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唐以前的佤族
2025年09月10日
一、先秦至唐以前的佤族
许多学者根据汉文有关典籍的记载,倾向于佤族源于先秦时期云南境内的“濮人”。直到春秋战国时代,今滇东、滇中和滇南的部分地区仍有濮人分布。据《山海经》《竹书纪年》等典籍记载,先秦、秦汉时期,西南地区分布有“僬侥”这一民族。据《国语》记载:“僬侥民长三尺,短之至也。”“僬侥”与佤族的自称“布饶”语音基本相同,其形体特征也与佤族的部分支系的个矮而黑的形体特征相同。再据“僬侥”是“西南蛮别”,居于“永昌徼外”,属于孟—高棉语族系统。
汉代时的永昌郡是以今云南保山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其南部和西南部正是佤德昂语支各民族的主要分布区。因此,居住在“永昌徼外”的僬侥,也很可能是佤德昂语支各民族的先民。
西汉武帝时开“西南夷”,开始在“范满”地区设置不韦、嶲唐二县(今云龙、保山一带)。“范满”在当时只是孟—高棉语族部落的一部分,其同族的其余众多部落,在西汉时期尚未采纳入郡县的管辖范围。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王柳貌遣其子率领闽濮、傈越、裸濮、鸠僚等族归附东汉王朝。东汉王朝于是便将益州郡的西部六县划出,与新归附的哀牢夷地区合并,设置了永昌郡。永昌郡的管辖范围包括澜沧江以西佤德昂语支各民族的分布区。
东汉永初元年(107年),永昌郡以南地区的“僬侥”首领陆类也率领族人三千余人归附,并向东汉王朝献象牙、水牛。这些情况都说明,佤族及其同一语支各民族的先民已与汉王朝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附属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佤族地区也受永昌郡管辖。西晋元康末年(299年),“南夷”反抗,永昌郡只得南迁至永寿县。永寿县为今耿马、镇康一带;永昌郡郡治迁至这一带,更进一步密切了佤族地区与内地中央王朝的关系。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年),永昌郡归益州总管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