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后的佤族作家文学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佤族作家文学
进入21世纪,佤族作家文学也进入了一个总结性的新阶段,是一个收获成果的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学作品得到比较全面的收集,出现了喜人的成果。
尼勒的诗集《心灵牧歌》和《我看见》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出版,《心灵牧歌》于2005年荣获“骏马奖”诗集奖。
王学兵的译著《司岗里传说》于2004年出版。
李明富的《神林山寨的故事》于2005年出版,收集了作者从1982年到2004年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作者是土生土长的佤族作家,作品描述的都是身边熟悉的人或事,抒发的都是对家乡和家乡人亲切而真挚的感情。富饶而沧桑的大地、平凡而伟大的人民是作品中作者最眷恋、最热爱、最不舍的情怀,朴实而不乏诙谐的语言把阿佤人20多年来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肖则贡的《佤乡漫记——梅吉赐予的天地》于2006年出版,收集了作者从1982年到2005年的散文、小说、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体裁作品。作品质朴、生动,是阿佤山20多年来点滴变化的一面镜子。
袁智中的中篇小说《落地的谷种开花的荞》获云南省文联颁发的2002年度边疆文学奖。200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最后的魔巴》收录了作者近十年间创作的6篇短篇小说。2007年出版的散文集《远古部落的访问》收录了作者的10篇佤族文化系列散文,该散文集被列入云南省作协重点扶持作品项目,2008年11月这部作品荣获第九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这是佤族文学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的一个重大突破。袁智中是近十年来唯一一位出版小说集和散文集的佤族作家。在《远古部落的访问》中,作者用独特的洞察力发现了佤族古老的传统文化的秘密和魅力,展现了一幅又一幅的佤族本色图画。进入21世纪,佤族作家文学都能以集子的形式出版,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佤族作家辛勤耕耘的智慧结晶,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佤族文学的宝贵成果。
21世纪佤族作家文学最响亮的声音是诗歌,诗人聂勒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连续出版了两本沉甸甸的诗集《心灵牧歌》和《我看见》。《心灵牧歌》是聂勒的第一本诗集,也是佤族有史以来的第一本诗集。诗人于坚在《心灵牧歌》的序中说:“他是自由的诗人,用最古老的方式写诗。”《故乡的土地》中有作者对梦想的执着和有些固执的追求。远居他乡后,流逝的岁月、遥远的距离、精彩的诱惑都扯不断深深的牵挂和依恋。聂勒的诗中有土地、森林、村庄、母亲和爱,这些都是财富,只有生活在有自己的财富的世界里,人才能真正快乐和幸福。《故乡啊,故乡》一类的作品揭示了爱和牵挂的源头和终点才是生命真正的归宿。爱,有时是无意识的,是一个人身体里与血液一样宝贵的成分。诗人的爱不是附着在故土的某个部件上,而是深深地渗透在故土的命脉中。
《我看见》是聂勒的第二本诗集,收录了作者2003年到2006年的诗作。诗人吉狄马加在为《我看见》做的序中说:“我为这个世界上有洛尔加(20世纪西班牙诗人)而感到幸福,同样我为佤族有一个像聂勒这样的诗人而感到欣慰,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诗歌,捍卫了人的权利,并为这个世界的光明和未来歌唱。”
聂勒的诗歌中有一种让人珍惜的珍贵,这就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太阳、白云、青草、泥土、雨水、亲人、爱。
珍贵
十二月的青草
和干季里的春雨
一样珍贵
沙漠上的雷声
和秋收时的阳光
一样珍贵
苦难中的友谊
和亲人般的体贴
一样珍贵
心灵上的故土
和土地上的祖国
一样珍贵
这些都是大自然和母亲对人类的恩赐,是平等的珍贵,是诗人提醒我们懂得珍惜的珍贵。
人类一直都在寻找最珍贵的感受——幸福,很多聂勒一样的诗人都在诠释幸福的秘密。聂勒的诗歌自然、清新、淳朴,反映大自然的四季色,体现着深厚的佤族文化底蕴。同时,聂勒的诗是都市里佤族儿女的心声,有些情怀让人重新想起那似乎已经远去的身影。聂勒的诗对本民族和世界的认识是多视角的,是具有开放性的。进入21世纪,佤族作家文学已经逐渐“开花结果”,尤其是诗歌的成就,成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佤族作家文学的代表。对于长久地处于较后进状态的佤族而言,这也算得上是“瓜熟蒂落”的季节了,是佤族文学收获成果的新时期。纵观佤族文学近30年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家文学积极吸收民间文化,包括民间文学的养分,并在此基础上茁壮成长。因此,近30年来的佤族作家文学是刚刚诞生、成长的文学,是还根植于佤族民间土壤的文学,是正在逐渐产生影响力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