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谚语与谜语
五、佤族谚语与谜语
(一)谚语
佤族没有把谚语、格言和成语加以区分,他们统称其为“洛西迪”,意为教育人的话。佤族谚语,是佤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与总结,是佤族文学的升华与精炼,也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佤族谚语大致可分为:智慧、勤奋、致富;人民、祖国、家园;神话、传说、历史;爱情、婚姻、家庭;生产、节令、经验;矛盾、运动、变化;修养、教育、学习;团结、友爱、互助等八个方面的内容。
例如反映智慧、勤奋、致富的谚语:棉花弹绒了线才细,柴火烧旺了饭才香(比喻“功到自然成”)。弩有箭能射物,人有智会富有。田丘犁得长,饭团包得大。
反映人民、祖国、家园的谚语:弩箭直射中老鹰,计谋深治理国家。江河会改道,百姓能选官。家家有神灵,寨寨有头人。
反映生产、节令、经验的谚语:开园圃得吃作料,种陆稻得吃细粮。地选在肥处,寨建在宽处。园圃宽广作料多,旱地肥沃谷满仓。
反映修养、教育、学习的谚语:改过图新,胜过得金。沉默便是金。εn不用会生锈,人不学习会落后。常挖的εn快,常抬的犁尖。不听话,挨棍子。小偷米,大赔牛。
反映生活、习俗、情怀的谚语:东张西望心术邪,愁眉苦脸目光浅。去,路长;回,水深(比喻进退维谷,都是一个“难”字)。
反映矛盾、运动、变化的谚语:穿过黑夜,跨入黎明。谷粒有饱秕,脑子有巧笨。潺潺流水顺其道,飘飘落叶归其根(比喻万物生长与消亡自有其规律)。
反映爱情、婚姻、家庭的谚语:因有母可解椎髻,因有父可放宽心。日头西落不正照,石头抛出不回手(比喻男女双方感情破裂,发誓断绝关系)等。
佤族谚语之所以被称之为“教育人的话”(洛西迪),因为它带有哲理,意义广。一条谚语可使人们从多方面受到教育,再则它不仅与佤族日常生活紧密相联,而且是语言文化的升华与结晶,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二)谜语
谜语不但能使人娱乐,而且是训练智力的一种辅助手段。佤族谜语的最大特点是朴实、简单、贴近生活。
打用具谜语,如:一个妈妈,领着很多娃娃;娃娃出来亲妈妈,亲了妈妈变成一朵花。(火柴)
铁水桶,上面烧火,下面支锅。(烟锅)
一条大水牛,永远割不完。(磨刀石)
三个姑娘戴一个项圈。(三角架)
打身体各部位的谜语。如:
有个胖娃娃,在洞里跳上跳下。(舌头)
两片竹笋,挂在两个墙上。(耳朵)
许多鸡蛋,排列在梁上。(牙齿)
两个石岩洞,雀子下蛋在当中。(眼睛)
十个小娃很相似,都带同样的帽子,没有手脚没有眼,叫他干啥就干啥。(手指头)
打常见事物的谜语。如:
白天烤脊背,晚上烤肚皮。(房子)
一根绳子长又弯,怎样量也量不完。(路)
人走它也走,人坐它也坐。(影子)
树上有只碗,下雨它不满。(鸟窝)
别样东西肉包骨,这个东西骨包肉。(蛋)
一塘火够大家烤。(太阳)
打动物的谜语。如:
下面两棵树,上面两片草,有眼也有嘴,有时成房屋。(母鸡)
有个猎人身背万支箭。(豪猪)
犁田不用牛,上坡点点头,出门不要伴,下坡滑溜溜。(猪、马、狗、蛇)
打植物的谜语。如:
四条小牛,同住一间房。(核桃)
看起来是绿的,吃起来是红的,吐出来是黑的。(西瓜)
脚杆像象脚,牙齿像马牙。(芭蕉)
小时穿衣,大来脱衣。(竹笋)
从以上略举的例子中,可看出佤族谜语是丰富多彩的,它和谚语一样与佤族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又因字数少,有韵律,容易被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