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解惑
老师:这例重危病人的治愈,给我们带来了欢欣,也激起了大家对这个略带神奇色彩之方刨根究底的兴趣。今天我们就在治愈重证之余,来纵论一下该方的 “前世今身”。这或许在深入认识本问题的基础上还能领悟到一些新的东西。
学生甲:该方被仲景置于篇末附方地位,连条文均未列入,故景岳认为系后人添增。而用之竟疗效奇佳。老师临诊时,成竹在胸,直投该方,显然已非初试其锋芒。那么,当初是如何将其 “发掘” 出来的呢?
老师:说来令人心潮陡起,感慨万千。此方之用,由先师经方家江尔逊临床亲授,而先师又遥承于师祖陈鼎三先生。20 世纪30 年代,先师随师祖侍诊时,见其每遇四肢突然瘫软,不能自收持,但神志清楚,余无所苦者,均径直投以《古今录验》续命汤而应手取效。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大型综合医院工作,每于吉兰- 巴雷综合征、急性脊髓炎、氯化钡中毒等患者出现上述见症时,亦悉投该方取效。由是,先师不仅谆谆教之曰,此方乃风痱之奇效方,并语出惊人地说:仲景著作之附方,万不可视若 “附带”,其重要堪与正列条文比肩。因而,至我辈能得心应手使用该方,已系三代之传——师祖之发掘,先师之发扬和我辈之传承。
遥想当年师祖于昏灯黄卷中之求索,回忆先师亲炙我辈时之谆谆,令人怆然。人之轮回若薪火,而学术则赖薪火而相传。正如韩愈所说“圣子神孙,继继承承,于千万年,敬戒不怠”。
学生乙:听了刚才的话,我们倍感在学术传承中的责任。现在,我还想请老师回答先前提出的该方 “直击” 病机的问题。
老师:这个问题在余国俊先生的力作《中医师承实录》中阐述甚为精辟。他首先讲述了先师在侍诊师祖时留下的一个悬念,即 “脾主四肢,四肢瘫痪,病在脾胃,此方石膏、干姜并用,为调理脾胃阴阳而设”。而其中究竟,师祖为磨砺后学思考能力,引而不发,先师用了多年时间才得以领悟。即《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养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脾升胃降乃人体气机运行之常,而脾升赖阳气之助,胃降赖阴气之助,若阳不助脾,则脾不能升,阴不助胃,则胃不能降。相反而相离,四肢均不得禀水谷之气,此脾胃突然升降失调而风痱肢废作也。
学生甲:看来本方高效之奥妙在于石膏配干姜以理脾,而关于石膏和干姜何以能调脾胃阴阳,我们怎么都不能理解。
老师:这个问题余国俊先生于文中引先师江尔逊的观点做了明确的回答:“治疗风痱,应当依顺脾胃各自的性情。脾喜刚燥,当以阳药助之使升;胃喜柔润,当以阴药助之使降。干姜辛温刚燥,守而能散,大具温升宣散之力;石膏辛寒柔润,质重而具沉降之性。以此二味为核心,调理脾胃阴阳,使脾升胃降,还其气化之常,四肢可禀水谷之气矣。”
学生丁:那么,其余诸药在方中的作用当如何认识呢?
老师:方中的参、草、芎、归,乃八珍汤之半,行气调血,俾气健则气畅,血活则气行。方中包含的麻黄汤可宣畅肺气。肺主一身之气,肺气通畅则经脉运行滑利畅达(肺朝百脉),从而促进脾胃之气升降。而方中所含治卒死之还魂汤(麻、杏、草),有宣通肺气郁之功,原方后注 “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等症,亦说明诸药与干姜、石膏合用,总在调理气机。
学生丙:您在临床实践中,对本方的应用还有新的心得吗?
老师:心得就是牢记条文,证同则用。如临床中除前述之急证外,另有一类行动无力,不能转身,语音含糊,不知所苦,视听茫然的患者,其表现完全符合 “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的风痱病。他们可能分属西医的不同疾病,而均可用古今录验续命汤治疗。如1985 年1 月14 日诊杨某,男,43 岁。因精神异常以 “心因性反应症” 入某院,治疗36 天,出院后因仍然神情呆滞,腰项强直,不能转侧,步态蹒跚颤抖,指掌无力,口流清涎,由家人搀扶来诊。舌质红,舌体水津,苔黄厚,脉数而稍弦滑。诊为风痱,以古今录验续命汤加胆南星。服完2 剂,能自行来诊。1 月26 日第5 诊时精神健旺,行动自如,对答如流,诸症消失。
学生丁:中医博大精深的宝库太需要发掘了!而这例患者之成功救治,还生动地反映了发掘与传承同样重要。一代人的发掘发现,若仅是发现者手中的 “秘密武器”,则随着发现者的逝去,必将使之复归于“库存”。可见,传承者的责任是不轻松的。他首先必须能求得发现者的传授,并在此基础上能负起从准确使用、深入阐释,到扩大临床应用和再于传承的重任。不仅如此,传承者本身还首先应当是发掘者,不然,何来学术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发掘是不容易的。如仲景著作历来是被发掘的重中之重,但所获得的其实很多都是 “发挥” 层面上的成果,而像先师祖对《古今录验》续命汤之发掘,则无论从角度、深度和成功度都是堪称楷模的。这里,显然还有一个方法问题。那么,在发掘时,还有没有可资借鉴的方法呢?
老师:勤勤恳恳研 “经”,踏踏实实跟师,博览历代医著,联系临床寻求,这是我总结的发掘之道。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博览。精研经典是人们公认了的重要发掘途径,然而,浩如烟海的各家著作中被湮没了的宝贝实在太多了。其中有的甚至就潜藏于一些临床手册类读物的只言片语中,而这恰恰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部分。如蜚声中外的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发明,研究者查阅历代医著中关于治疟的2000 多个处方后,被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所吸引。原文云 “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 “久疟”。研究者敏锐地注意到,中药多煎服,何此方独绞汁服。通过研究,发现煎服高温破坏了青蒿的抗疟药效。后经近200 次实验,发现了新化合物青蒿素。这一成果被认为是为设计合成新药提示了方向。又如早年我读明代杨清叟《仙授外科集验方》论 “宿痰失道” 时见 “人身有痰……其常道则自胃脘达肺脘而出;失其道,自胃脘而流散于肌肉皮毛之间。脾主肌肉,脉主皮毛,故凡胸背、头项、腋胯、腰腿、手足结聚肿硬,或痛或不痛,按之无血潮……在皮肉之间,如鸡卵浮浴于水中,可移动,软活不硬”,立即眼睛一亮,这不是对皮下脂肪瘤的描述吗?该病无现存特效方药,正需填补。于是进一步研究杨氏对其病机的揭示:“气行不顺,血化为痰,痰复失道,则气血衰败,不能为脓,但能肿硬,理必然也。” 针对这一病机,他创了一方,谓 “此药大能顺气匀血”,方名营卫反魂汤(又名通顺散)。全方由生何首乌、当归、酒赤芍、白芷、炒小茴香、炒台乌药、炒枳壳、木通、甘草组成。我悉将原方投治皮下脂肪瘤,果然效佳。后加白芥子、生天南星、生半夏,并遵原文所述,扩大用于各类皮下 “如鸡卵浮浴于水中,可移动,软活不硬” 之囊肿类疾患,均疗效佳良。可见,一个特效方的确立,首先在于发掘和确认,然后在实践中精确其认识,再于临床中扩大其应用。其发掘可能是艰难的,其得以精确认识和扩大应用则更可能是跨代的。但只要我们致力于此,则从《内经》13 方起,到《伤寒论》之113 方、《金匮要略》的253 方中,不知可新发现多少对某病的特效方。而后代的洋洋巨著,如《千金方》所载6000 余方、《外台秘要》所载4500 余方、《圣济总录》所载20000 余方及《普济方》所载61739 方中,不知又可新发现多少特效方。特效方的发现和推广,需要的是代复一代学人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的精神。