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克”(火把节)
“便克”节在佤族所有的节日中,堪称老大,即第一个节日,时间一般是在农历六月中旬。要过节之前,老人或者头人要挑选红毛公鸡进行祭社仪式。要将家禽赶回家来,把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全部拿到家里来。家人不能在外地住宿过节,意思是说这天凡是家里的东西都要回到家里来。过节那天,早上要派妇女(一般是女孩)到旱地里去摘小米叶子,如果小米已经出穗,也要摘上一两穗装在口袋里。小口袋是事先备好的,里面装好一只干老鼠、一个鸡蛋,然后带回家里。回到家后就煮小米魂饭。小米魂饭是用那只干老鼠、鸡蛋、一小碗米煮成的。煮饭时要将小米叶子、小米粒放在簸箕上,饭熟后把老鼠、鸡蛋取出来,由老人坐在簸箕旁边,边念祝词边一点一点掐老鼠的嘴、脚、尾巴等,一处一点放在芭蕉叶上,又将取来的小米叶、小米穗捆拢留好。祝词念完后就剥鸡蛋看卦,看小米魂来得好不好、齐不齐。最后由几个男士分吃稀饭。为什么佤族要先叫小米魂,因为小米在种植的庄稼中,成熟得最早,所以就叫小米魂。若生人或者怀孕的妇女在叫小米魂前先吃小米,小米穗粒就干瘪不饱满,或者会遭虫灾、风灾,那年就不丰收。叫了小米魂以后,即便那些生人或者孕妇拿来吃,也没有什么事了。
佤族叫谷魂、叫人魂、叫小米魂,都要用老鼠。这里所说的老鼠,是将打得的老鼠放在火塘上烤,将毛烧净,然后除去肚肠,洗净晒干。食用时先放在火塘上烘烤,然后再冲洗后食用。为什么佤族在叫魂时总是要用它呢?
传说是这样的:很久以前,世界上发生了火灾,就连谷种也被烧成灰烬,人们没有谷种,就到处找呀,找呀,找了多少天也找不到,后来人们到田边地角去找,终于在旱谷地边大石头裂缝里发现了几粒谷子。缝隙小,人们拿不到怎么办,这时恰好老鼠到地里觅食,于是人们请老鼠帮忙,老鼠呢也就跟人提出条件说:如果谷子熟了我就先尝尝,人出于无奈也就答应了。至今,当庄稼刚抽穗还没有成熟,就让老鼠先吃。老鼠最善于吃,不管你留什么样的好东西,只要老鼠知道了总要先偷吃。另一个传说是这样的:有一天,谷魂打扮成几个漂亮的少女,来到村子,分别到几户人家投宿。第二天,谷魂姑娘在返回的路上相互议论,说主人家如何款待她们,一个说:我到的那家给我煮南瓜汤,明年我才不来他们家;一个说:我住的那家给我煮老鼠稀饭,味道不错,明年我还要来他们家。这话被一个放牛娃娃听到后,回去跟大人一讲,从此,叫魂都要用老鼠,要煮老鼠稀饭,煮糯米稀饭。有时招魂还要杀鸡、宰猪。
过“便克”节那天,全寨人都要忌讳,不能上山下河,也不能到别的村寨去串。当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点燃火把,将火把竖立在屋檐下,这样整个村寨亮如白昼。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赶鬼怪。对于“便克”节,佤族视它为灭灾驱鬼、送旧迎新、家事平安、五谷丰登、六畜满圈的隆重佳节。在佤族看来,这个节日是旧的、灾难、饥饿、疾病的结束,是新的、吉祥、平安、幸福、快乐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