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解惑

思辨解惑

学生甲:本例治疗,法随仲景,方遵《金匮要略》,因而似可将其归之于常规治疗。而从其疗效之佳,特别是其见效之速看,其作用是非同寻常的。我注意到本文标题的措词 “巧用常规”,看来非同寻常作用的取得奥妙就在这个 “巧” 字上。那么,当如何理解这个 “巧” 字,或者说当怎样于具体施治时掌握这种 “巧用” 呢?

老师:所谓 “巧用常规”,乃言既循常规之道而又超乎常规所囿。以方为例,即随证灵活地对 “常规” 从组合元素上进行加强、补充、协调和整合,是理法在更深层次圆机活法应用的表现。本例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治乃属常规,而常规之言巧者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用桂枝加桂汤。该方为治奔豚证之方,因其所治之奔豚乃心阳虚损,下焦阴寒乘虚上逆而致,其病机与本案胸痹所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相同,且桂枝为温通心阳之特效药,故合用之以增强宣通心阳、开痹散结之力。二是活血药的加用。该病之阳虚寒乘、痰饮阻塞、气滞不行等基本病机均必导致血瘀,且心主血脉,而血 “寒则泣而不行” 亦必致血瘀,故加用血竭、水蛭等,俾阳气宣通而瘀滞消散。三是温阳补气。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胸阳之虚和阴邪之盛,二者缺一不可。加用参、芪就是针对其 “胸阳之虚” 的病机,所谓 “养阳之虚即以逐阴”。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寒门》中说:“《金匮》论胸痹有‘微’‘甚’不同。微者在通其上焦不足之阳,甚者必驱其下焦厥逆之阴。” 故重用附子以驱下焦之阴而复上焦之阳。

学生乙:经这么一分析,这种巧用确是兼顾了该证的标本,于救急的同时可起防止再发的作用。它切合了真心痛痰饮阻闭、心阳亏虚、气滞血瘀、阴寒痼结等多种情况相因为患的病机,因而似乎可以作为一个“专用方” 加以使用。不知我的这种认识对否?

老师:将本方作为常规 “巧用” 之例证提出,本身即有介绍和推荐之意。因为我曾将其用治多例真心痛患者,都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如2005 年11 月8 日诊熊某,女,70 岁,心前区刺痛、心慌断续发作22年,多次发作时做心电图均为广泛性心肌缺血。目前心前区频发性刺痛,发时口渴异常,急欲饮冷,大汗出,如临死亡之莫可名状感。平时四肢厥冷,晨间汗出,困乏异常,下肢浮肿。脉迟细,舌稍暗。患者自罹患本病以来,已记不清多少次住院。仅1985 年1 年即服中药200 多剂,20 余年中所服中药已难计数。而来我处就诊后,遣用上方,仅服2剂,即感症状减轻。坚持服用1 个月,临床诸症基本消失。因而,在此将其推出,不仅意在帮助启迪临证遣方思维,亦在提供一个确有疗效的经验方。

学生丙:用时是否需要随证加减呢?

老师:既将之作为一个 “专用方”(其实称经验方更贴切),则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基础方,随证加减自然是需要的。我常于闷痛而痛不甚时加安息香;闷痛甚或闷痛而兼呕恶者加麝香、冰片各0.1g 冲服;刺痛甚者加苏木、广三七;剧痛彻背者加炙川乌、炙草乌;脾虚者去血竭,加炒白术、饴糖;咳吐清痰者去生姜,加白芥子、干姜、细辛。

学生乙:刚才讲的都是与方的 “巧用” 相关的问题,而在临床治疗中,一些医学大家从用方之 “巧”,到用法之 “巧”,再到辨病之 “巧”,都有着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它为我们治疗疑难病症,提供了一个不可取代的重要方法,是这样吗?

老师:对常规的 “巧用”,很多时候可以生出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一个 “巧” 字,确实蕴涵着太多的内容。除前面谈及的方之 “巧” 用的那些内容外,他如大承气汤既用治腑实,又用治杂病下利;肾气丸既用治小便不利,又用治尿多;温经汤既疗月经过多,又用之治月经后期;白通汤既主少阴下利,又用治阳虚寒凝而便秘不通……这些方,在与常规所主症表现完全相反的情况下的使用,也是方的巧用。至于法的“巧” 用也是很多的,如仲景治食已即吐之用大黄甘草汤上病治下;丹溪治小便不通,用吐法以开提肺气,使上窍通而下窍亦通;孙一奎治食后即大便,胸膈满闷,从 “积痰郁滞于肺莫能出,以致大便之气不固” 辨,用吐法去上焦痰积,而大便自实等,均为治法之 “巧” 的著名例证。而尤其精彩的是,古代医家由辨病之 “巧” 而继之采用的相应的“巧” 法治疗。如喻嘉言治一突受惊恐立即发作的站则目欲上视,头却欲下倾于地,卧则复如常人之患者,令人挟持两腋,并力疾趋,多人相换,而不让患者停息,令其颠簸不堪,嘉言益促之骤,少顷令息,则病已霍然而去矣。对此喻嘉言解释为 “抖擞经络则肝叶可舒”“木气敷畅而头目自安”(见《牧斋遗事》)。盖惊则伤心气乱,挟其疾走令惊者平心,又解其惊恐之结和肝气之闭,故立行而立效也。

可见,“巧用” 从方法上看,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多在对一些病程较长的疑难病症治疗时采用。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常规治疗必早已反复使用,而其证候仍适合于常规治法时,则可对常规加以 “巧用”。第二类多在真实病机被假象症状掩盖时采用。如将泻下之方用于止利,止利之方用于通下等。第三类则多在治疗症状罕见,表现怪异时,顺应病势,或针对患者心理,采用某种足以胜其致病因素的新奇方法,令患者在猛烈的肉体或精神震撼中豁然恢复。它要求医者审证准确,威信崇高,方法得当。此集神圣工巧之功而治怪异罕见病症之法,是临床 “巧用” 之最高境界。

学生丙:看来,学常规乃为筑基础,用常规乃为循规矩,而神明变化则在于 “巧”。故欲提高自己的疑难病诊治能力,必须将 “巧用” 作为一项临床恒久之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