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佤族的酒文化
四、佤族的酒文化
(一)佤族人与酒的关系
佤族的酒文化是佤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粗犷、古朴是佤族酒文化的重要特色。酒在佤族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不仅起到调节和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作用,同时也给佤族人的生活带来欢乐和情趣。因此,佤族人喜欢酒,更崇尚酒,视酒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家家常备酒,季季闻酒香。
佤族人崇尚酒,认为酒是最高尚、最圣洁的物品,能帮助佤族人御寒、驱邪、解毒,也能养身、壮胆、提神,因此,产生了崇尚酒的习俗。酒被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佤族人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知道酒有很好的解毒作用。例如吃了什么山茅野菜或山菌野果中了毒,喝下几口水酒,很快就会好。在生产生活中不注意伤了皮肉,用酒洗净伤口,伤口就不会肿,而且好得快。佤族民间有句俗语:“生的姑娘是酒仙,生的儿子是财神。”这是对新婚夫妇的一句祝词,意思是祝愿他们生的姑娘会酿酒,生的儿子会经商。体现了佤族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佤族民间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叫作“宁要一坛酒,不要一头牛”。讲的是一个老汉有两个儿子,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头黄牛,一坛水酒。老汉去世后,两个儿子也就分了家。哥哥抢先将黄牛牵走,把水酒留给弟弟。不久,发生了一场饥荒,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最后,哥哥只好把黄牛杀了吃,弟弟也将酒坛打开充饥。哥哥靠吃牛肉,开始还可以,不久就不行了,单吃肉不吃粮,没有力气,活也干不成。不久,牛肉吃光了,哥哥也饿死了。弟弟天天掏酒吃,活得很好,身强力壮,还照样天天劳动,直到地里的庄稼成熟。后来,人们懂得了酒的重要性,并形成一句格言:“宁要一坛酒,不要一头牛。”
佤族人爱喝酒,特别喜爱自己酿制的水酒。佤族有“无酒不成礼”的习俗,因此,酒成了他们待客议事、杀鸡宰牛、婚娶丧葬、起房盖屋、求神送鬼等生产、生活的必备物品。小到一户人家,如有成员要出远门,家里要泡一葫芦(佤族特有的滤酒器,用葫芦做的)水酒(烧酒也可以)为之送行,请亲朋好友、邻舍一同来喝。大到一个寨子,甚至一个部落,有什么大的事情,要先由主管头人家泡少则七八坛,多则十几坛水酒,然后召集全寨或全部落男女老幼都来喝,大家开怀畅饮,不限数量。佤族人不论举行什么活动,都要喝酒,他们认为“烟是消费品,酒是品尝物”。主客之间、朋友之间,烟酒的相传互敬是起码的礼节,是友谊的桥梁。而“无酒不成礼”与古代汉族的“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意,因此,佤族家家有酒,人人会喝。
(二)佤族人的酒
佤族人的酒是妇女酿制的,这大概与自古以来佤族人的食物大都由妇女制作有关。唐朝樊绰在《蛮书》卷四中写道:“望蛮外喻部落,在永昌西北。……妇女惟嗜乳酪,肥白,俗好邀游。”妇女做事认真、细致,酿制的酒就比较甜。大多数佤族妇女都会酿制水酒,大多数佤族家庭也都备有水酒。自古以来,会酿制水酒并酿制出甜蜜的水酒,是佤族人衡量妇女勤劳、贤惠的一条重要标准。佤族《祝词》中就有“生的姑娘是酒仙”的祝词。酿制出甜蜜的水酒,是佤族妇女们引以自豪的事。哪家的酒最好喝、最甜,就会远近闻名,而女主人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佤族人的酒,主要有水酒、甜酒。佤族也能烤烧酒,但烤烧酒产生时间比较晚,主要学自汉族与傣族,不是佤族主流的酒品。
1.水酒
水酒是佤族的传统酒类,佤语称“布来农姆”,是“年酒”的意思,佤族人很早就知道,酒装的时间越长,就越醇和、越好喝。佤族的小红米水酒,酿制装罐后时间不足年,是不轻易拿出来泡吃的。佤族水酒,特别是存放时间较长的水酒,其味清凉、香甜、醇和,度数不高,一口气可以饮下几筒(竹酒杯,一筒约半斤),真正可以开怀畅饮,两三筒不会醉。但它的后劲来得慢,喝过量了,一醉就不容易醒。这似乎是可怕的,其实不然,能够一口气喝下五六筒的人并不多。也就是说,佤族水酒要喝醉并不容易,要喝相当的数量才会醉。
水酒是佤族民间传统的一种散热、解毒、驱乏、壮身的清凉饮料。主要以小红米、稻谷、玉米、高粱、小麦、苦荞、糯谷等粮食作物为原料,其中,以小红米、高粱为最佳。水酒的酿制方法是:将原料炒黄、粗磨,糠、米不分,洒上少量清水后拌湿,然后用子蒸熟,再散开晾在篾笆上。晾凉了以后拌进适量酒药(过去佤族以糯米为原料,自己制作酒药)拌均匀后,用芭蕉叶垫在箩筐里将酒料捂严,支在火塘边或阳光照射的地方受热。四五天后发酵,散发出香甜的酒味,这时,打开装入备好的酒坛里,将坛口裹严,放置在墙角安全处。数月后就可以打开灌水、泡滤饮用了。
2.泡滤水酒
若想马上喝上佤族水酒,那还得经过泡滤水酒这样一道程序,泡滤水酒并非简单之事,其中有一些技术要领必须掌握,否则酒会滤不出来,一坛酒就要作废,把水酒弄坏的事例并不少见。首先要将酒坛置于高处,佤族人家一般都有舂米用的大木臼,将木臼移到合适的位置,把酒坛支在木臼上,这样距离地面稍高一些。将吸管小心插进酒坛里直至坛底,然后将清水加满酒坛,这样泡上1小时左右,就可以滤了。佤族人用来滤酒的吸管,是1米多长的细金竹管,用细铁丝火烧后通过,根端2寸长破成4瓣,打进一根短小木塞,让破开的4条缝张开,然后包上干净的棕毛并扎紧,这样便于过滤。准备好几个接酒的大土瓶,洗净。滤酒时,将吸酒管的尖端往下弯曲,先用嘴吸出酒来,然后很快将管头插进瓶口里,酒汁便从管里流进土瓶。吸管上系有一根细绳子,木臼下还栽有一根小木桩,将细绳子拴在木桩上,固定好吸管的适当位置,使吸管弯成弓形。这样,一边滤一边可以往酒坛里加清水,直到酒汁装满土瓶。第一瓶为头道酒,装满后停下来,酒坛里加满清水,再泡一些时间后,再滤第二瓶,这是二道酒。要饮用时,取出1/3的头道酒,混掺在二道酒里,便可斟出饮用。如客人还继续来到,酒不够了,就要再滤第三道酒,满瓶后再混掺2/3的头道酒。这样,人们前后饮用的酒的浓度基本一样,更体现了公平。
3.甜酒
甜酒也是佤族的传统酒,佤语叫“布来格”,是“老酒”的意思。甜酒的一般特点就是甜,佤族的甜酒因装的时间较长,因此不但甜,而且很有酒力,容易醉人。甜酒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另外糙米、玉米、小麦、黄薯等也可以用来酿制。甜酒的酿制方法与水酒的酿制一样。糯米甜酒,多作为分娩妇女的饮料以及待客的常用佳品。其他原料的甜酒,则多是农忙季节解渴、驱乏之饮料。
(三)佤族人的祝酒仪式
在佤族的社会生活中,酒具有广泛的用途和特殊的意义,被视为上乘的礼品。如佤族民谚所说“酒礼重如牛”,佤族办事离不开酒,他们常把酒作为好礼品,表示“酒到意到”。男青年求婚去说亲,带的礼品就是酒,如果女方收下男方带去的酒,就表示答应亲事。大家可以喝订亲酒;如果女方推却不能喝礼酒,将礼酒(求婚酒)原封不动地让来者带回家,则暗示不同意这门亲事。结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中酒也是必不可少的。
探亲访友,酒被视为厚礼,若有喜事邀请好朋友光临,酒便是邀请书。有事需要他人帮忙时,送去的酒就是实物通知书。如果群众之间发生民事纠纷,理亏一方需求得对方原谅时,要先送酒给对方赔礼道歉,若收下酒就表示对方原谅了,至少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反之则表示不原谅。如果纠纷双方之间不能解决而需请人调解,要送酒给出面调解人。
无论是节日盛宴、娶亲嫁女,还是祭祀送葬、立柱建房都要饮酒。佤族的饮酒形式很多,有迎接酒、送客酒、订亲酒、出嫁酒、结婚酒、分娩祝酒、节日助兴酒、祭祀鬼神酒、送葬酒等。由此可见,酒已经是佤族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物品,佤族人喝酒前,总要先举行祝酒仪式,即酹酒诵祝。佤族的祝酒仪式,就是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男性或女性均可,在佤山农村,一般老人都会吟诵祝词)酹酒诵祝,即手把酒杯,边滴酒边吟诵祝词。老人酹酒诵祝时,在座的其他人一般不再高声说话,注意聆听祝词,气氛庄重严肃。祝词根据活动的内容即席创作吟诵,都是反映人们心想事成的美好愿望。祝酒仪式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敬献列祖列宗,祈求他们的保佑,求得人财两旺;二是助兴,通过酹酒诵祝,前来喝酒的人对活动内容更加明确,主人的心情也更加舒畅,大家的兴致更浓,气氛更加活跃。“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即使不举行什么仪式,佤族人要喝酒时,总要先滴下几滴,然后才喝。这种“滴酒”也有两个含义:一是敬献祖宗,求其保佑;二是送鬼,求得健康。古代佤族人传说,鬼往往跟着食物走,某些人的诅咒也跟着食物,要食用食物,就要先取其一点扔出去,并随口说“你们先吃,我们后用”,然后才能食用。
佤族的祝酒词,在佤族民间文学宝库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其内容丰富,形式完美、严谨,语言优美、流畅,采用韵文形式创作,两句为一组并形成对仗,也类似对联。一般都能做到词性相同的词相对,句型相同的句子相对。常用夸张、拟人、比喻、对照、重叠、反衬等修辞方法抒情达意,语言洗练概括,生动形象,富于生活气息。
祝酒词具有抑扬顿挫、流畅回环的韵律。老人在吟诵时,根据主题的需要,可以随情选韵,使之顺口动听,通俗自然,易于记忆。祝酒词还像律诗那样讲究平仄,细听老人吟咏,具有悦耳和谐的音乐美感。
佤族祝酒词是根据活动内容即席创作念诵的,因此,酹酒诵祝的老人很受人们尊敬。佤族最为著名的祝酒词有《春节祝酒词》《新米节祝酒词》《播种祝酒词》《结婚祝酒词》《贺新房祝酒词》《猎获祝酒词》《叫谷魂祝酒词》《欢迎祝酒词》《出门祝酒词》等。
(四)佤族的敬酒习俗
佤族的敬酒习俗颇有情趣,女性虽然是水酒的酿制者,男性却是敬酒人。佤族有“女人上茶,男人敬酒”的俗语。关于酒的事情,佤族有个习俗上的规定:某家有事要召集大家喝酒,从准备用具到滤酒、敬酒等事均由这家的女婿来承担。没有女婿,就要请这个家族其他家的女婿来顶替。实在没有办法,才请其他人。
佤族还有一句俗语:“冷天不愿当姑爷,饥时不愿做老人。”这是说冷天的姑爷和饥荒时节的老人是难受的。冷天,人们都围着火塘喝酒、聊天,姑爷却在没有火塘的地方忙着滤酒、兑酒和敬酒;饥荒时节,年轻人肚子饿了什么都能吃,老人却吃不了山茅野菜,只有挨饿。“冷天不愿当姑爷”这句俗语,指出了滤酒、敬酒是姑爷们应尽的义务,也说明了姑爷冷天滤酒、敬酒的辛苦。如果请来的客人多,酒的需求量也多,那么,这家就要再请几个年轻人做姑爷的助手。
酒准备好了,凳子也备齐了,主人就要派出使者出去请人来喝酒。使者多为懂事、有礼貌的姑娘,每家每户都要请到,而大小头人及本家族的长辈则须女主人亲自去请。客人们都来了,或者多数客人来了,就要举行祝酒仪式。姑爷斟出头杯酒并双手捧给女主人(即岳母),由她选择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请他主持仪式,这位老人随即酹酒诵祝。
老人念完祝词,递给另一位年长的老人喝(多为主人家家族方面的老人)。祝酒老人若是男性,头杯酒(即祝酒用的酒)就要请一位年长的女性喝;祝酒老人若是女性,头杯酒就要请一位年长的男性喝。女主人再从姑爷手中接来第二杯酒,恭恭敬敬地敬给主持仪式的老人,并说一声感谢的话。接着,女主人又再逐个地给光临的大小头人及本家族的长辈敬酒,同时,总要谦逊地说:“对不起,这酒酸,太不好意思了!”而客人们总要夸奖说:“这酒好喝,这酒好喝!”其余一般朋友、亲戚,则由姑爷逐个地敬酒,不论男女老幼,人人有份。这时,姑爷的助手就会帮忙,为姑爷斟酒。
佤族敬酒讲究年龄大小,先敬老人,后敬年轻人,再敬小娃娃。敬酒姿势和动作很特别,敬酒人双手把住酒杯,微微躬身,恭敬地走到客人面前,说一声“啊”(我俩),即我俩来喝酒的意思,是酒场上的习惯用语。然后将酒杯慢慢抬高至客人胸前,客人双手接住并先回敬给敬酒人先喝说“先把酒瓶口塞一下”,意思是请敬酒人先喝。敬酒人若推辞不掉可以先抿一口,回头加满杯后又重敬。客人不能拒绝敬酒,拒绝敬酒是不礼貌的。客人必须很客气地接过来,能喝就喝,实在不能喝,先抿一口后转敬给旁边年长者,并说“这是我的酒,敬给您”,这样会受到老人们的称赞,被认为是很有礼貌、很懂道理的人。转敬酒时,要等被转敬的人喝完,负责接回酒杯,交还敬酒人,表明是自己喝完的。
在酒场上,佤族人常说这么一句话:“不能用一只脚走路。”意思是说,喝酒不能喝单杯,要喝双杯或者更多。总之,喝得越多越受主人的尊敬,女主人更为高兴,喜欢喝她酿的酒,是看得起她。佤族妇女最为不愉快的事是让客人失望。
人们通常所谓的“酒话”,一般是指酒醉后的胡言乱语。这里我们要说的佤族人的“酒话”,则是非常认真严肃的。佤族人说的“男子汉的话,雄豹子的肉”,即男子汉说话是算数的。
要对某一个人说一番真心话,如托他办一件事、认真交代事情、发出邀请、说一段祝福的话、陈述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等等时,为郑重其事,要满满斟一杯酒,双手把住酒杯,恭恭敬敬地走到受话人的面前,示意请对方蹲下来。受话人须连忙蹲下来,双手接住酒杯,准备听取讲“酒话”的人要说的话。
佤族人说“酒话”时不能站着说,也不能坐着说,一定要半蹲在地上。两人4只手共同把住酒杯,然后要说“酒话”的人便开始认真严肃地说“酒话”。受话人根据情况可以作适当的答话。佤族人的“酒话”确实是认真严肃的,是至高无上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