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族源
二、族源
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但由于没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字,很难做到比较完整、系统地记载本民族的历史,导致目前对佤族的历史渊源很难有一个清晰的脉络。除汉文典籍对此有零星记载外,主要还是靠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民俗学和民族学、人类学的资料来推论。
关于民族来源,根据佤族的创世神话,人类起源于“司岗”,而对司岗的解释各地稍有差异。西盟佤族认为“司岗”是石洞,“司岗里”意即人从石洞里出来。据说这个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缅甸境内的巴格岱寨子,距西盟县马散寨约25公里。至今,西盟县和缅甸佤族地区等地的佤族还把它视为“圣地”,每隔5年还要带上丰厚的祭品举行祭祀活动。
沧源等地佤族认为“司岗”是葫芦,“司岗里”,意即人从葫芦里出来;也有认为“司岗”是竹筒。对葫芦生长地有两个传说,一说是生长在莱姆山(公明山),一说是生长在山通地方,这两个地方都距巴格岱寨子不太远(现皆在缅甸境内)。缅甸和泰国佤族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与中国佤族的“司岗里”传说一样,也有两种解释。学术界对“司岗里”的解释也不同,一说是佤族先民对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忆;一说是佤族古代先民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
各地佤族虽对司岗里的解释有所不同,但都把阿佤山区视为佤族的发祥地。这说明他们在阿佤山区居住的历史已很久远。
据相关汉文史料记载,佤族先民属于形成今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的古代濮人的一支。我国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先生认为,包括佤族在内的孟—高棉语族各民族原出自中国西南部。其形体特征是头形广、眼形不斜、肤色稍暗、发型如波状,是蒙古利亚种的一支和孟族、矮黑人以及印度尼西亚人混合而成的,并且认为佤族是孟人的一个原始支派。
另外,据一些苏联学者在中印半岛上进行考古发掘所得出的结论,在公元前2000年末,有大批原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孟—高棉部族群,南迁入中印半岛。这说明,在此以前,中国西南地区有不少孟高棉语族系统的部落,而在此阶段以后,则只有一部分仍然居住在今云南境内的南部和西南部一带接近中印半岛北部的地方了,孟—高棉系统的部落与百越系统的部落已经在这一带地方交错杂居在一起。
这些论述与自唐代起汉文典籍记载的有关佤族传统分布区域和近现代国内外佤族的分布区域相吻合。
佤族从唐代的“望蛮”作为一个独立的族称出现,到明清的“古剌”“哈剌”“戛剌”“卡瓦”和“哈瓦”,是汉文典籍中给后人提供的佤族形成过程的最明晰的一条主线。可以认为,佤族的形成孕育于唐朝前后,至明朝中叶直到清朝初年才最终形成一个独立的人们共同体。而佤族各地区、各支系之间民族内部真正的相互认同,则是1949年以后。
据现有资料可以推测,佤族最早起源于中国西南部以及与其邻近的缅甸东北部一带地区,而且也是当地的最早居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