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乐器
二、乐器
佤族乐器有10多种,如:木鼓、铜鼓、独弦琴、铜锣、锥锣、响篾、葫芦笙、角箫、鹿箫、挽箫、摇箫、象角鼓、二胡等,甚至舂米的碓窝和舂棒,也可作伴舞乐器,即舂米舞之乐器。姑娘们两人一组,在舂米时,用舂棒撞击碓窝,发出悦耳的节奏,既是劳动也是娱乐,一举两得。“舂米舞”在佤族神话里有美丽的传说。下面介绍几种舞器:

独弦琴用以伴奏演唱史诗“司岗里”之乐器。形状似胡弦,由琴杆、琴筒、琴弦、弓、琴轴组成。琴杆有木制的有竹制的,杆上方钻一小孔安琴轴,琴筒用竹子制成,截一节直径10厘米的竹子,一边留竹节子,一边去节开口,筒身上钻一小孔,插琴杆。琴筒开口一方用竹笋叶剪成圆块盖在筒口上。琴弦用树皮草根撕成细丝条,然后搓成弦线。弦弓只有15~20厘米长,用细竹弯成弓,用草根做弓弦。演奏时用开水浇湿琴筒上的笋叶筒皮,弓弦不上松香之类的物品,只用水润潮。佤族独弦琴的演奏法近似胡琴,然指法却大大不同,基本指法是大拇指和食指轻捻弦线,其他三指则按、弹、揉弦线,发出低沉缓慢、动人心弦的声音。
铓锣佤语称为“格龙勐”,“格龙勐”有小、中、大三种类型。小铓锣,这是人们赶着驮牛驮马上山驮柴火,或赶集驮货物时常带在身上敲打的乐器,同时也可用小铓锣配合中锥锣和大铓锣一起敲打,构成各式各样的组合音响。在铓锣的伴奏下,舞者跳着各式各样的舞蹈。
各种箫、笛类有鹿箫、豹子箫、挽箫及稻箫,它们均属管乐器。管乐器中横吹者为笛,直吹者为箫。因管乐器多为直吹,少量横吹,故统称为箫笛类。
鹿箫,是在猎祭马鹿时吹的箫,竹制,有3个孔,发声类似鹿鸣的“布别布别”声;豹子箫,用牛角制,猎祭虎豹时吹的箫,发出“嘟呜嘟呜”的声音;挽箫,祭奠和吊丧时吹的箫,以竹制,有死人箫与活人箫之分,声音低沉哀婉凄切,催人泪下;稻箫,稻谷成熟了,在开镰收割时,人们选用粗壮的稻秆制作多孔稻箫,边吹边舞庆祝丰收,迎接稻谷魂回山寨;稻笛,是薅完二道秧田后,稻谷开始发蓬将要打苞了,为了助稻成长扬花,人们用竹子制成短笛,沿着田边地头,不停地吹呀吹,佤族人认为稻谷听到人间悠扬动听的笛声,便能抵抗各种病灾,茁壮成长,尽快成熟。
晌篾有铜制和竹制两种,是男女青年用以谈恋爱的传感之物。吹者利用口中一吸一呼的空气使小篾发出各种乐音,以表达不同情感。小伙子晚上串姑娘时边吹小篾,边让姑娘梳头。佤族认为吹响篾、梳头和柔情话语,不仅能促成恋爱成功,而且婚后生活美满,身心健康,生出儿女也孝顺、听话。即使婚姻不成,只要响篾、梳头与温柔的言语信息常传,人间的和睦友爱也能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