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胡玉堂
八、胡玉堂
胡玉堂(1897~1967年),男,佤族,佤名昆散,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人。1948年其兄班老王胡玉禄病故,胡玉堂继承王位。新中国成立后,被推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第一、第二、第三届政协委员、常委;任沧源佤族自治县政协副主席,班洪班老地区行政管理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67年2月,为躲避批斗出走缅甸,同年6月在缅甸塔田病故。
胡玉堂6岁进佛寺当和尚,先后在班洪、甘勐佛寺学习佛教经文,青年时期游历缅甸的滚弄、曼德勒等地佛寺,谙熟南传上座部佛教经典。
1934年2月,英国侵略军2000多人进犯班洪、班老等地,胡玉堂拿出自家储藏多年的银圆到孟定、耿马购买枪支弹药,支持抗英斗争,并配合其兄昆鄂(胡玉禄)及达刚、达监(保卫国)等头人组织群众在南依河一带阻击入侵之敌。阻击失败,班老寨被烧毁,他与众头人带领百姓躲进南滚河谷、龙头山的热带丛林中坚持抗英。后配合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打击英军。同年7月26日,胡玉堂被班洪、班老佤族人民推选为葫芦王地十六土目请愿团副代表,偕同赵子福、罕乐相等人赴昆明晋谒云南省主席龙云,报告“班洪事件”情形,恳请发兵援助。“班洪事件”后,中英再次会勘中缅南段未定界,胡玉堂受命带领班老部落所属头目10余人到南大、户算、甘勐等地参加中英边界会勘会议,列举大量历史事实,展示古印、朝服及祖先与吴尚贤开矿时的盟约信物——木刻,证明滚弄江以北属中国领土,力争归回中国。然因政府惧怕英方,未能切实支持中方勘界委员会与英方力争,致使滚弄江以北的大片领土未能划归中国,激起葫芦王地人民的无比愤慨。1936年2月2日,他率领班老部落头人10余人到公明山参加十七部落头目剽牛盟誓,联合起草发布了气壮山河的《卡瓦十七王敬告全国同胞书》。继承王位后,坚决不承认中英秘密划定的“一九四一年线”,反对缅英人员入境登记户口,拒绝英缅封官的邀请,后移住甘勐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胡玉堂爱国守边的赤子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本人也表示要坚决跟共产党走。1955年,他被邀请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国家民委专门为他开了欢迎座谈会。期间,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从北京回来后,云南省省长郭影秋为他举行了宴会,使他深受感动。为友好地解决中缅边界问题,1956年12月,他不惧境外敌特威胁,果断前往芒市参加中缅联欢,在芒市,再次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向周总理表达了班老部落回归祖国的愿望和决心。进驻“一九四一年线”以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撤出班老之时,他曾有过疑虑,但经做工作以后,表示理解,并一直为班老的回归积极努力,为祖国领土完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