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文教学

佤族现代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汉语文教学的开展与发展。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过去懂汉语的佤族人极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开展佤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人民政府在西盟、沧源等佤族聚居地区兴办起学校,有的学校例如西盟的力所小学和西盟小学,对学生还实行食宿包干制,发给书纸笔墨,每月发给补助金15元,生病免费医治,做到了吃、穿、治病国家负责。西盟佤族自治县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有一所学校,到了1983年全县有小学150所,在校小学生8589人;有中学两所,在校中学生877人。沧源佤族自治县小学数量从1952年的3所发展到1957年的24所,在校生共2652人,有3名毕业生被选送到昆明民族师范学校深造。到了1982年,沧源全县有中学8所,小学276所,幼儿园3所,有中小学教职工21579人。在校学生2133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4%。其他各县如澜沧、孟连、双江、耿马等县佤族地区都办起了小学和中学。内地高等学府如中央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学院以及其他高等院校,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陆续吸收优秀的佤族学生上大学。然而,佤族地区的学校教育50年来也走了些弯路。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由于受极“左”思潮影响,教学受到干扰,教师受到迫害,教育质量普遍下降。有的地区中小学停办了一两年,这是一种错误倾向。另一种错误倾向则是盲目提高升学率。例如1969年在全国“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的极“左”思想指导下,沧源佤族自治县提出“读小学不出村,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读大学不出县”的错误口号,盲目把初中发展到45个班,抽调小学教师近百人,削弱了小学师资力量;1975年,片面追求入学率,几乎社社办起了中学,而且到处设立完小,使师资力量过于分散;加之经费不足,教学质量极大下降,严重阻碍了佤族地区的教育发展。
粉碎“四人帮”后,佤族地区的学校恢复了正常秩序。沧源、西盟两个佤族自治县恢复了民族中心小学寄宿制,对当地佤族学生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一律免交学杂费,每年给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发寒衣、行李;对上中学的给予优惠待遇,开办了预科班、民族班,有效地促进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沧源县仅用6年时间,“培养了高小毕业生10708名,初中毕业生4611名,高中毕业生753名,28名学生考上省内外大专院校”。
据1999年统计,佤族大学毕业生共536人,研究生6人,获得硕士学位的3人;中专毕业生1950人,高中毕业生640人,初中毕业生1456人;在校生中大专96人,中专658人,普通高中708人,普通初中6933人,小学生48996人。佤族大学毕业生从无到有,现在每1万佤族人中已有18名大学生,佤族已经有了自己的博士、博士后,这是佤族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