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解惑

思辨解惑

进修生乙:无论本病所属之气滞血瘀证,还是针对其所采用的活血化瘀治法,内容均太为丰富。趁本案之讨论,我们正可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这里,我首先想问本案初起热在晚12 时至凌晨3 时,后为昼夜不断,这种表现,对确定为气滞血瘀证是否有提示及支持意义?

老师:首先要认识的是,局部的定时发热是瘀血证的一个表现,而局部的晚间发热更是其特征性表现。前面说过,血停于何部即表现于何部症状,那么,血为什么多 “停” 在晚间呢?欲明此理,先要弄清“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的含义。气与血的关系,乃一阴一阳的协同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气能统血,气对血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古圣将这种重要性概括为 “帅”。而血有载气的作用,血又是气的物质基础,故它又是气之 “母”。夜间为阳消阴长之际,从子时(夜晚11 时至凌晨1 时)开始一阳萌生,而至丑时(凌晨1 ~3 时)阳气仍相对十分微弱,气的运行因此也较迟滞缓慢,其 “帅” 血能力相应减弱,因此血 “停” 最易出现。而渐至天明,阳气来复,气血则恢复正常运行。这就是王清任对瘀血发热强调的 “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 的道理。本例后来发展为昼夜不停的腰部发热,一方面是病程日久,气血紊乱,瘀滞更甚,另一方面也不排除长期服寒凉滋腻药加深了其瘀滞之缘故。

进修生甲:本案发热前阴茎勃起,旋即萎软,病程中逐渐出现龟头寒冷及阳痿趋势,不知这和气滞血瘀病机有无联系?

老师:当然有。其初期病发于子、丑二时。肝旺于丑时,肝主筋,阴茎为宗筋所聚,肝气生发而遇瘀滞闭阻,相激而产生阴茎短暂勃起,旋即萎软。气滞血瘀日久,不仅影响血之运行,致宗筋弛纵,且影响精血之生成转化(精血同源),导致肾虚阳痿。临床中风偏瘫、外伤截瘫、糖尿病等有瘀血基础的患者多有阳痿症状,就是这个道理。

实习生甲:活血化瘀是一大治疗法则,临床屡有用其愈痼疾顽症的报道,但我总的感觉是治慢性病多,急危症少,不知本法对急危症是否适用?

老师:活血化瘀法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包括益气活血、行气活血、温经活血、解毒活血、养阴活血和活血逐瘀等多种治法的临床重要治则。它不仅在治疗常见病症、痼疾顽症时被经常采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在救治危急重症时同样有着广泛的使用机会。如脑血管意外中的出血类患者,过去在后期康复时才开始运用,而研究证明,早期使用不仅不会加重出血,相反,对控制出血和减轻后遗症均有一定的作用。至于急腹症、妇科宫外孕等出血性急症治疗,更有其特殊作用(如前 “急证篇·与死神争夺生命” 案例)。不仅如此,对一些西医难治之血液疾病,有时也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如1989 年5 月治徐某,男,58岁。8 个月前因发热,肌内注射庆大霉素后,发现左臀部大片青紫斑,认为是注射刺伤血管所致,遂自用热敷2 日,青紫片愈大,且发现口唇手指均渐现紫暗,伴目赤口干。乃慌忙至某市综合医院。经骨髓涂片证实为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给予环磷酰胺、白消安(马利兰)治疗,并建议其找中医治疗。来诊时见其左臀青紫斑大过掌,唇部、指趾尽呈紫暗,目赤身热,心烦易怒。证属《温疫论补注·蓄血》所谓 “邪热久羁,无由以泄,血为热搏,留于经络,败为紫血” 之热毒与血纠结而成之瘀血证。

生地黄30g,牡丹皮1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金银花30g,青黛12g(包),水蛭10g,水牛角60g,大黄6g,甘草10g。

服药10 剂后,青紫斑大退,余证均有减轻。但环磷酰胺、白消安服后呕恶难受,遂自行停用。续上方小作调整,先后数诊,持续服药至年底,历时半年多,服药近150 余剂,症状全部消失。于原确诊医院查血象,恢复正常。

实习生甲:看来活血化瘀法临床运用范围太广泛了,而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常用的越容易让人忽视其负面。不知本法在运用时有无注意事项?

老师:有的。活血化瘀法有两大特点,即行血和耗气。所以一般情况下,有出血倾向和凝血机制障碍者应禁用,明显气虚时应慎用,这是常规。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正常使用时,也应照顾到气分。这一点,我曾有深刻体会:早年进修时一同室医生跌伤,腰膝肿痛,我处以桃红四物汤加乳香、没药,2 剂肿痛俱减,但出现气短不续,汗出懒言等症状,慌忙改用四物汤加参、芪才得恢复。

进修生甲:活血化瘀法是一古老而年轻的治法,老师在前面 “与死神争夺生命” 案例中讲的用水蛭的思路,确实就是受晚近研究发现的启发。而本文讨论的病案则是在传统意义上的具体运用。能否就 “古老” 和 “年轻” 两方面再简要地给我们讲一讲。

老师:“瘀血” 一词虽自仲景时才明确提出,而《内经》里已有恶血、留血等记载,并提出了 “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和 “血实宜决之” 的治疗原则。具体方药自《素问·腹中论篇》出四乌鲗骨一芦茹丸后,仲景治妇人腹中干血专设下瘀血汤,是为破血逐瘀之祖方。元代朱丹溪提出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这种“怫郁” 是为气滞血瘀的早期。其创立的越鞠丸开了行气解郁活血之先河。至清代《类证治裁》分上中下三部论治:上焦用犀角地黄汤,中焦桃核承气汤,下焦抵当汤。王清任进一步在按病位立专方的同时,创造性地重用黄芪益气去瘀,将《内经》“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的治法具体化,极大地丰富了活血化瘀法的内容。这些,我们不妨把它理解为经典的治法,或者如你所说的 “古老” 的治法吧。

学生甲:那么,说它 “年轻”,一定就是时代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研究中也有了更多超越传统的系统发现了?

老师:可以这么认为。因为当今其研究势头正热,研究者甚众,研究面甚广,研究发现甚多。如诊断方面,在1988 年 “瘀血证研究国际会议” 上拟定了12 条诊断标准:①舌紫暗有瘀斑瘀点;②典型涩脉或无脉;③痛有定处(或久痛、锥刺性痛或不喜按);④瘀血腹癥;⑤癥结;⑥离经之血(出血或外伤瘀血);⑦皮肤黏膜瘀斑,脉络异常;⑧痛经伴色黑有块或闭经;⑨肌肤甲错;⑩偏瘫麻木;⑪瘀血发狂;⑫理化检查具有血液循环瘀滞表现。该标准特别说明:①具有以上任何1 项可诊断为瘀血证;②各科瘀证诊断标准另行制定;③有关兼证应注意整体辨治。

研究证明,活血化瘀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对心脏血管和外周血管有扩张和加快血流的作用;对感染有直接和间接的抗菌减毒作用;对增生性疾病有软化和促进吸收的作用;对肿瘤细胞有抑制其生长的作用;对免疫机制有调节作用。

在基础研究方面,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众多学者从血液流变学、微循环、血小板功能、凝血机制、纤溶活性、免疫、代谢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大量研究,至今方兴未艾。

学生乙:如此看来,瘀血之辨治,其易在于,古有丰富论述,今有国际统规。而其难则在于,涉及面太广,举凡临床各科未有不遇;表现多端,难于辨识;伴见于多种证候之中,常被掩盖;研究新获甚多,非追赶时代者绝难知晓。

老师: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