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学生甲: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具有上行性麻痹的特点。本例病情暴发前必因于打工劳作或途中颠簸未及注意前期症状,至暴发时已呈上行麻痹危势。目前尚有进一步呼吸麻痹而致夺命之危险。口服中药连服下都困难,何况病情复杂,病机难辨,欲逆转病势,恐不能抱太大希望。

老师:正因为上行性麻痹为本病的重要特点,使我看到了患者的生机。因为它让我想起了20 多年前的一个病案。何某,女,8 岁,嬉玩归家后突感双脚麻,约10 分钟消退,移时复作,发时不自觉抓搔,如此反复约2 小时后双下肢瘫痪,麻感消失,且余无所苦。次日来诊,麻软范围上延,左脚能轻动,右脚全然不能动弹。乃据 “身体不能自收持” 诊为风痱,处《古今录验》续命汤,2 剂知,4 剂而愈。

本例以四肢弛废为重要见证,其口不能张,吞咽不能,声嘶难辨,必为上行麻痹所致。前何某为病之初,此例患者为病已甚,阶段不同,而均为风痱证。《古今录验》续命汤为治风痱历验不爽之特效方,既能制止何姓患儿之上行麻痹,必能扼止本例继续上行之势。予《古今录验》续命汤。

麻黄10g,桂枝10g,当归10g,红参15g,石膏30g,炙甘草10g,杏仁12g,川芎12g,干姜10g,生白附子10g。嘱每日1 剂,水煎3次,混匀,分3 次从胃管中注入。

3 月8 日二诊。服完2 剂,口能自如开合,舌能外伸,可吞咽。撤去胃管、呼吸机等,转入普通病房。续上方2 剂。

3 月10 日。能自行进食,口涎全止,目睁闭自如,体力渐复,唯双下肢尚无力,舌转动欠灵,舌体胖大。以地黄饮子加减10 剂,出院回家熬服,以资巩固。

学生乙:如此重证竟能一矢中的,说明《古今录验》续命汤真不愧为风痱之特异性 “靶点” 方。而该方为一般方剂学书所不载,对于其所具有的如此功效,原创者有过特别强调吗?

老师:此方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附方” 中。由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3 两,川芎1 两,杏仁40 枚,共9 味药组成。张仲景出方时仅云:“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疼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语无惊人之论,方无峻烈之药,故所要者,唯谨遵方论,按图而索骥也。

学生丙:然这样离奇的组方可收这样神奇的疗效,后世医家必辈有新论,代有阐说,他们是怎样认识本方立方主旨的呢?

老师:耐人寻味的是,本方并不为人所重视。医学大家张景岳将之明确宣布为 “此必宋时校正之所增,而非仲景本方也”。纵有少数注家,亦多随文衍义。如魏荔彤在其《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中,谓该方 “以桂枝治卫风,以麻黄治营风兼治挟寒邪者;以当归、川芎补血;以人参、甘草补气;以干姜开郁化痰,以杏仁降气豁痰;以石膏清热生津。风寒外因,痰火气内因,一方俱兼理者也”。此似乎只浮于对药物作用作排比论解之层面,并未深入到该方对病机的 “直击”。

学生乙:有没有对该方 “直击” 病机的观点阐述呢?

老师:有。而且还有不少大家心存疑问的问题,我们在下边慢慢讨论。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