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志性文献
《佤族简史》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之一,该书1958年开始编写,其中经过7次较大的修改。全书一共分六章,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佤族的历史沿革和概况,内容主要有:佤族的人口分布和地理环境;佤族来源和居住区域的历史建置;佤族社会的历史发展;西盟佤族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形态;进入封建社会的阿佤山边缘地区和镇康、永德地区的佤族;佤族婚姻、丧葬和物质生活等。全书共106页,共8万余字。
1986版《佤族简史》出版迄今,已经有20余年,在此期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进,佤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取得了显著成绩,发生着沧桑巨变。为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佤族社会蓬勃发展的历史风貌,2005年,根据国家民委对《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进行修订的指示精神,西南民族大学组织和实施了修订《佤族简史》的工作,修订本于2008年6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全书分八章,主要内容有:人口分布和地理环境;佤族来源和居住区域的历代建置;新中国成立前佤族社会的历史发展;新中国成立前西盟佤族的社会形态;进入封建社会的阿佤山边缘地区和镇康、永德地区的佤族;当代佤族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佤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习俗及其变迁等。本着“基本保持原貌,统一体例、版本,增加新内容”的修订再版总体原则,除对原有部分内容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修订版《佤族简史》还增加了当代佤族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佤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等内容,全书共209页,共19万字。
《佤族简史》的编写以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指导,立足于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别是近年来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吸收借鉴了近20余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佤族简史》客观准确、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我国佤族这一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反映了近50年的发展概貌和成就,集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于一体。
《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为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之一。内容包括了20世纪50年代中央访问团收集的资料,全国人大民委、中央民委等组织的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以及民族识别等工作所搜集到的资料。《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一共四册,由《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编辑委员会编写,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云南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
《佤族社会历史调查》是了解和研究佤族社会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该丛书问世以来,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和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方面情况有了不少变化,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些历史调查资料的作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05年国家民委决定修订、再版《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并将其列为国家民委重点科研项目。2009年5月,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著的《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一至四册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一)》的主要内容有:佤族简介;西盟佤族社会经济调查报告;西盟大马散佤族社会经济调查报告。本册的修订由云南大学张锦鹏负责。根据国家民委对《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修订工作的指导方针,坚持历史唯物观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对《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一)》进行了认真修订。具体如下:(1)对西盟、沧源、孟连、耿马、澜沧、双江、永德、镇康县的行政区划变革情况进行了补充;(2)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资料,补充了历年全国佤族人口总数,2000年云南省佤族人口总数和地区分布情况;(3)对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乡镇行政区划变更和气候等自然状况,2000年人口总数和各民族人口数量、比例进行了补充;(4)对个别少数民族名称(独龙族)更改时间和更改情况进行注释;(5)补充了西盟、沧源、孟连、澜沧、镇康、双江、耿马、永德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情况;(6)对市制单位换算公制单位进行注释,对佤族专用的计量单位进行文字说明和公制换算,对于当时仍然流通的金属货币“半开”进行注释;(7)对有变更的地名、河流名称进行注释。此外,还对原文中的错别字和不规范表述文字进行了修订。
《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二)》的主要内容有:西盟县岳宋佤族社会经济调查;西盟县中课佤族社会几个问题的初步调查;西盟县永广佤族社会经济调查;西盟县翁戛科佤族社会经济调查;西盟县龙坎佤族社会经济调查;西盟县佤族社会贫富分化及氏族公地情况初步调查;西盟佤族习俗调查材料;佤族历史故事“司岗里”的传说;马散大寨历史概述;西盟县宛不弄寨佤族的鸡骨卜。本集共收录10篇西盟佤族社会调查,其中8篇为1956年秋到1957年夏,由费孝通教授所领导的云南少数民族调查组西盟分组调查整理的。这些调查曾分别由有关部门铅印过,此次公开出版前进行了必要的修改。近代以来,鸦片种植传进西盟佤族地区,在佤族经济生活中起过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已停止种植,但为全面反映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佤族经济生活,保存了有关鸦片种植的调查资料。
《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三)》的主要内容为:沧源县班洪寨社会调查;沧源县岩帅区贺南乡社会经济调查;沧源县班洪区南腊大户社会经济初步调查报告;沧源县班洪区小滚弄寨社会经济调查;沧源县单甲区戛驮寨社会经济调查;沧源县宗教情况;沧源县佤族补充调查材料汇集;孟连县腊雷区海东村佤族母权制残余调查;孟连县公信区公良乡佤族母权制残余调查;孟连傣族、佤族、拉祜族调查;澜沧县雪林和安康佤族调查材料;双江县佤族社会经济调查;耿马县四排山区东波乡新寨社会经济调查;沧源崖画调查。本集共收佤族社会历史调查15篇,这些资料选自1958年以后,云南少数民族调查组有关沧源、孟连、双江和耿马等地的佤族社会调查铅印本。这次付印基本上保持了原调查报告的面貌,只对个别内容相互重复的章节进行了删节。
《佤族社会历史调查(四)》的主要内容有:西盟佤族姓氏调查报告;西盟县小马散区莫窝乡莫窝大寨佤族贫富分化调查;沧源县佤族社会经济调查总结报告;沧源县“班洪部落”社会经济调查总结报告;沧源县班老佤族社会经济调查报告;沧源佤族社会调查。本集共收进有关西盟县和沧源县的佤族社会调查7篇。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20世纪80年代编辑出版后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涉及佤族地区的有《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概况》《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概况》《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概况》《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概况》《云南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概况》等,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出版。2005年为了介绍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情况,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四化”建设,国家民委决定修订出版《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全面系统地反映当地历史、地理、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展示山川风貌、物产资源、建设成就和发展前景。《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概况》(2007年)、《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概况》(2008年)、《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概况》(2007年)、《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概况》(2008年)、《云南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概况》(2008年)等描写佤族自治地方概况的丛书先后由民族出版社出版。概况主要介绍了各佤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划、自然资源、民族分布、历史发展、政权建设、社会变革、经济文化以及名胜古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全面、系统、准确地介绍了云南佤族自治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反映自治县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佤族自治地区的巨大变化和巨大成就。书中的主要内容有:地理环境、物产资源、人口与民族、行政区划、名胜古迹、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民族区域自治、农业、工业、交通通信、财政金融、贸易、旅游、对外开放、社会事业、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盛世修志。20世纪80年代后,《云南省志·民族志》等先后出版,这些书中也涉及对佤族的记录。
《云南省志·民族志》,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2002年12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卷从自然环境与历史、专制制度、经济、习尚、文化教育等方面记录、介绍了佤族。
《思茅地区志》,思茅地区志编纂委员会编,1996年10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三十三编“民族”一部分,也从源流、社会经济、语言、文学、艺术、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佤族。
《沧源佤族自治县志》,沧源佤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为沧源佤族自治县第一部县志,上限追溯到有可靠资料之年,下限至1990年。有29个专志和概述、大事记、人物、附录等。
《西盟佤族自治县志》,西盟佤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为该县第一部县志。书中资料上限追溯到有资料记载的年限,下限至1990年。有26个专志和概述、大事记、人物、附录等。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为该县第一部县志,书中资料上限追溯到有资料记载的蜀汉时期(公元221~263年),下限至1990年。有27个专志和概述、大事记、人物、附录等。
其他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志》(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等地方志书中,也从源流、社会经济、语言、文学、艺术、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