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解惑

思辨解惑

学生甲:刚才老师在肯定我们观点明确的同时,提出了程式化通病的问题。我理解,就是虽能大胆地从不同侧面分析和认识疾病,但未能紧密联系具体情况,在分析中排除,在认识中进行多侧面思考,习惯于线性思维,满足于常规理论中兜转,易于被一些假象印定眼目,因而,有时连相对单纯(如本例)的病机都缺乏准确的把握能力。看了这例患者的治疗结果,我对此感觉尤为强烈。

老师:辨证论治是人所共知的临床原则,而在未全面掌握和研究整个情况时,仅凭某点进行线性对应,当然很难获得正确结论的。本例因惊恐而起,这一重要因素首先被我们忽视了,而受惊当日即发病,也非痰、瘀、相火妄动所能解释,因此那种脱离了病因和发病情况的论断,不会是总揽全局、综合思考、全面把握的准确分析结果。因而其说理和认知方式只能是程式化的罗列。

学生乙:在临床遇到一些从未见过的怪病时,除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进行辨证论治外,还有哪些有效方法呢?

老师:这时要善于查书,从先贤的实践经验中寻找辨治方法。当然,或许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记载,而绝对不乏有启迪意义之论说。以本例而论,起码我迄今未见到过完全相同的病案。而《证治准绳·前阴诸疾》中,开篇即提到 “足厥阴之脉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突出了足厥阴肝经在前阴诸病辨治中的重要性。在 “阴肿痛” 节中明确提到“阴茎痛,足厥阴经气滞”。紧接着在 “阴缩阴纵” 节中列举对前阴挺长不收等症的治疗。虽然证候不同,而其重视对肝气的疏调,是不是对本证辨治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呢?

不但如此,当今诸多杂志,亦不乏借鉴内容。如一女孩骑车被撞坠桥,失去知觉,醒后头昏痛,胸闷,咽喉部阵发性颤动,每分钟达170次,经治20 余日,他症消失,唯咽震颤如前,舌根强硬。医者未沿外伤血瘀套法,而辨为跌坠惊恐,气机逆乱,化火生痰,上扰咽喉。治以调气解郁化痰之剂,1 剂颤减,3 剂消失。(《浙江中医杂志》1992 年第6 期)。其撇开症状追求病因而获效的辨证侧重点,是不是也对本案治疗大有启发意义呢?

任何人的实践面都是有限的,这种 “临阵磨枪” 因为具有强烈的饥渴性,很容易克服平日的审视疲劳和思维抗变性,从而有效地学习他人经验,扩大自己的间接实践面。不仅如此,由于是带着压力查阅,特容易触发联想和灵感,促进对问题的多维思考,从而使认识深入幽潜,逼近本质。这样,看似难于入手的病症,就会有了明确的治疗思路,甚至有时可收意想不到的一发即中之治疗效果。本例历经1 年多的痛苦折磨,辗转医治无效,初诊时我们也误循门径,而经 “临阵磨枪” 后,一诊显效,仅两诊而痊愈,说明了 “日遇疑难,夜求方书” 的重要。

学生丙:刚才老师所讲,似乎在说面对一些十分罕见的怪证,欲从文献与之完全相同的记载中求得治法虽不可能,但从文献中获得启迪,通过联想进而作出具体方药遣用,则是完全可能的。而这需要活跃的思维和类比的能力。本例能通过《证治准绳》治前阴诸疾总重肝气及杂志上刊登的疗怪症独重病因之病案获得启迪,从而找到正确的治法,就是这种能力的体现。由于这是临床为疑难所困时最可能取得茅塞顿开的门径,因而是我们所必修的功课。请老师再作一些讲解和经验介绍。

老师:这里所说的思维,其实是灵感。它的出现与人们对问题的长期探索有着内在的联系。它是一种不一定但却常常跃入意识的使问题迎刃而解的思维方式。30 多年前,我治疗一患儿,11 岁,持续腹痛,阵阵加重2 天,加重时手足踡曲来诊。患儿面色苍白,焦躁紧张,腹胀呕吐,腹泻之粪浆呈暗红色,散发出强烈之腐腥臭味。

该证集痛泻吐胀于一身,治疗颇感棘手,而四症俱急,不可有太多犹豫。先以祛邪化浊、降逆和中以治,俾浊祛而止泻痛,逆降而除呕胀。予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味。服1 剂,了无寸效。乃按热毒之邪挟湿浊干胃袭肠以治,予黄连解毒汤合芍药甘草汤加砂仁、苍术、地榆、槐花以治。服完1 剂亦全无效果。是儿接诊当晚,我即开始浏览医籍之论胃肠疾患者,当阅至肠痈时,不禁心中一震,患儿症虽复杂,而最突出的是大便暗红腥腐,奇臭难闻,故这应该是本患的辨证着眼点。肠痈病位在肠,病理基础为湿热郁结,气阻热壅化瘀腐肠,与本患情况不是相近吗?所不同者,彼为湿热挟瘀腐肠管,此为湿热挟瘀伤肠络,故可借鉴肠痈泻热破瘀、通腑散结之治法。处以大黄牡丹皮汤加味。

大黄6g,牡丹皮10g,桃红10g,马齿苋30g,红藤30g,炙没药6g,地榆15g,广三七5g,金银花10g,地丁草30g,甘草10g,败酱草30g。

服完1 剂,当晚痛泻均减,呕止,胀消。再服2 剂,诸症消失。

此患之成功治疗,对我如何在临床解疑破难,起了很大的醒悟作用。后来我十分留意杂志上的类似报道。如治功能性不射精,并无专用方药,医者通过体健能性交仅不能射精,乃精道不通,借鉴开关利而管道通的道理,寻找到了功擅开通九窍的麻黄,用之敷于脐中,直通任脉而使关开窍通,从而获效。此由症之特异而借类比所新发现之有效药(方)。又如据威灵仙能软化鱼骨得到启示,产生能软此坚必能化彼坚之联想,将之用以治疗肾结石、胆结石,果然获效。此由症之此效而借类比用以疗彼之新疾。凡此种种,均是研读时而获之新知。

这样,一个新的要求即对自己提了出来。那就是在白日临床,夜间回忆思考,所谓 “日间挥洒夜间思” 的同时,还必须白日若遇疑难,夜必遍查方书,调激思维,于类比联想中求法求治,摆脱拘囿于某证之成法成方的僵化思维。多年来,深感此系治疗疑难病症的一种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