙齿。
3.喜爱黑头发
佤族不论男女,无不希望自己有一头又浓密又黑亮的头发,头发越黑越好,凡是头发浓密而又黑亮的男女,倍受人们的青睐。头发黑亮的小伙子,姑娘们喜欢为他梳头;姑娘又黑又粗的发辫,不但吸引众多的小伙子,而且往往会受到其他姑娘的羡慕甚至嫉妒。

佤族形容一个人健康的肤色,喜欢用小雀果叶子的颜色来比喻。如说某人的肤色“像小雀果叶子那样黑亮”。小雀果叶子的颜色深绿而发亮,也真是很漂亮。而“深绿”的意思在佤族中被说成是黑亮。另外还有用被烤黄的嫩苞谷的颜色来比喻健美的肤色。如说某人的脸色“就像烤黄了的嫩苞谷”。嫩苞谷烤黄后的颜色,是佤族人极为喜爱的颜色之一。
4.喜欢用“黑”取名
佤族男女中,不乏有以“黑”做名字的人,如“依龙”(黑小二)、“赛龙”(黑老四)、“不勒龙”(黑不勒)、“娜黑龙”(黑姑娘)等,是很受人们喜爱的名字。用“黑”取名的人,并非都是肤色较黑,有些名为“黑”的男女,其肤色比旁人还白得多。只因为在佤族社会“黑”是美丽的代称,是健康和诚实的象征,有些人或者因为自己白得与众不同而希望黑一些,故用“黑”取名。佤族人常说这么一句话:带着黑心办事。从汉语的字眼里去理解,真叫人莫名其妙,不可思议。“带着黑心办事”当然是直译,佤语中也确实是这么说的。但佤语中的“黑心”是“真心”,是“实实在在”的意思。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带着真心实意去办事”。把真心实意说成是“黑心”,可见“黑”在佤语中更多的是褒义词。
过去佤族人送鬼用黑羽毛鸡,这当然是一种宗教迷信。他们之所以用黑羽毛鸡,是认为黑羽毛鸡最纯洁、最高尚,用黑羽毛鸡可以体现他们送鬼的诚心诚意,只有真心实意地求神拜鬼,神鬼才会较快离开人们的病体,病人才会得到康复。这里体现了古代佤族人的宗教心理以及他们对黑色的信赖和敬仰。古代佤族人在偏爱黑色的同时,相对地也有不少贬低白色的言词和行为。佤族有一句俗语:“地宽荒,女白懒。”即旱地宽就荒,女人白就懒。贬低肤色白嫩的妇女,意在反衬对于肤色较黑妇女的赞赏。
佤族青年妇女们喜爱的唱调、跳调和玩调中,就有这样的歌词:白衣裳我不爱穿,我爱穿深黑衣裳;亚摆花白我不爱,我爱紫红罂粟花;等等。这些歌词,也都清楚地表明她们对于白色的厌弃以及对黑色的偏爱。
佤族人家中来了稀客,将受到很好的接待,除了泡水酒,还要杀鸡煮鸡肉烂饭,但禁忌杀白羽毛鸡。杀白羽毛鸡招待客人是不礼貌的,意味着主人看不起自己的客人。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杀白羽毛鸡招待了客人,以后这个朋友再也不会来了。从这里不仅看到佤族人对于白色的嫌弃,而且还可以看到他们的爽直和好客。
佤族人对于黑色的偏爱是独具特色的,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是分不开的。佤族自古以来就是从事体力劳动的民族,在长期的劳动中,风吹、日晒、雨淋,练就了他们壮实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同时也铸成了他们黝黑的肌肤、黑亮的眼睛,乃至形成了他们对于黑色的敬仰与崇拜。佤族人喜爱黑色,是因为他们崇拜勤劳、勇敢和真诚;佤族人敬仰黑色,是因为黑色象征着健康、庄严和肃穆,这也许是佤族在审美观上的一大特点。
(二)佤族妇女彩虹头饰中“龙”的文化内涵
千百年来在佤族社会中,有关“龙”的故事传说很多,优美动人,代代相传。佤族人认为“龙”是万能的神,无所不在,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龙,因此产生了对“龙”的崇拜,并且形成了他们自己的龙崇拜习俗。佤族的龙崇拜,表现在他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在服饰上也有表现,如佤族妇女头饰中“彩虹头饰”就是典型的例子。
佤族妇女喜欢留长发,她们常常以自己头发的黑、旺、长而自豪。男女青年中,谁的头发茂密黑亮,谁就会得到旁人更多爱慕,因此她们特别爱护自己的头发,更喜欢梳理打扮自己的头发,使其更加的美观。佤族女孩子们从十一二岁就预备好了“彩虹头饰”的主要饰物,即1缕1米长的黑丝线、5根3米长的不同颜色的毛线、6颗彩色毛线绣球等。装点“彩虹头饰”时,先把长发梳理平直,将长发根部用线扎紧,后将黑丝线的一头稳系在长发的根部,让黑丝线附在长发上,黑丝线一定要比长发长出五六寸。再用长毛线从长发根部将长发和黑丝线并拢一环一环地绕,环与环之间相隔2厘米左右,一直绕到长发尖处,形成发辫。然后将发辫盘在头上一圈,特意让长出长发的黑丝线垂于左耳后,再把长毛线继续绕在发辫上,将线头别紧在发辫上,最后就是系上彩色绣球了,6颗绣球都要系在发辫的上部,其中4颗系在前面,2颗系在发辫的根部,就这样,“彩虹头饰”便装点完成了。这就是沧源佤族女青年们最得意的头饰了,这种头饰轻便、扎实,而且美丽异常,雍容华贵,若再戴上闪亮的耳环,那简直是画龙点睛了。佤族妇女的“彩虹头饰”就是龙式头饰。佤族人因为崇拜龙,所以他们仿照彩虹的美丽形状,体现在了妇女们的头饰上,这种头饰便称作“彩虹头饰”,发辫就是龙身,垂肩的黑丝线是龙尾,五彩毛线就是龙身上的美丽花纹,而绣球呢,则是传说“二龙戏珠”“二龙抢宝”故事中的“珠”或“宝”。另外,对于龙的崇拜,她们特意选择在人的头上体现,这正好体现了对龙的无上崇敬。佤族人认为的神“龙”是个女性,因此,让妇女们来表现,这更是顺理成章的了。这是一个极其完美的体现,绝妙无比的构思。
“彩虹头饰”是佤族妇女们的完美杰作,充分体现了佤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体现了佤族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现了佤族人民朴实、潇洒的外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