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婴教育
幼婴教育其实应包括胎教。所谓胎教,主要体现在母亲孕妊期间,佤族有一系列的禁忌。比如,不准孕妇捉蚂蚱,不要打死蛇类;不准吃各种祭祀神灵的物品;不准参与各种宗教祭祀活动;不准扫地、缝衣服、摸铁器;等。这些禁忌有的带有迷信色彩,有的则具有保护母亲和胎儿的科学成分,需要作具体分析。
佤族的幼婴教育主要表现在婴儿降生后,人们除了有一系列的禁忌外,还要进行“启灵教育”。所谓“启灵教育”,即人们认为幼婴的灵魂处于萌芽状态,这时要加倍地抚育和正确地启迪。其办法是幼儿刚生下时要赶快用清水洗净,剪断胎脐并把它用布包好藏于母亲的箱子底。婴儿包好后,把他(她)们置于特制的箩筐放在母亲睡觉的火塘边、枕头旁,还用刺木置于婴儿筐旁以驱邪。然后,家人赶快杀一只未下蛋的小黑母鸡,做成鸡肉稀饭给母亲吃,起到催奶水的作用,佤族人又称之为“引奶饭”。吃了“引奶饭”的,两三天后母亲便有奶水喂养婴儿。在母亲没有奶水前,要由隔壁邻居有奶的妇女主动帮助喂养。人们认为这种主动帮忙喂奶是天经地义的,无需报酬,只是到了吃“接生餐”时,帮助喂奶的妇女们会被请来吃这一餐饭。
等到婴儿满月了,母亲要正式举行“启灵”仪式:选良辰吉日,杀一只公鸡,由婴儿父亲或请一名祭司祭祀“梅依格”神灵和家神保佑婴儿,保佑他(她)避邪躲灾、健康成长;使他(她)幼小的心灵明亮通达,心系于本族、系于家邦;到山上第一次不可走错路,不可认错山;记住自己的家园,记住自己的田地。
祭祀完毕,婴儿父母及全家吃完早餐,这时,太阳已经照耀山谷原野,云雾已离地升上天际,母亲便可用竹背箩背上婴儿,手里提着燃烧着的旧衣物布条,挎包装上米饭、鸡肉,到山上本家的土地,让婴儿首次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家园和土地。佤族认为这一仪式是人生教育的第一堂课——“启灵教育”之课,通过这一教育,每个人的生命与灵魂将从此紧紧系于本部落的山河和本家族的故土。反过来,本部落的神灵和家族神灵,都会认同这位新降生的生命与灵魂,会护佑他(她)健康成长。这次教育,佤族认为是新生命之灵与众神灵相互认识和认同,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