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学生甲:关于汗证,王肯堂有一段提纲挈领的论述:“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故阴阳虚必腠理发热自汗,此固阴阳偏胜而致。” 这个观点为古今医家所普遍认同,故补益心肾、调和阴阳应当是汗证治疗的基本原则。本患者年届古稀,病程3 个月,心肾亏虚乃为必然。可否考虑用大补元煎合天王补心丹?

学生乙:汗证自古有自汗、盗汗之分,而在治疗时因阴阳互根关系,故有阳虚而治阴、阴虚而治阳者。然无论何种治法,均要考虑以固护心肾之气为主。故陈修园认为 “总之汗以元气为枢机”,并对此类汗证患者提出以六味回阳饮重用人参以治,我觉得可以一试。

老师:汗证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辨治时大家不要忽视了一个问题,即汗证不仅是杂病的一个重要病证,也是在伤寒温病中一个被非常重视的症状。它虽不像杂病那样列专章论述,而却常被作为某种病机的标志性症状。本例大汗淋漓为营血虚于内,卫气虚于外,营卫失于和谐,漏出而为汗。这一认识联系到其恶风、口苦、时冷热等症状,即可看出其与《伤寒论》营卫不和病机相关条文若合符节。因而,其证不属杂病,而是伤寒之营卫失和证。

辨证:太阳少阳合病,营卫失和之汗证。处以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加味。

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0g,白人参15g,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15g,大枣20g,生姜10g,龙骨30g,牡蛎30g,炮附子30g。2剂。水煎,每日服1 剂。

2006 年4 月7 日二诊。昼夜全身汗出已呈间断发生,量亦减少,口渴。

上方加马料豆50g。3 剂。

4 月10 日三诊。汗出势头完全遏止,双腋及背部已开始干爽,活动或进食时汗出已明显减少,口渴减,双太阳穴痛,原弦大脉势减缓。

续上方3 剂。

4 月13 日四诊。汗出止,身干爽,精神转好,恶风大减,舌体胖大,舌苔黄厚。

上方加白豆蔻10g,杏仁12g,薏苡仁30g。3 剂。

4 月17 日五诊。汗出全止,时冷热、口苦、恶风等症完全消失,精神好转。转为治疗失眠及陈旧性头痛。又调治月余好转出院。

2006 年9 月11 日因咳痰即尿失禁、痔出血等症来诊,云回家2 个多月来,虽酷热亦汗出正常,且能耐受猛吹电扇,精神及行动均甚健。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